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义[1]2003年在《入世后竞争环境的改变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作为国家的特殊产业,其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程度。金融业的安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支柱,其经营状况和运营能力,值得关注。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旧有的体制、运作模式、经营业务、人力资源以及市场份额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所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面对外资银行和国内同业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何去何从?本文针对于此作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本文第一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概述,进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竞争策略和竞争能力。第二章借用国际经济学中产业环境SWOT分析框架中的OT路径对我国商业银行在WTO以后所面临的具体机遇和威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趋利避害发展做出环境评估。第叁章则利用SWOT分析框架中的SW对我国商业银行在WTO后与外资银行相比较,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以找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正确定位。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WTO后存在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相应对策,即股份制改造、经营模式转换、结构调整、金融创新以及人力资源提升等。
高泳波[2]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业虽已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的雏形,但较高的市场垄断程度仍然阻碍了其经营效率的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承诺5年后完全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进入在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逐步放开,使得它们成为影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及其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深入分析,市场结构与银行经营绩效相关性的研究以及外资进入对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为基础,主要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叁方面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发展及现状,并沿着这一思路总结了外资银行近十年的经营状况,考虑其进入条件下对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国内12家主要商业银行1996-200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并引入外资银行渗入度指标,考察其进入条件下,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以及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研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高度垄断向垄断竞争发展,但垄断程度仍然偏高。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垄断结构并未带来相应的垄断利润,市场结构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闭门竞争导致低效,需要外部硬约束的刺激。目前外资银行的进入虽加剧了竞争,短期内却不足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但长远看将有利于提高竞争的效率。据此,文章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即以市场结构的优化、外资银行的积极引入刺激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创新和在新兴中间业务上的发展,以此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有效竞争,提高经营绩效。
王雯[3]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文中提出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等待多年之后,可以全方位地将其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锤炼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呈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面前,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为了赢得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加大国际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力度已迫在眉睫。发展国际业务既是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又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国际业务以其高收益、低成本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本文从国外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介绍入手,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找出我国与国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差距,从而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战略应对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左伟[4]2004年在《入世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WTO、IMF和世界银行分别代表着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货币体系和技援体系,而以上叁大体系也构成了世界经济秩序的核心。加入WTO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和参与世界经济秩序的契机,而且也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而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入世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与发展,是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为切入点,以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为基础,并从货币政策的运行、传导和政策协调等多层面表现出来。 本文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系统探讨了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传导中介、传导途径及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以直接涉及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及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为出发点,讨论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区别。在分析WTO框架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入世后中国如何利用WTO条款而选择金融开放的策略,以及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第二章探讨了入世后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环境是货币政策运行的基础环境,金融环境的改变必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运行和效果。本章讨论了入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以及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结构的变化,具体分析金融领域在制度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第叁章分别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角度,考察了入世后中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变化。本章认为,入世后应逐步实施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以及为公开市场业务为核心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第四章分析了入世后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介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情况,在考察入世后银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两个市场连通状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传导中介的变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邓俊锋[5]2004年在《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比尔·盖茨的预言“银行将成为行将灭绝的恐龙”会实现吗?大量的企业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银行公共关系活动是否有效,也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银行的竞争力乃至银行的生死存亡。然而银行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至今还近乎空白,本文就以银行公共关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银行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与银行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同业的关系、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状况,针对性地提出银行在解决处理各种关系时应采取的策略措施,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问题,强调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策划、通路对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用“媒体内容分析法”评价银行公共有效性的设想。本文由七章主体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银行公共关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由于银行公共关系是新兴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的理论少之又少,故据本文需要,首先介绍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介绍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认为,银行公共关系实质反映了商业银行处于何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若环境优良、各种必备要素完善并能充分发挥效能,则银行经营管理乃至经济效益的效果一定较优,反之亦然。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就在于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公关对象包括员工关系对象、客户关系对象、同业关系对象、政府关系对象。最后,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银行公共关系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第叁章,银行内部公共关系。首先介绍银行内部公关的概念与任务,银行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银行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与纵向的公众关系的总称。团结银行内部上下左右 1<WP=10>各方共同为银行的目标而奋斗出力。这是银行内部公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其次探讨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运作机理是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内部公众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有意识的引导。第叁,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认为它是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和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最后,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问题,提出有效激励和造就现代银行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银行客户关系。