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_社会流动论文

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_社会流动论文

试论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分子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特征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分子社会流动机制探析

(一)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机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不论是西方的精英论、泛化论还是中国大众普遍承认的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准的划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必须是掌握并运用一定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生存基础的人,因此知识文化是知识分子赖以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知识本身的状况、掌权者对它的态度倾向及现实社会对它的需要和依赖,决定了知识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进而决定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因此,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宏观动力是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区别于农民社会流动的主要动力机制是城市的聚集效应。

(二)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制度性渠道:教育机制和职业提升制度

从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状况的视角分析,正是教育机制使社会成员拥有知识和技术,这是社会成员改变其先赋地位的基础。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垂直流动)的主要中观机制,而社会成员通过教育机制达到的不同教育程度也构成了社会分化的基础,这同样也是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和内部分化的基础。

从知识分子发展状况的视角分析,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制度性渠道主要是职业提升制度。在其职业内或相似职业间实现制度性流动,即体制内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流动的制度可能性途径。

文化教育体制内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和科学知识分子目前构成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因此科学知识分子沿着研究员这一职业途径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机制仍是“阶梯式的学术等级制度”。

在专业知识分子掌握话语霸权的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因其专业知识和技术受到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青睐,部分知识分子因此成为政府机构的专职中高级顾问,从而跨度精神权力阶层和政治精英阶层,流动至社会的统治阶层。

(三)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微观动力

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不仅仅是社会整体变迁和制度性安排的阻碍或推动,也并非只是简单地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选择,而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相对农民社会流动为求生存的被动性,知识分子作为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群体,在整体结构性向上流动的同时,在职业提升机制提供流动可能性途径的基础上,其社会流动更多的是在自我意识指导下的社会选择。

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特征

与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相比,知识分子呈现整体结构性上升流动

相对当代“民工潮”,知识分子大规模社会流动具有相对滞后性

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的社会中心地位互换

这一结构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是人文知识及人文知识分子从原来的中心走向边缘,科技知识及科技知识分子从原来的边缘走向中心。

知识分子流动主要表现为在主流体制与自由市场间流动、体制内升迁以及短期空间流动

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全国大学教师人数递减,这与80年代“脑体倒挂”引起的大学教师收益低、收入反差大、工作条件难改善紧密联系,同时市场经济渗入至社会的核心层,资源优化配置在全社会实现的可能性增强,这为知识分子实现自主流动提供了社会机遇。1995年以后,大学教师人数趋于回归并有大幅度增长,这与知识经济带来的知识分子职业“含金量”增加、知识分子社会声望的大幅度提升、大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相对稳定性是分不开的。

知识分子流动自主性增加,但政治调配仍发挥一定作用。

标签:;  ;  ;  

当代知识分子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与特征_社会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