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深度开发与利用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度论文,文本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高三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许多高三教师对综合检测中文学类文本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老师只盯住文本的训练价值,少数老师在二轮复习后让学生自主复习,鲜有老师站在生态价值高度,对一学年来的文学类文本进行二次开发与深度利用。
文学类文本凝结着作者和编者的心血。这一篇篇优美的文本,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有的语言优美,有的思想深邃,有的质朴自然叩问心灵,有的入木三分直指灵魂。这些文本在提高能力、品味鉴赏、立文立人等方面具有多种价值。
一、深度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首先,培养能力。文学类文本被命题人选中,承担着“用例”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任。通过训练,学生不断积累和完备知识背景,摸索审题技巧和答题规律,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砥砺思维。文学类文本最后一题一般是探究题或质疑题。探究题一般要求学生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表达效果,质疑题则是引导学生对作者供以支撑思想的理由进行反思。同时,由于科目特质因素,语文试卷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参考答案。既然是参考答案,就有探究和质疑的空间与可能。藉此,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与批判性。
再次,辅助写作。一般而言,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用语表达规范,情感意蕴丰富,表现形象生动,构思匠心独运,文脉走向清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范式,有利于纠正不良的写作习惯与问题。例如通过对托物言志类文本的模仿与借鉴,学生可以消除写不好象征物而抒情牵强的痼疾。
最后,情感熏陶。文学类文本中有很多鲜活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其所在的生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学生陶冶情操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学类文本的选材一般关注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反思历史、英雄崇拜、道德呼吁等方面,这些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榜样和参照。
“弱水三千”,吾侪岂能只取一瓢饮?对已学过的材料,叶圣陶先生认为:“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与整理,这正如胃肠消化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揣摩、比较和思考一系列手脑并用的练习(历练)起到内化作用,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融化,积淀在自己知与行的‘图式’中,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行为习惯。”①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此综合检测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
二、深度开发与利用的操作
鉴于以上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文学类文本进行归类与整理,以实现深度开发与二次利用的目标。
(一)按照文体归类
本学年,在综合检测中我们一共编选了30篇文章。其中散文19篇,小说11篇。散文分别是:《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跟着炊烟回家》《一个人的仪式》《在城市纪念我的那些农具》《扑进画框》等。小说分别是:《打不碎的鸡蛋》《老顾》《太阳、老人和少女》《祥和镇的怪事儿》《牛》等。
经过比较与分析,学生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散文和小说在常考题型、命题角度和考查重点等方面的异同。例如:散文的常考题型是赏析题和句意理解题,小说是性格分析题和情节作用题,而两种文体都偏好文本探究题;在提问角度上,散文侧重于言语形式,而小说侧重于言语内容;在考查重点上,散文侧重于鉴赏能力,而小说侧重于概括能力;在考查内容上,散文侧重于局部命题,小说侧重于整体命题。
如此概括,提高了眼界,强化了预知能力,让学生做到“手中有谱,心中不慌”。
(二)按照设问角度归类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己”,命题人是“彼”。因此,对文本进行建构,要引导学生认清题目的命题角度,提高审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内容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有文章主旨和定向概括两方面。文章主旨就是联系上下文,概括本文的主旨。如“本文主要写了定风珠的故事,请探究蕴含其中的作者情感(《定风珠》)”。定向概括就是问题指向明显,要求进行分层定向概括。如“作者说‘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请根据第五段的内容,概括这‘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性格(《黑白苏州》)”。
2.结构角度。结构角度常规考查的是组材范畴与层次安排。组材范畴主要是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组材的匠心所在。如“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描写是否多余?为什么?(《太阳、老人和少女》)”。文章层次安排的考查一般分为整体考查和局部考查。整体考查的如“本文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请任选两点作赏析(《打不碎的鸡蛋》)”。局部考查的如“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水乡的日子》)”。
3.语言角度。对语言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句义的理解,二是对题目的探究。前者如《复活的麦子》中要求理解“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句子含义,《门》中要求理解“门一开一阖,一天便过去了,再一开阖,一年就流走了”这句的哲理内涵。后者如《一个人的仪式》《扑进画框》《跟着炊烟回家》《人淡如菊》都提出对题目的深刻意蕴进行探究的要求。
