关注与初中物理教学_初中物理论文

注意与初中物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学生说:“请注意听讲!”大抵那个时候学生不在听讲。那么,学生在干吗呢?其实,学生不一定不在“注意”,只是“注意”转移了。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概念,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将其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而美国心理学家索尔所则认为注意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从注意的本质来看,加涅认为“注意就是知觉的集中”,具有“警觉功能”;而詹姆斯则认为注意是“意识的聚焦、集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注意的特点在于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是依赖于知觉和意识的。同时,心理学研究者还明确指出,注意的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在教学领域,学生的学习一般需要的都是有意注意;不过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通过无意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取知识。

值得强调的是,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活动,其总是与看、听等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的,因此出现了诸如“注意看”、“注意听”的说法。

在教学中,我们的口头禅“请注意我的动作”,“请大家注意某个概念”等,都在有意无意地提醒学生要通过注意来促进某个知识的习得。事实上,注意是学习的前提,一个知识只有被学生注意了,才有可能被加工。而教师在课堂要做的努力之一,就是想办法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纳入学生的注意。

那么,怎样判断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注意”的状态呢?这可以从注意的外部表现来进行判断。研究表明,处于“注意”中的学生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比如适应性运动会出现,即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会朝向刺激物;又比如无关的运动会停止,即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与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会停下来——为什么我们看到学生做小动作,就说他不在注意听,原因就在此;再比如呼吸的变化,即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而注意高度集中时还会出现“屏息”现象。

二、注意的特征及物理教学实例剖析

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一般通过广度、稳定性、分配三个角度来研究注意的特征,如已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先生;也有人提出注意的第四个特征:“转移”,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叶奕乾先生。笔者遵循传统观点,从三个方面(将注意的“转移”纳入注意的“稳定性”)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进行简述。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注意对象的特点。假如注意的对象有规律、有联系,则更容易被学生纳入注意。比如,初中阶段教学“力”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认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材一般列出一些与力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是通过人推汽车、人拉弹弓、人举杠铃、跳水运动员压跳板四幅插图,让学生去感受力的。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如图1这样板书,以让学生注意其中存在的规律,了解推、拉、举、压是发生力的常见动作,并且感知发生力需要两个物体的作用(当然,这四个例子也是有缺点的,部分学生容易形成定势——只有人才能施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板书不是图1,而是图2,那其中的特点就难以为学生所注意。

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比值定义法”在初中阶段的运用并掌握其特点,教学时需要向学生列出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以进行比较。如果我们注重“讲”,也就是说通过听觉系统来促进学生注意,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而如果用视觉刺激来促进学生注意,则效果会好得多。同样值得强调的是,要注意视觉刺激的方式,要让学生感到速度、密度、压强这三个不同概念的规律与联系。笔者的呈现方式如下页表1。显然,表格呈现比语言讲述,比非表格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异同点也更容易为学生所发现。而当学生理解了比值定义法的要点之后,对于后续的热值、比热容等概念的学习就有可能以“同化”的方式完成,否则将会是“顺应”的学习过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极大。

此外,注意的广度还与知觉任务的多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适用经验、学生年龄的大小有关,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供适量的任务,有效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都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注意的稳定性

即指注意在某一对象上保持的时间。良好的稳定性体现为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比如,上面所举的“比值定义法”的例子,由于涉及三个物理量的分析与综合,没有必要的注意稳定性作为支撑,是无法完成这一过程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来分析所用表格,才有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对表1提出的问题“比较三个不同概念的定义、公式、单位和物理意义的相同点”就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由于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关系,且适度复杂的对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上面用于分析比值定义法的表1,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只选择速度和密度两个物理量来进行,而压强则可以放在两个物理量的对比完成之后再进行。

此外,注意的稳定性还与学生的主体状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有关。其中学生的主体状态包括: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的身体状态、精力、心情;学生的学习意志、学习自制力和与干扰作斗争的能力,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学生”,往往就是指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好的学生。

(三)注意的分配

即指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真听讲”,其实是要学生将注意放在教师的“讲”上。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记笔记的要求,那学生就要将注意分一部分到“记”的动作上。如果教师还提出了回答问题的要求,那学生的注意还要分配到“说”上。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一是同时进行的两项活动中,必须有一项是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如果密切就容易分配,反之则难。因此,有的时候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回答出现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无法组织物理语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物理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情形:一是用生活语言来表达物理意思(对于简单问题而言);二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或者无法回答(对于复杂问题而言)。从注意分配角度来看,后者是因为他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是有困难的,对物理语言的组织也是有困难的,当两个活动都不熟悉时,注意就难以分配了。

