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探究论文_睢小燕

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探究论文_睢小燕

西安市临潼区治理渭河管理站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渭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大多出现在渭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主流和正源,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渭河流域目前的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沿河两岸社会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渭河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完整性、持久性进行多元分析,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进行研究,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措施

1、前言

流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易受沿岸地区及汇水区域的影响,在受到人类严重损伤的流域生态环境中,如何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维持稳定的健康生态功能,就要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完整性、持久性来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准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促使健康生态流域的形成。

2、渭河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

2.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并不均匀,水资源相对短缺

渭河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域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年内及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的径流量相对减少。由于水资源使用状况紧张,渭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减少,在用水的高峰季节,大部分河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工业用水量增多挤占生态以及农业用水,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的非正常化。同时,由于渭河流域生态水水量减少,枯水期的渭河流域一些部分出现断流,此时工业及生活废水在河道总水量中占据的比例上升,降低了渭河流域河水自净能力以及纳污稀释能力。

2.2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水质污染

渭河作为关中地区唯一一条污水承纳和排泄管道,它承担着关中地区大部分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长,同时渭河的水体自净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导致渭河的水质以及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造成渭河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主要有:生态水的相对短缺: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

2.3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植被的不同种破坏,打破了周边的生态平衡,给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一旦水土流失现象发生并加剧,就会使河床抬高,渭河的行洪能力以及水库的排洪能力将会受到影响,加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3、区域综合治理措施及健康生态流域的创建

渭河的水资源状况,渭河的污染特征,渭河生态的恶化模式是对渭河流域进行针对性治理的依据,在渭河流域的综合性治理上,强化区域性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其综合治理水平,是整个渭河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先行之策。

3.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区域内生态水资源的调控

渭河流域各干、支流所涉地区水资源的总量是不相同的,各地区要将渭河流域生态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以水资源的总量,合理安排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耕措施,大力推广高产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渠道防渗,田间节水灌溉,要全面展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工业生产上要限制高耗水产业,让原有的高耗水产业关、停、并、转,全面推广有节水效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大力推广节水器具使用,缩减日常生活用水量,从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各个环节挤出水资源,是区域内达到经济有发展、用水有节减的预期效果,让水于河流,保障生态用水,使渭河各干、支流有水常流,渭河流域生态健康平衡。

3.2综合治理,生态、生物措施并举,提升区域治理水平

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受损是在人类活动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实质是生态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破坏及削弱,要再现一个自然的、可自我持续调节的生态系统,就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二者之间找到契入点,正确认识到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时间周期长的工作。很多不确定因素制约着水污染的治理效果,很多因素阻碍健康生态环境的重建。在对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上要根据流域内各干、支流存在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综合治理。以保护水资源为目的,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利用法律法规及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综合治理手段,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等方法,建立起健康的生态系统结构。加大区域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力度,进行统一规划,先上游,后下游,先小流域,后大流域,逐步全面铺开。

在各干、支流水源地,大搞淤地坝建设。以林、草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在农田耕作上实行免耕、少耕或浅耕作业法,减少土肥流失。对山梁、沟坡、台塬实行全面治理,山、水、田、林、路协调-致,实现水不下坡,泉水流。泥不出沟,土壤沃。拦住天上水,小雨润山林,大雨不成洪,暴雨水不浊的治理效果,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加强河道的整治治理。对区域内所有的工业企业要进行长期监测和监控,强制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坚决关闭污染企业。

3.3区域治理,断面交接,实施统一的考量标准

区域治理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建立,而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建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受区域环境,地方观念,相关部门的影响很大的系统工程,区域治理的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生态系统的建立起着削弱的作用。所以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健康生态环境的建立上,为克服区域治理的片面性、单一性、利已性和消除地域环境、地方观念、相关部门对综合治理的狭隘思维影响,要依据《环境保护法》制订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办法,要依区域、地区为单元,按照河流系统一定的功能和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发展模式。制订出各流域的统一考量标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断面水质监测、监督,实行区域内解决污染,地区分界处考核交接,使河流的整体达到清洁,健康的生态景象。

3.4以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统筹,理顺体制,狠抓源头,重塑健康生态系统

水污染防治及健康生态系统的建立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完善的流域水管理体制的保障下,才能达到"明确职责,服从大局,步调一致,团结治污,计划统一安排,资金合理配置,监督手段共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水污染治理及生态系统建立的项目效益。为提升区域治理效果,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源头开始,突出重点、抓水源、堵污源,区域治理,整体运作,达到污染治理综合化、健康流域社会化、生态稳定远景化、信息资源网络化,促使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的迅速建立,并统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分配、使用、污染控制、污水回用等水事活动,通过区域的综合治理,统一考虑整个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模式,实现水质,水量、水能、水生生物的集成化管理,使渭河健康生态系统逐步建立起来。

4、结语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改革调正时期,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渭河生态区建设保护的工程建设补助标准及投资力度,确保将渭河生态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旅游河、致富河”治理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M],2012年8月,陕西省水利厅.

[2]陕西省渭河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M],2016年6月,陕西省水利厅.

论文作者:睢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渭河健康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探究论文_睢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