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科学意义_科学论文

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科学意义_科学论文

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信念论文,正确理解论文,含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4-0005-05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主宰人的心灵世界,制约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它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培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概念界定

在中国古代,“理想”与“志”同义,是指人生追求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和希望,它与现实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任何一种期盼和希望,都是人们依据在实践中形成并认同的一定价值尺度对现实的“自我”或“社会”进行深刻理性批判的产物,都是人们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新自我”或“新社会”的憧憬和设想。这种理性批判意识,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属性,因为动物不能超越现实地设计未来,只能囿于客观必然性之中,因此我们说,理想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属于人类特有的精神范畴。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形形色色,离奇古怪,有毫无根据的空想,也有虚无缥缈的幻想,作为理想的追求,根本不同于空想或幻想,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正如《辞海》对理想的解释: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1](P2776)这种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有着善的品格,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它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同民众的根本利益相符合,从根本上不同于那些庸俗、消极和丑恶的东西。概括地说,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幸福追求。

从性质、对象、内容、时序等不同的纬度审视理想,可以将其划分为多种多样的形态。理想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整体,也是一个复杂的价值目标体系,因为不管哪种类型的理想,实际上都是一种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在这一价值整体中,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即人们期盼实现的未来美好社会的主导价值,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对于其他形态理想的价值追求具有统摄和支配地位。由此可见,在由各种形态的理想构成的理想整体中,社会理想居于最高地位,它是理想的最高形式,制约影响着其他理想的形成及其实现。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当人们确信某种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并将其付诸实践时,就表明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信念。信念中包含着认识。人们如果没有对一定的思想和理想的认识,就没有相信的对象,也就不会有信念。但认识并不等于信念,它只有与人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构成信念。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2](P183)这里的“感到对的情感”,就是主体对某一对象的相信,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只有主体相信,才能有信念确立。信念不仅仅是内心的相信,而且要表现为行为和实践。意志是主体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身体力行某一相信对象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信念的保证。因此,信念是一个复合性整体,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

正像理想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信念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一个人所拥有的信念有高、中、低层次之分,它们各安其位,形成有序的信念系统。其中,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是信念的最高形式,在信念系统中居于支配地位,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理想信念这一新概念,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适应现实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1999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必须不断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3](P362)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4](P74)2004年,中共中央颁发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自此以后,理想信念这一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被大量引用。理想信念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理想信念的独特意蕴

从字面上看,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是由“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复合性概念,但其内涵决不是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简单叠加,它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独特意蕴,同与其相近的理想、信念、一般意义的理想信念以及信仰等概念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第一,与理想和信念相比,理想信念强调了理想和信念中两个基本方面的统一。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含义非常相近,两者有相互交叉之处。理想离不开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础。而且在某些时候,理想本身就是信念,信念本身就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因此,如果把理想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信念的内容;如果把信念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理想的内容。但是,理想和信念毕竟不是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这是因为,两者虽有相通之处,但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则重在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在的,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理想信念既不同于理想也不同于信念,它既注重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又注重现实生活中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实现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超越。在理想信念这一统一体中,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目标成为人们确信的观点、主张、思想或事物,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信条而不倦笃行,也就是说,理想和信念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交融为一体。

正确地把握理想信念这一复合概念的含义,把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的重点内容统一起来,有利于克服和防止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片面性倾向。在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没有形成以前,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往往不特意地区分使用理想和信念这两个单独的概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两种偏向:或者在单独地使用理想这一概念时,有可能忽视现实生活中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或者在单独地使用信念这一概念时,有可能淡化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把这两个单独概念各自侧重的方面辩证地统一为一体,使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这三个概念各自的含义确切明晰,有效地避免了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同时在理论上防止了理想信念教育顾此失彼、流于偏颇的错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在实践中切实把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的重点内容统一起来,一方面注重理想目标教育,使大学生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而向往和追求未来的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图式,另一方面又注重信念教育中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育,使大学生能够以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实际表现和实际贡献,作为判断和衡量有理想的根本标准,才能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力和凝聚力。

第二,与一般意义的理想信念相比,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理想信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理想信念,它是有其特定具体含义的。这种理想信念中的理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想,而是在理想整体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类型的理想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理想即社会理想。这种理想信念中的信念,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念,而是在信念整体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类型的信念具有统摄功能的信念即信仰。因此可以说,理想信念是把一种未来的社会蓝图视为最高价值,高度地信服和敬仰,并以之统摄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它是对于一定社会理想的自觉认同和执著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

正确把握理想信念的特殊含义,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有针对性加强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中,我们说的理想信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理想信念。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5](P1059)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6](P137)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全党同志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7](P167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由此可见,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中的理想信念,是作为理想信念最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和个人理想信念是两种类型不同的理想信念,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社会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的总体结构中具有最高地位,它对于个人理想信念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程度具有决定和制约作用;个人理想信念则是社会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树立社会理想信念的基础。离开社会理想信念指导的个人理想信念和离开个人理想信念支撑的社会理想信念,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该把个人理想信念教育视为题中应有之义,决不可忽视个人理想信念在树立社会理想信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和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是主要的、是目的,个人理想信念教育是次要的、是手段,这种主次关系、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永远不能颠倒的。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程度不同地淡化社会理想教育的倾向。新形势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引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增强理想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说服力地阐述共同理想信念与个人理想信念的关系,有时也需要从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但必须适当、有度,决不能冲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内容,更不能在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标题下,做其他内容的文章。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清醒头脑。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在实际的理想教育实践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淡化社会理想教育的倾向。在有些教育工作者看来,社会理想教育的内容“太抽象”、“太宏观”,真正做到让教育对象认同信奉难度较大,而相比较而言,职业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等个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容易在教育对象中产生共鸣并被接纳和实践,因此,他们往往颠倒主次地在个人理想信念上大做文章,却忘掉了社会理想信念教育这一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旋律。当然,从教育过程和实效性上看,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的确比个人理想信念教育要困难得多,但正是有困难才彰显出伟大,我们不能因困难而回避、退却,而应该继承发扬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良传统,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始终紧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一永恒主题。

第三,与信仰相比,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使用,更加科学、更加适合中国语境。从理想信念这一综合概念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来看,它相同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使用的社会信仰。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中,信仰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无歧义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一词并不多见,几乎只在汉语佛经中偶有所见。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中,信仰一词往往特指宗教或宗教信仰。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信仰一词与宗教的来源有关,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一种对虚幻世界、荒谬理论的盲目崇拜。当然,在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中,为了强调一种理想或者一种信念,不少地方的确也都使用过信仰一词。毛泽东曾说“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陈独秀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后来干了什么呢?他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张国焘不是也‘信仰’马克思主义吗?他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他一小差就开到泥坑里去了。”[8](P566-567)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P63)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3](P361)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经典作家那里,信仰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些闪光的字眼结合在一起,它和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含义是相同的。另外,经典作家们在论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时,通常使用的是理想、信念概念,在文献资料中,理想、信念比信仰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在人们的印记中,理想、信念也比信仰要深刻得多。因此,在中国,讲到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时,使用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比使用信仰这一概念更加准确,更加适合中国语境,更加易于为人们认同。

标签:;  ;  ;  ;  

正确认识理想信念的科学意义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