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已经基本成熟。这对中学教学而言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花时间去考虑学生的注意能否在不同问题之间发生有效的转移了。但也有例外,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女学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讲解之间难以发生注意的及时转移——教师讲的时候她不听,她想听的时候“讲”已经结束了;在同一份试卷上,她竟会重复出现将“位置”写成“物质”,将“碳纤维”写成“碳纤委”的情形。这种注意转移的缓慢与延迟,使得她在物理学习中捉襟见肘。

三、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注意”

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关键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对概念的定义和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有深入的理解。在概念、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来促进学生对关键词的注意。

比如,前文提到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要用不同颜色标出,还可以在两个词语旁边用红色粉笔打上“?”,以提醒学生这两个物体是有着不同含义的。

又如,初中物理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一般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段表述中的关键词有“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匀速直线运动”、“静止”等,为了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注意,我们可以用粉红色粉笔标出“一切物体”,用黄色粉笔标出“不受外力”和“总”,用大红色粉笔标出“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同时,对于这些关键词,可以用不同响度和音调的声音进行强调:“一切物体”说明了牛顿的伟大之处,他用这四个字“一网打尽”了宏观世界的全部物体;“不受外力”是一种特殊情形,因为不受外力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定律却是描述不受外力的情形;“总”也是一个“霸气十足”的词语,因为除了“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之外,竟无例外。这样视觉和听觉同时施加的刺激(当然还需要学生建立想象表象),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关键词产生强烈的注意,并为理解这些关键词打下基础。在新学的过程中施加了这些刺激,后面就不需要机械重复了,学生再遇到类似于“一个系在线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果细线断开时小球失去所受的一切外力,其将做什么运动”的问题时也很少会出现一筹莫展的情形。

四、物理习题解答中的“注意”

在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有一类题目甚是热门,那就是所谓的“信息题”。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干部分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概念,如机动车刹车时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热(压、磁、光)敏电阻等。学生初次接触,或虽多次接触但未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时,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便会被这些概念所吸引(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种体现),而事实上,这类题目的关键往往不在概念或素材,而在于透过这些看起来陌生的概念,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陌生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类题目,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两点:一是扩大训练范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陌生概念,扩大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免考试时过多地将注意分配到无关概念上,而忽略了问题的解决;二是引导学生去认清这些题目的本质,将注意转移到概念背后的物理关系上,即这类题目一定是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

比如下面这道关于“风光互补路灯系统”的信息题,题干如下(插图与具体问题略):

风光互补路灯系统同时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有风时通过风力发电机发电,有阳光时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并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中,供路灯照明使用。蓄电池充满电后不再充电,使用中放电至余留20%时停止电能输出,可使蓄电池使用寿命更为长久。

表2为某型号风光互补路灯系统的部分技术参数,其中光电转化效率是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蓄电池容量是指蓄电池放电电流与放电总时间的乘积,最大输出功率是指风速达到最大限制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显然,这道信息题首先需要学生通过注意来遴选有用的信息,将“光电转化效率”、“蓄电池容量”、“最大输出功率”、“余留20%时停止电能输出”等关键词纳入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光互补路灯系统中的能量转化模型。必须注意到,这些关键词与物理学习中的效率、功率等概念是一致的,将它们从复杂的描述如“风光互补路灯系统”中提取出来,是注意的主要功能,也是用已经学过的概念同化新概念的基础。如果在通过注意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那整个问题的解决就没有了可能。可以肯定地说,中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思路,不是大量信息题的重复呈现,而应该是精挑细选一些干扰概念多的信息题,让学生学会结合已有知识与解题经验,去学会怎样注意、确定有用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这一注意特点在中考命题中并不能被所有命题者所重视,我们有时看到的中考命题思路解读中,往往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说法:某题看起来是高中部分的知识,但用初中的知识也能解决。言下之意是,只要学生不往难处想,那一样可以获得解题的思路。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一个陌生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注意首先是被陌生的概念所吸引,而一旦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概念上,那学生原有的认知便会发生动摇,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会产生不自信,会产生不利于解题的意识……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规律,不会因为命题者的想当然而有所改变。因此,笔者以为,诸如电源内阻或电源内部有电阻、自由落体等概念,不宜出现在初中物理试卷上。

标签:;  ;  

关注与初中物理教学_初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