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教育入手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语文论文,情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证明,语文课永远具有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其途径是什么呢?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途径应是感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充满了丰富的思想、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如果采取恰当的教法,必然会在儿童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也正是在这情与美的感染下,儿童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进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立德要先动情,立德要先立美。
情感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要经过酿情、入情、动情等自然过程,因而思想教育亦应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同步进行,并在潜移默化中予以渗透。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从情感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笔者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做到以创设情景引发情,朗读课文感受情,理解词句篇章品味情,以情传情;坚持以课外为补充,针对实际强化情。通过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的融会贯通,进而建立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体系。实践证明,要使以情感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教育达到最优化,通常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教材是悟情明理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因此,可以说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浅显易懂、平淡无味而实则寓意深刻、情味浓厚的内容;“露”,则是文中明明白白表露情感的一些内容。教师只有通过对“露”的感知和挖掘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不仅力大无比,而且功能多——能“掀”,能“撬”,能拉,能勾,能抽水,能喷水;二是小象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阿玲一拍它的鼻子,又一指,小象便去取水冲车,这怎么不奇呢?文章还明写了阿玲的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笑,当阿玲拉着小象来到陷入泥坑中的汽车前时,她冲着大家“微微”一笑,表示友好,表明要热情相助;二笑,当把汽车拉出,大家向她致意时,她笑咪咪地摇了摇头,表达了帮人帮到底的热情;三笑,当把汽车冲刷干净人们再次致谢时,她又笑了,笑得很美,表达了她谦逊的品德。透过这三笑,我们感受到了阿玲那美好的心灵。该文通过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达到了明写风景美与暗写象美、人美的和谐统一,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全文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以事颂情,以露显含,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和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很多,作为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隐“含”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二、以情动情,激发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性,它能起到潜移默化、以情传情、以情动情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相互沟通,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阅读前通常“无动于衷”,教师则往往在备课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首先被作品中的深情所感染。一般来说,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教师则需要掌握契机,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自己内心迸发出的激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以达到使学生随之入情的效果。
一次,我在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地进入了幸福的梦乡,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爷爷收到信,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眼泪涌了出来,甚至不能再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较调皮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遵守纪律了。情感的感染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的切切之情、凄凄之泪融为涓涓细雨去“无声”润物,把教育的效果推向最佳境地,这便是情感的交融。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使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三、品词品读,感受情感
品词品句品读是语文课激情明理进行思想教育特有的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仗于朗朗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两者缺一不可。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语言的美源于言辞的准确、明晰与和谐。作品运用语言或描绘人物性格、思想,或展现大自然中各种奇异现象,或描述山川的壮美……因此,我们要首先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品读”,其关键在于体味文中的情感。朗诵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诵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无不从中受到感染。
读书包括默读、分角色读、对读、领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近几年,我进行了评读教学的初探。
所谓“评读”,是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站在“篇”的高度,针对文中的关键部分开展以读为核心的评、议、赏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评读是集鉴赏、表达、思维、认识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方式,是熔听、读、说、评为一炉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途径,是激情明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乐于学习、易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读、评去感知语言的优美,揣摩、品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进而达到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趵突泉》一课,作者老舍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再现了趵突泉两泉的奇观,全文精粹、凝练,充满了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其中对大泉一段的精彩描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抓住这一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评读使之在读、评、析中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学生如临泉旁,仿佛看到那不断冒涌的泉水,听到淙淙的泉声,领略到大自然生命的动态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如同不能低估朗读的教育感染力一样,析词解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大凡作者的情思,往往蕴寄于某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中。这些含意深刻的词句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师恰当的点拨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所以注意语言因素的剖析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的手段。
总之,要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语文课必须在品词、品句和品读等过程中,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四、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对教材挖掘得再深,如果不运用恰当的教法,教学中再好的设想也很难转变为现实,因此在设计教法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目的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孩子们动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离开了鲜明的目的,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
在讲《观潮》一文时,我以壮美的交响乐再配之以绘声绘色的诵读,将孩子们带到那波浪翻滚的钱塘江边,激起了孩子们观潮的浓厚兴趣。细读课文,大潮如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大潮如一道白墙由远而近,大潮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纷纷体会到潮头来势之猛,气势之大。然而,这奇美、壮观的景象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我通过不到一分钟的录像展示了这一景象,使学生们亲眼目睹。而后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呢?学生体会到:这惊天动地的壮景,是美国密西西比河、非洲尼罗河上见不到的,唯独我国钱塘江上才有!学生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可以说境与情的完善结合是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五、结构得当,加深情感
这里所讲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结构”。任何文章都是先有道而后发辞,即成文章。这“道”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文章的结构而言,作者总是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就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总是有强有弱的;就阅读规律而言,读者往往是从理解语言文字和感知具体形象入手,去体会作品的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建立以道为中心的有详有略的课堂教学结构。通常存在的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句句讲、词词问、模糊一片的课堂教学结构,往往浪费课时,学生兴趣不高,收效甚微。
一般来说,文中最感人、最有教育意义和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处要重点阅读,重点理解,重点感受,其余部分则略。这样,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与低谷,使情感渗透出现最佳时机,从而达到熏陶思想和启迪义理的目的。
六、内外结合,强化情感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处于学生仅在课堂里接受书本知识这样一种局面。实践告诉我们,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还要着力开发课外(包括课外知识和课外活动)这块重要阵地。
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是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例如《詹天佑》一文开篇写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这对于生长在新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给人民带来多少灾难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于是我除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当时中国的状况外,还介绍了课外知识:当时全国铁路总长9600公里,而受帝国主义控制的竟达9000公里,仅600公里归我国所有。通过这一介绍,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发了爱国热忱。
此外,我们还通过“课外打电话”、“诗歌朗诵”、“我的名字的来历班队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多种信息,扩展其知识面,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强化其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只有从教材出发,科学地把握住情感教育的点与度,创设动人和谐的情境,采取得当的听、说、读、写训练,注重课内外教育的结合,才能发挥其综合效果,达到寓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于语文教学之中的目的。
标签:情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