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论文_刘军,窦俊杰,杨笑

(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陕西 眉县 722300)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实施CT及MRI检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X线、CT及MRI检查,将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71例属于中央型肺癌,47例属于周围型肺癌。CT检查发现肺门为结节状,肿块外缘为毛刺或者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MRI检查还可清晰显示肿块已经侵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在诊断灵敏度方面,CT检查以及MRI检查均高达100.00%,二者无区别(P>0.05),均明显性超过X线检查灵敏度的80.51%(P<0.05)。结论:纵隔型肺癌患者实施CT或MRI检查均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相比之下,MRI效果更好,但价格更加昂贵。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以及实际需求选择对应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208-02

今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以及生命安全[1]。纵隔型肺癌属于一类较为特殊的肺癌类型,其原发于肺部,位于纵隔部位[2]。由于该病的特殊性,极易与其他类似临床表现病征混淆,导致误诊[3]。采取有效方式,确定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是实施对症治疗的重要前提,影像学检查是目前条件下安全有效的检查方式[4]。针对该病而言,目前有较多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供选择。我院开展研究,探索分析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实施CT及MRI检查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基本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共计118例。含男65例、女53例;年龄42~80岁,平均(59.6±2.8)岁。在临床表现方面,有72例患者伴有胸痛,54例患者痰中带有血丝,42例患者存在发热现象,6例患者合并有上腔静脉综合征。所有患者均具有明显的纵隔型肺癌相关临床病征,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以及咳痰现象,均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CT及MRI检查。(1)X线检查[5]:设备为GE公司600mA“新飞天”DR机,对患者实施常规正侧位胸片检查,重点检查第七颈椎至肋隔部位,同时检查胸壁软组织。(2)CT检查[6]:设备为GE公司“小宝石”64排螺旋CT机,帮助患者摆放好仰卧位,自肺尖起,扫描至肺底为止。完成平扫后,注射适量造影剂优维显(300mgI/ml)。应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实施内注,速度为2.0ml/s左右,总量为100m1左右,注射完成1min后,再进行双期增强扫描。(3)MRI检查[7]:设备为GE公司1.5T高场MRI机,进行常规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以及横断面T2WI成像和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扫描。

1.3 观察指标[8]

将不同检查结果表现情况以及检查结果的灵敏度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 患者手术及病理学结果情况

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118例患者中,71例属于中央型肺癌,47例属于周围型肺癌。其中,鳞癌患者58例、小细胞癌患者30例、腺癌患者30例。在发病部位方面,左肺上叶有30例、下叶有12例,右肺上叶有41例、下叶有35例。

2.2 不同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情况比较

(1)X线检查结果

周围型肺癌患者产生纵隔增宽,病灶内缘同纵隔融合甚至粘连,部分病灶同纵隔胸膜粘连。中央型肺癌患者有纵隔增宽,肺叶和纵隔界限不明确。

(2)CT检查结果

肺门为结节状,肿块外缘为毛刺或者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

(3)MRI检查结果

在发现上述结果基础上,可清晰显示肿块已经侵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

2.3 不同检查方式灵敏度情况比较

在诊断灵敏度方面,CT检查以及MRI检查均高达100.00%,二者无区别(P>0.05),均明显性超过X线检查灵敏度的80.51%(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诊断纵隔型肺癌时,除常规询问病史以及实施相关症状、体征检查以外,还应当紧密结合影像学手段实施检查。目前条件下,有X线片、CT以及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供选择。

X线片属于一类常用检查方法,该方法费用低廉,既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的的诊断。实施X线检查,能够观察到周围型肺癌患者产生纵隔增宽,病灶内缘同纵隔融合甚至粘连,部分病灶同纵隔胸膜粘连。中央型肺癌患者有纵隔增宽,肺叶和纵隔界限不明确。但是,该检查方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可能导致误诊以及漏诊等。本研究中,X线检查诊断灵敏度为80.51%,而CT以及MRI的诊断灵敏度均为100%,明显性超过X线片检查结果灵敏度。这表明,X线检查可以用于针对纵隔型肺癌实施初步诊断,但要确定结果,则需要借助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可以直接地观察到患者的支气管受累情况,可以有效掌握肿块情况,含肿块形状、密度以及周围组织情况等。针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而言,可发现肺门为结节状,肿块外缘为毛刺或者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但尽管该方法扫描速度快,但存在着一定的放射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性,所以在使用上要注意方法和方式。MRI检查所需扫描时间相对较长,但该方法对人体无放射性,比较安全。利用MRI对纵隔型肺癌患者实施诊断,可以在在发现X线片以及CT检查相关结果基础上,可清晰显示肿块已经侵及胸壁、胸膜以及胸椎。在费用方面,该检查方式相对CT较高,可能为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综合分析认为,可以将CT检查作为首选,完成检查之后,若存在同临床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则可应用MRI实施进一步检查,以确保诊断准确性,并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盛爱萍.74例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8(33):205-206.

[2]陈建.纵膈型肺癌患者的CT及MRI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7(01):38-39.

[3]林永平.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6(02):24-26.

[4]郑志敏.CT及MRI应用于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4(05):129-131.

[5]郝增华,王东云,左鹏.纵隔型肺癌CT及MRI临床表现与诊断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9(32):48-49.

[6]徐鸿慧.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8(36):7500-7501.

[7]李维刚.64排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2(13):48-49.

[8]魏群鹰.纵膈肺癌的CT急MRI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甘肃科技,2016,10(07):82-83+40.

论文作者:刘军,窦俊杰,杨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  ;  ;  ;  ;  ;  ;  ;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论文_刘军,窦俊杰,杨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