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王俊

(常州市金坛区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评价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行利培酮治疗,对照组行氨磺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指标。结果:照组的治疗效果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采用利培酮疗法的治疗效果较高,安全性优势明显,可以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134-02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多,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由此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期间不仅对临床疗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减少不良反应,提升生活质量。现收集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评价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其中的应用效果。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奇偶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4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最高为61岁,最低为17岁,中位年龄(32.3±1.2)岁,最短病程为30天,最长病程为11年,中位病程(3.89±1.23)年,1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实验组年龄最高为62岁,最低为18岁,中位年龄(32.4±1.3)岁,最短病程为31天,最长病程为12年,中位病程(3.87±1.22)年,16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

纳入标准:经检查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未接受过药物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脑器质病变;躯体病变;自杀倾向;妊娠期;哺乳期;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药物过敏;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

1.2 方法

实验组行利培酮治疗,给予患者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50159,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治疗,初期剂量设定为1毫克每次,每天一次,如若病情加重可以将剂量调整为2毫克每次到3毫克每次,每天两次。

对照组行氨磺必利治疗,给予患者氨磺必利(国药准字:H20110036,生产厂家:齐鲁安替(临邑)制药有限公司)口服,初期剂量设定为100毫克每次,根据临床症状与发病情况在中期治疗中可以将剂量调整到200毫克到600毫克每次,每天服用两次。

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八周,无需联合其他抗精神疾病药物亦或是电休克治疗,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采用苯二氮卓类型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劳拉西泮片每次2毫克,每天一次。或是普萘洛尔每次20毫克,每天一次。动态监测血压指标、尿常规指标、肾功能指标与肝功能指标,采用心电图监测方式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告知医师进行治疗[1]。

1.3 判定标准

(1)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法,在治疗前、治疗一周、治疗两周与治疗八周分别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证明治疗效果越好。(2)在治疗八周之后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分数减少超过80%判定为痊愈,分数减少在51%到80%之间,判定为显效,分数减少低于24%,判定为无效。本次研究中的治疗效果采用痊愈+显效的形式计算。(3)记录治疗之后闭经泌乳、锥体外系反应与肝功能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次数,评价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治疗前、治疗一周、治疗两周与治疗八周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指标,并用t值进行检验,对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采用百分比形式进行卡方检验,核对数据软件选择SPSS21.0软件,当两组患者的研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时,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对照组低于实验组,实验组痊愈2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效果97.5%。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3例,无效7例,效果82.5%。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病症,目前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理,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思维障碍、知觉障碍、情感障碍与行为障碍,且精神活动不协调。目前在研究中可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患者无意识,且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如若不能准确的进行治疗将会导致病程延长。近年来,受到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等因素的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占有精神病住院患者的69%左右,无论属于初期发作还是复发,都以抗精神病的药物作为首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心理指导等,提升社会支持度,并促进全病程的合理治疗。

氨磺必利属于苯酰胺类型衍生物,作用机理较为独特,属于新型的抗精神病药品,具有D2的亲和力[2]。在低剂量使用药物期间,能够有效的对突触前D2受体进行选择,增加多巴胺传递,有效的改善阴性问题。在高剂量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突触后D2的阻断作用,并且形成多巴胺传递的有效抑制作用,促进阳性症状的改善,能够形成精神分裂症疾病治疗过程中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的针对性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而利培酮属于单胺能拮抗剂,可以提升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处于中度亲和力状态,有着其他受体的拮抗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效果较低。与此同时还会形成多巴胺D2受体的拮抗作用,形成对于下丘脑到垂体之间结节通路的影响作用,促进血清催乳素指标的转变,诱发其他症状。氨磺必利通常情况下可以应用在慢性类型与急性类型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尤其是一些阳性症状伴有情感症状患者,可以全面提升治疗效果,减轻因为精神分裂症诱发的焦虑亦或是抑郁情绪。对于处于急性期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药物的维持治疗,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在使用氨磺必利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会作用在锥体外与心血管系统,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对比研究,结合临床症状正确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都很高,相比之下利培酮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在使用过程中很少会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并减少因为不良反应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精神分裂症诊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合理的采用利培酮药物进行治疗,提升药物使用安全性,增强患者的依从性[3]。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氨磺必利药物治疗法与利培酮药物治疗法,都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但是,利培酮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预防安全问题,提升用药安全性,并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氛围,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詹同宝.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5):743-746.

[2]张圣举.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98-100.

[3]张玖龙.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疗效[J].天津药学,2017,29(3):37-40.

论文作者:王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王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