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剩余劳动力论文,甘肃论文,乡镇企业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镇企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
甘肃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到1993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总数已达27.46万个,比1984年的3.04万个增加8倍;比1992年新增企业3.5万个。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16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9.4%,比1984年的40.33万人增加3.1倍;比1992年新增就业人员22.82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77.22亿元(按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4年的8.47亿元增长19.4倍;比1992年净增65.32 亿元。从1984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实行多轮驱动,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发展,动员乡、村和千家万户兴办乡镇企业,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乡镇企业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在现有乡镇企业总量中,联户企业、个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在8 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多达25.93万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4.4%,从业人员10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2.2%,1993年底的统计资料还显示,乡镇企业全年支付职工工资总额23.16亿元, 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12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5%,上述资料说明, 甘肃乡镇企业为甘肃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开辟了新路子,为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1.从区域分布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具体资料见表一、表二。
表一:甘肃乡镇企业及从业人数地区分布 单位:万
项目
地区乡村人口 乡镇劳动力 企业个数 就业人数 百分比
全省总计 1911.46857.53
27.4658 166.5442
19.4
酒泉地区
54.65 25.441.60528.3246
32.7
张掖地区
98.14 51.680.9957
14.5300
28.1
武威地区 152.69 75.691.6384
11.2478
14.9
定西地区 248.08116.424.1867
16.20938.8
天水地区 266.76107.753.9070
24.0822
22.4
陇南地区 230.65104.773.9766
11.3500
10.8
平凉地区 177.13 74.532.1326
15.2668
20.5
庆阳地区 205.13 75.164.1198
17.4766
23.3
临夏地区 154.11 67.142.4155
12.0129
17.9
甘南州 49.36 25.200.97392.45729.8
兰州市127.89 64.690.8980
21.3229
33.0
嘉峪关市1.99 1.130.09890.3336
29.5
金昌市 22.54 12.020.15013.9303
32.7
白银市122.34 55.910.36748.0000
14.3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93年)》整理
表中“百分比”是指各地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该地区乡镇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从表一可以看出,乡镇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的就业量与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密切相关。凡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从业人员在乡镇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就大,如酒泉、张掖、兰州市、嘉峪关、金昌市、天水市都是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这些地区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在乡镇劳动力中的比重就高。相反,陇南地区、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中部干旱地区定西等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慢,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这些地区乡镇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就小。尽管各地区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量不平衡,但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已成为甘肃各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表二:甘肃乡镇企业及从业人员在不同区域分布状况
区域两西
国家扶
少数民
高寒阴
陇南
黄河上游经
项目地区
贫地区
族地区
湿地区
山区
济开发区
(个)
101304 1997904154163471
5470848586
(个)
815967 1019115
181899
249047 233263
451396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93)》整理
从表二可以看出,两西地区、国家持贫地区和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区乡镇企业发展快,吸纳劳动力能力强。显然这三个区域的发展与政府支持分不开。而少数民族地区、高寒阴湿地区、陇南山区因交通落后,气候条件差、劳动者文化技能差、素质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相应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比较弱。目前在我省有194 个乡无乡办企业,10039个村无村办企业,而这些无村办、乡办企业的村、 乡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陇南山区、革命老区和中部干旱地区。可以肯定,这些地区要摆脱贫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做为突破口。
2.从行业分布看,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就业于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餐饮业。乡镇企业发展快的行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见表三。
表三:乡镇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分布表
项目企业数 职工人数 百分比
数量 (个) (人) (%)
工业企业 92486690790
41.5
建筑企业 9331443467
26.6
交通运输企业 72015228307
13.7
批发零售餐饮 79351215038
12.9
服务企业 14756 372962.2
农业企业 2754 229931.4
其他企业 3965 275511.7
全省总计274685 1665442 100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93年)》整理。
表中“百分比”指各行业就业人数与全省乡镇企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从表三可看出,我省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行业是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餐饮业,特别是工业和建筑业发达最快,吸纳劳动力分别占总就业量的41.6%和26.6%,显然,我省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反映出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企业对劳动力吸纳量小。同地,属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也相对滞后,制约着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3.从所有制结构看,就业总量中,个体企业、乡办企业作用突出,而村办、合作企业作用相对较弱。见表四。
表四:甘肃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
项目企业数 职工人数 百分比
数量
(个)(人) (%)
乡办 7242 414505
24.9
村办 8047 210684
12.6
合作 8567 1594229.6
个体
250802 880831
52.9
全省合计
2746581665442 100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93年)》整理
表中“百分比”指各类企业就业数占全省总就业数的比例
从表四可以看出,我省各类企业中,个体、乡办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安置就业人数多,而村办、合作企业在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显然,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还必须积极鼓励和支持村办企业和合作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合作制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还能使企业规模发生变化,增强其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从而为乡镇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
二、如何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在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发挥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主渠道作用的根本前提,是创造乡镇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当前,要促进乡镇企业的顺利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渠道作用,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针对甘肃实际,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
从甘肃实际看,股份合作制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2.3%, 总产值只占15%,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应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混合所有制,它可以明晰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解决乡镇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三缺”矛盾,从而有利于完善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我省乡镇企业虽已达27.46万个,安置劳动力166.53万人, 拥有固定资产50.63亿元,但要看到,总体规模小,水平低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全省平均每个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不足2万元,平均拥有职工仅6人,具备一定规模效益的骨干企业还相当少。小企业虽具有灵活、精干、“船小好调头”的优点,但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规模性,难以创出名牌和优质产品。因此,乡镇企业要获得发展,除了继续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适应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骨干企业,组建集团化公司,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与协作。
第三,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从我省实际看(参见表三),应把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纳入到政府统一的产业政策中去,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具体讲,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注意三个问题:(1 )要以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发挥甘肃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2)要协调城乡产业结构,注意与城市产业相配套,重点是吸收、 消化城市转移产业。(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省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很落后,应成为今后大力兴办的产业。
第四,改善乡镇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陇南山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我省乡镇企业地区分布总的看很不平衡(参见表一、表二),少数民族地区、陇南山区、阴湿高寒地区乡镇企业相对较少,而两西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相对较多;各区域内部也不太平衡,有些县、乡、村乡镇企业多,而有些地区则少。所以,应针对性的采取扶持政策,结合“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合理规划,利用信贷、税收经济手段,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落后地区以优惠,促进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陇南山区等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五,加强乡镇企业劳动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管理制度。
从我省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主要是:(1 )发展乡镇劳动服务公司,发挥其在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调剂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2 )建立起对乡镇企业工资和各种个人收入增长水平的调节措施,稳定农村劳动力成本,使农业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乡镇企业经营优势。(3 )建立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标准,以促进劳动专业化,扩大就业渠道。
第六,改善乡镇企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
我省乡镇企业职工素质相对低下,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的劳动者较少,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太少,直接制约了我省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针对这种状况,我省应建立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专门负责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培训。特别应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合与协作,面向我省乡镇企业。并用不转户口、费用自理、工作分配(分配到基层乡镇企业)的方式,扩大招生数量,满足乡镇企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乡镇企业更好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我省乡镇企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并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更多更好地吸纳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