首先分析了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和任务,然后分析了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依托——“银行客户经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对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以及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第叁,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形式和内在要求。最后,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问题,提出了推行客户经理制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措施。 第五章,银行同业关系。首先分析银行同业的竞争关系,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象从管理、技术、资本到信息、服务、人才无所不包,竞争战略也依银行实力不同而各有侧重。其次分析银行同业的合作关系,松散型的同业合作只是被动的业务互助,负面影响很大,紧密型的同业合作则不同,它以战略联盟或并购形式来实现,对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第叁,分析了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过程,由对抗性竞争到宽容性竞争再到合作性竞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状况,通过比较其竞争力,考察外资在华银行的竞争战略,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当是差异化战略与集团化战略并重的思路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向资本市场迈进的初步设想——并购业务。 第六章,银行政府关系。首先考察了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以及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影响,明确了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将银行政府关系分为相对独立型与完全控制型进行分析,认为相对独立型的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和根本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以及健全的法律,而监管方式的灵活性是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重要保障。第叁,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完全控制型关系的形成与恶果。最后,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措施是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银行产权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重建公共财政等等。 第七章,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要确保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运作,首先要从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入手,给银行公关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即所谓的组织保障。其次,银行公关调查须掌握调查的内容与应用技能。第叁,银行公关策划须注重策划技巧。第四,银行公关的宣传要注意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有效地进行银行公关宣传通路管理。最
宋慧英[6]2012年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的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国内同业的竞争,还有国际强手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不仅对保证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监管政策制定、促进市场竞争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前提下,发挥外资银行对金融发展和稳定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得到结论:第一,1996-2010年间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格局,并且偏向竞争性。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之间表现为倒U关系。外资银行进入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当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会出现反转。现阶段属于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仍处于倒U型阶段的上升阶段。第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比存款市场激烈。外资进入显着加剧了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的竞争,过渡期结束后,竞争虽有所缓和,但相比入世前,竞争仍比较激烈。第叁,大型商业银行之间比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国内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只体现在信贷业务领域。第四,外资银行进入对人民币业务冲击不大,外汇存款业务具有明显优势。外资银行不同的进入方式,对中资银行贷款业务竞争行为的影响不同:外资银行以参股方式进入时,在甄别客户信息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可以更多地选择质量好的借款人进行贷款,留给中资银行的借款人质量相对较差,中资银行更多通过产品创新而不是价格作为主要竞争工具;外资银行以独资模式进入时,外资银行倾向于新客户的开发,中资银行更注重对老客户的维护。外资银行在地域上的转移,导致国内中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信贷竞争加剧。外资银行进入所产生的竞争压力,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经营风格较为稳健的国内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提高,信贷供给趋于保守,使资本较为匮乏的国内银行的信贷竞争行为更为冒进。中间业务方面,外资银行进入使中资银行开始重视利用价格工具进行市场调节,促使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从“以产品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徐先忠[7]2002年在《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结构调整是指根据环境条件变化的要求和银行内部发展的需要,主动采取措施,对银行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确定位置的整个整体的特性的那些比例和关系进行调整,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自身及经济的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WTO的要求,主动采取措施,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结构性比例失衡进行调节,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结构问题和矛盾,推进其市场化、商业化,把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建成现代金融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WTO要求的商业银行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主体,银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转型期金融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1、体系结构不合理,竞争不足;2、产权关系不明,投资主体一元化;3、组织结构不合理,计划经济特征明显,重复建设多,浪费严重,机构臃肿,效率低;4、产品单一,产品结构比例失调;5、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落后,人才短缺,劳动力严重过剩。6、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这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求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结构调整更显迫切,同时也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思路。 要解块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的问题和矛盾,根据WTO要求,顺应我国经济和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结构中的问题和矛盾,遵循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一是体系结构调整;二是所有制(产权)结构调整;叁是组织结构调整;四是产品结构调整;五是人员结构调整。六是技术结构调整。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内容,调整要综合进行,措施要综合应用。从而建立一个适应WTO要求的现代商业银行系统,促进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中,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和中央银行有必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 本文立足系统思考,从我国加入WTO后的大环境出发,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历史纵向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全面考察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提出适应WTO要求下我国加大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措施,力图做到实用性、前瞻性和较强的现实指导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银行结构调整的含义,对国内外有关银行结构调整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对有关观点进行评价,阐述银行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论述银行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剖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现状,揭示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结构问题的成因,阐述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状况对经济的影响。第叁部分介绍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守的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附则《金融服务协议》、我国入世所签订的有关金融方面的协议和做出的承诺的主要内容,分析入世后我国金融经济环境将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要求,明确WTO下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思路。第四部分根据前面几部分的分析,具体探讨WTO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的内容、措施,力图建立商业银行结构的具体模式。第五部分从我国当前的实际,论述政府及人民银行在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中应发挥的作用,以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刘研[8]2008年在《我国银行卡市场营销环境及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性质逐步加强,以及新建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陆续涌入,整个商业银行群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各家商业银行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都充分认识到,惟有尽快转变经营和业务发展策略,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应用市场营销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产品和服务,才能确立自身稳固的市场地位,保持竞争优势。银行卡作为现代金融电子工具,已经是目前较先进的结算手段、支付工具和新颖的消费信贷方式,可见银行卡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的热点领域。入世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银行卡业务将要面对的竞争环境是空前激烈的。本文旨在研究新形势下,中国银行卡经营机构应该怎样运作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营销要素组合(7Ps)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法(各家银行卡营销对比)等方法,对中国银行卡经营机构体制改革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期开创出新的营销思路,发掘出新的营销手段,探索提出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银行卡营销策略。