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幼儿情绪智慧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婴幼儿论文,情绪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智力新概念与情绪智慧的概念
自比奈(A·Binet)1905年制定一整套智测量表用以检测人的IQ之后,有关挖掘潜能、 发展智力、提高IQ的呼声与实践渐趋热烈, 甚至达到排除其它智能的地步。
然而,心理学家们终究不能忽略人际智能的重要性。罗伯特·史登伯格(Robert·sterberg)的实验证明:社会智能是实际生活表现的关键能力。以职场上极受重视的实际智能来说,管理者能否观察入微地理解非语言的信息很重要。
近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传统的IQ观念仅仅围绕着狭隘的认知方面的能力,IQ所能预测的最多是课堂上的表现或学术上的成就,至于学术以外的生活领域则很难触及。因此,他们尝试从整个人生成就来评定智力的定义。
1983年,哈佛心理学家嘉纳在他影响深远的《心理架构》(Framesof Mlind)一书里提出了人的智能新概念。他认为人的智能应包含七方面,即: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能力、体能、音乐才华、人际技巧及透视心灵的能力。他打破了以IQ为单一不可动摇的标准的传统观念。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尔曼在他的《情绪商数》(情绪商数简称“EQ”)里也提出了与嘉纳相类似的智能概念,他还认为人的成功=IQ+EQ,而且EQ决定人生的80%,IQ仅20%,从而使“为什么某些IQ高的人一事无成,而某些IQ较低者反而超凡卓著”之类的问题迎刃而解。
那么,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综合现代心理学家关于人类智力的各种解释,可将情绪智慧的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认识自身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能有准确的认知,并依据此认知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二)妥善管理情绪:善于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即能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发。
(三)自我激励:能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
(四)认知他人的情绪: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认知人的情绪、动机,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有利他精神,富于同情心。
(五)人际关系的管理:具有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主要包含:领导能力、交朋友的能力、解决纷争的能力、分析人际生态的能力。
这五个方面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更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有些人则善于驾驭别人的情绪。但总的来说EQ高的人多是社交能力佳、外向而愉快的,不易陷入恐惧或忧思,对人对事容易投入,通常较直率,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通常较丰富但不越轨,自处或处人都能怡然自安。
心理学家认为:EQ与IQ虽互异但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EQ奇高而IQ奇低的人也很难成功。一般来说:“IQ决定录用,EQ决定提升。”
EQ和IQ不一样,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中发展提高的。因此,EQ的早期培养有着重大意义。
二、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婴幼儿情绪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在谈到人的思维是如何形成的问题时说:“情绪决定大脑结构”,也就是说,婴幼儿的情绪培养对其以后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也认为:“注重从情绪情感方面关心婴幼儿对孩子以后的成功和幸福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可见,早期的情绪智慧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人际智能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身心发展有些“关键期”(最佳期),即是指生命的某一时期,个体对某些环境的反应特别敏感。在关键期内,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有关的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也特别迅速。从出生到3岁是个体交往和情绪反应性的关键期。3岁以前的婴儿对情绪密切相关的事物十分敏感,如那些能引起婴儿愉快情绪的人和物,婴儿很快能记住,且保持很久、不易混淆。如果这时缺乏交往机会,日后在生活中便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研究表明: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母亲(或其他看护人)产生依恋。随着语言和行走能力的发展,到2—3岁时,他们交往能力增强,逐渐能习惯于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此时,婴儿最好能进入托幼机构过集体生活,多一些与同龄伙伴接触、交往的时间和机会。在与同龄伙伴的接触中,结交朋友、建立友谊、沟通幼小心灵、培养集体感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安全的情况下,也要让婴幼儿与各年龄层次的人交往,学习各种礼貌用语及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并乐于助人。家里有老人的要让孩子经常帮老人做点事,培养尊老、利他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出去玩,发展其独立交往能力。四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则应允许他参政议政,尤其是涉及到孩子自己的问题时,多听他的意见,培养其自信和敢于表达自己正确的意见的胆量。对于五六岁的孩子,家长可有意让其当一当家,管一管钱,并设置一些情境让其独自解决,如让他独立主持生日会等,培养孩子管理能力以及人际生态分析能力。大人要尽早让孩子进入社交圈,让他长见识,消除其交往中胆怯和恐惧心理,培养交往能力。