同时,借鉴了银行卡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包括市场细分原理、SWOT(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模型分析法等,介绍了适合银行卡业务采用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组合策略选择,并对市场营销观念、营销过程,以及市场营销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本论文研究以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为依托,以现代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为参照,紧扣当前入世的时代背景,介绍了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金卡工程的实施,银联的成立和联网通用的实现;分析了当前银行卡营销现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银行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有其特有的市场环境与营销特点,正确认识银行卡业务的营销环境,是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营销的重要前提。鉴此,本文对我国银行卡的营销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即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技术应用、国际环境分析等;微观环境,包括银行业的供应者、消费者、竞争对手、营销中介等,应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了银行卡行业的各种竞争状态(同业者、新进经营者、供应商、购买者等的竞争力量);分析了我国银行卡业务面临的主要是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较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借助SWOT矩阵来选定竞争战略类型。本文根据银行卡市场营销的特点和我国银行卡市场调查的实际结果,采用STP营销战略,运用市场细分原理,遵照市场细分原则依据,对银行卡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做出合理的银行卡业务的目标市场选择,并结合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营销战略。最后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定位前要看清当前银行卡市场定位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解析后对银行卡市场进行重新定位。本文主要运用市场营销中的组合营销策略理论,探析了银行卡市场的产品策略(关于产品的设计、品牌建设、创新价值)、价格策略(差异化定价、多样化定价等)、促销策略(人员推销、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渠道策略(网络分销、捆绑销售、外包代理)等,为我国银行卡行业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本文最后结合对当前我国的银行卡市场的营销环境现状分析,就此提出了优化、改善银行卡营销环境的对策建议,期望有助于银行卡业务的顺利发展。如改革我国银行卡的营销模式、组建银行卡独立的股份制公司、联合建立银行卡民族品牌联盟、注重科技开发、加强银行卡产品的电子化建设、借助政府的支持协助、强化金融当局的行业监管、加强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客户服务质量等等。
方先丽[9]2003年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获得巨大发展,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出现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经济全球化成加速之势。今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顺应这一潮流,迎接这一挑战,就能从这一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甚至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迅速崛起,正如世界经济200多年历史中每一次大的变革都造就出几个新的强国一样。相反,如果在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固守封闭式的发展道路,那么就必然为历史所淘汰。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是一个存在着多种不平等的结构。一是决策权的不平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规则的接受者。二是地位的不平等,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叁是后果的不平等,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大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化作为“双刃剑”更多地是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的。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战后对全球经济最大的一次金融冲击,对这些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近年来,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金融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并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各国金融危机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一国在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上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就会威胁到自身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而一国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就可能会演变为一国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国家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开放,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须进一步开放经济。<WP=6>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中国这样一个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正经历经济转轨的国家而言,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又十分严峻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具有的新特征,在实证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最后给出中国在开放经济中如何防范和监管金融风险的对策。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发展和研究动向、研究视角、目标与方法、本文的结构。导论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性,并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文献做详细考察,目的在于解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争论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应全球化,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总结全球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是金融风险不断的累积、放大和传染的过程。第叁章,作者全面地考察了金融风险理论文献,目的在于找到研究的理论边界,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本章首先介绍了主要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主义的解释、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信息经济学的金融风险论。这几种理论虽然都是对金融风险的理论解释,但是都不能够全面的、合理的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的机理。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但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金融深化理论反而成为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风险累积导一定的临界点就转变为金融危机。本章考察了克鲁格曼提出的国际收支危机理论、弗拉德、加勃和奥布斯菲尔德提出的自我实现危机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于是应运而生道德风险理论的解释。通过对理论和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发生机制、理论的考察以及对策的提出是必要的也是新颖的课题。<WP=7>第四章,作者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特殊的传导机制。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处于劣势,因此金融风险更容易更广泛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破坏力也更大。因此,在本章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脆弱性所在,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的严重性。
雷闪[10]2008年在《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已有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商业银行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典型个案的实证财务分析,结合各种权威机构的排名和评述,对中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给予客观分析和评价,并试图找寻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差距产生的原因,为中资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提出较为客观和可行的建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综合阐述和学习,旨在为下面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的背景,在当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回顾了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及外资商业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特别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新发展和改革成果;第叁部分借鉴英国《银行家》权威排名及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对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宏观比较;第四部分以渣打银行和招商银行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运用杜邦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给予微观比较;第五部分在以上四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差距产生的两个深层次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理念的差距。第六部分在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不足及当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入世后竞争环境的改变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D]. 张天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2].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高泳波. 重庆大学. 2007
[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D]. 王雯. 苏州大学. 2008
[4]. 入世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D]. 左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5]. 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D]. 邓俊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6].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D]. 宋慧英. 暨南大学. 2012
[7]. 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调整[D]. 徐先忠.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8]. 我国银行卡市场营销环境及策略探析[D]. 刘研. 西南大学. 2008
[9].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 方先丽. 复旦大学. 2003
[10]. 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D]. 雷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市场营销理论论文; 商业分析论文; 银行同业业务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商业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