2.培养孩子信任、自立、积极主动及合作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其阶段性:0—2岁为基本信任感发展期,2—4岁为自立感(自主性)期,4—6岁为主动感发展期。这就表明:对于0—2岁婴儿,我们应着重发展其与亲人的依恋关系,使其不仅信任别人也能自信;对于2—4岁的孩子,应着重培养其主动性,让“倔强的两岁孩子”自己起床、穿衣、吃饭、大小便,尽可能地扩大其活动范围,让他尝试着“利用自己逐渐发达的肌肉来亲自做某件事,让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要求”。此时让他进入托幼机构,会促使孩子形成初步的自主性。对于4—6岁幼儿,则应着重培养其主动性,“由于他们身体的成熟,精力渐趋旺盛,随时准备并渴望着尝试新的事物,并与其他儿童合作”。如果此时教育不得法,没有形成主动感,那么“他成人之后就可能会过度服从别人,过分压抑自己,或通过炫耀自己来取得过分的补偿;或自以为是与他人不相容,过分焦虑与不安。”因此,父母及老师对于幼儿的言行既不要简单粗暴过分控制干涉,也不能放任自流过分纵容,要善加引导,多采用建议、民主的办法与孩子交往。
3.培养婴幼儿的同情心与利他精神
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这便是人类同情心的最早表现,也就是说,当婴儿还未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时,便能同情别人的痛苦。约周岁时,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仍会不知所措,到约两岁时,孩子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痛苦,但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对他人的情感敏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很敏锐,较能安慰别人,比如,他可能为了顾及其他孩子的自尊,在对方哭泣时不刻意去特别注意或给他自己的玩具、食物,而有些则变得冷漠。到更大些时,同情心发展更趋成熟,渐能懂得痛苦不仅是表面上看到的,而往往源自个人的境遇或更复杂的原因,于是开始能够同情整个族群的命运,如穷人、被压迫者或社会边缘的人,这种同情心将会构成青少年儿童的道德信念,启发形成减轻世间不幸与不义的力量。
因此,婴幼儿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婴幼儿同情心形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总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中心,应要学会关心别人,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学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父母午休时,不要看电视,也不弄响地板,以免影响父母及楼下的人的休息;楼下楼上有人生病或参加高考之类,弹琴时尽量压低音量或停止练习,更不能唱卡拉OK;当家里亲人,或孩子的好伙伴病了,应让孩子随大人或自己去看望,并启发他安慰病人,培养同情心与利他精神。
4.培养婴幼儿的自制力。
R·M利伯特认为:“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许多环境的直接约束的引导的,如别人的期望,父母的奖励和奖惩以及同辈的压力。然而也有这样一些情况:虽然没有外在的限制,孩子仍能够做到举止‘适宜’。比如说,他可以继续遵守从前父母强制执行的规则,甚至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也可以决定为着长远的目的而放弃当前的报酬或者他可以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儿童都是在表现自制。”因此,“自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抗拒引诱’的能力,忍受‘延迟满足’的能力和‘自己提出成就的标准’。”
我国近来关于幼儿自制力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幼儿的自制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幼儿初期较弱,到幼儿晚期就有了较大的发展。诱因对幼儿自制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诱因对幼儿自制行为的影响具有年龄特征:三岁幼儿不受这个因素的影响,此时自制力非常弱;四岁幼儿自制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诱因对其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有不稳定的特点;对五六岁的儿童来说诱因可对儿童自制行为起到很明显的作用。
切恩(Cheyne 1969)的抗拒诱惑的实验表明:培养幼儿自制力, 用说理的办法及心理训练与行为训练的方法的作用重大。
这就表明,在幼儿期,教育者可采用诱因、说理、心理训练及行为训练等方式来促进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整个婴幼儿期是培养孩子情绪智慧的重要时期,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培养孩子的情绪智慧,为其人生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婴幼儿情绪智慧的理论以及有关IQ、EQ及个性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与深入,也尚无像IQ测验那样的EQ测验。因此,如何培养婴幼儿的情绪智慧就无明确的目标指导。本文只是就婴幼儿情绪智慧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专家们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