4.技巧角度。命题人一般从修辞和表达方法两方面进行拟题。从修辞的角度对句子进行赏析,如《鸟群》第二题“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12)(13)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而表达方法角度一般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拟题。如《气破桑》第三题“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而《跟着炊烟回家》第一题“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一个人的仪式》第二题“文章画线部分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分析其表现特色”等,则聚焦某一段落。
(三)按照题型归类
现代文阅读题主要以题目为中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归类,掌握类题的答题规律与步骤,提高应试能力。
1.类题同质建模。综观历次综合检测情况,从考查内容看,文学类文本的常规考查题型有:作用题、词句释义题、性格分析题、情感意蕴题、组材布局题;从考查能力看,高频题型有:概括题、理解题、赏析题和探究题。对同质类题,我们可以梳理、归类、分析和总结,确定类题的审题方向、审题重心和解题步骤。例如对于词句理解题,审题的常规方向是表层和深层并驱,审题的重心是借助语境挖掘词句的比喻义、引申义,答题的常规步骤是先表层义后深层义。如《鸟群》第二题即属此类。
2.类题异质比较。有些题型虽属同一类题,但由于文本文体和思维基点的不同,类题异质现象常见,对此,我们要细加区别。先看有些类题因文体不同而异质。例如,散文类作用题是线性思维:内容看本身,结构看上下,如《荒漠中的苇草》第一题“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小说类作用题是辐射性思维: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如《定风珠》第一题“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再看有些类题因思维基点不同而异质。例如有的探究题的思维基点是“物—人—精神、思想、历史与文化”,如《边街》第四题“文本寄予哪些复杂的情感,请探究”;有的则是“环境、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如《祥和镇的怪事儿》的探究题“小说着力叙述了祥和镇的两件怪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等。
(四)按照构思脉络归类
学生若了解常规文体的文思脉络,懂得文学类文本的常规套路,就能快速厘清思路走向,形成整体阅读,在写作中提高对选材的裁剪水平和驾驭能力。
散文的文思注重舒卷自如。“舒”就是驰骋想象和联想,放开思路延宕出去;“卷”就是对形而下的起承与形而上的转合,由此上升到历史、文化、民族和文明等高度。有的散文是借景抒情,如《花事》《边街》《扑进画框》等;有的是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如《荒漠中的苇草》《人淡如菊》等;有的是即事感怀,如《一个人的仪式》《水乡的日子》等。小说一般有这样几种情节安排方式:悬念法,如《祥和镇的怪事儿》《太阳、老人和少女》等;突转法,如《山峡中》《马罗大叔》等;对比法,如《采浆果的人》《定风珠》等;黑色幽默的,如《打不碎的鸡蛋》《老顾》等。
这些术语的归纳与总结,增强了学生对术语的体认,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储备和实践范例。学生从中可以总结出写作经验,如:写散文时,要注重起承转合的过渡与衔接,处理好景与情、事与理、物与人等方面的主次,过渡时要做好景与物的铺垫和情与理的提升,关注历史、文明、传统与现代等方面的宏大主题;构思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构思,懂得在情节、环境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与刻画中展现主题。
(五)按照主题归类
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现教文立人理想。因此,我们应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主题,将作者的碎思进行联合与晶化,系统地存储于学生大脑中。
1.开发主题。我们可以借鉴课内文本的主题,尝试对30篇文章进行归类分析。苏教版共109篇文章,有四个大的主题: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和关注自然。据此,我们可以对30篇文章进行分类:关注自我类的文本有《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跟着炊烟回家》《花事》等,关注他人类的有《老顾》《太阳、老人和少女》《马罗大叔》《牛》等,关注社会类的有《水乡的日子》《一个人的仪式》《秋祭》《木笛》等,关注自然类的有《扑进画框》《鸟群》《复活的麦子》《气破桑》等。如此分类,打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壁垒,将生活活水引进语文生活,课内外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2.辐射主题。我们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纵贯思维方向,引导思考走向深入。如精神家园专题,《我有诺言尚待实现》一文提出我们要树立理想信仰和营建精神家园,建立精神坐标,强化自身“在路上”的奋斗意识和冲刺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做好交代。《塘栖》《水乡的日子》《边街》等文章,分别从现代文明的汹涌扩张、农村诗意生活的远去、传统文化的式微和现代生活的空虚等方面深刻探究现代人精神缺失的原因。《复活的麦子》《在城市里纪念我的那些农具》《扑进画框》《秋祭》等文章则从“怎么办”角度,提醒现代人要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叩问历史、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拟设了观照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反思历史和焦虑当下、关注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关注人性品质与精神信仰、关注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姿态5个专题。
3.深化主题。我们还可以就一个问题,从原因的层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多维思考习惯。本学期我们就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多层面的思考。例如:《在城市里纪念我的那些农具》从个人“双栖”身份的矛盾中抒发忧思,城里生活的人们对负载着农耕文明的农具已经遗忘;《秋祭》一文则从文明与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戏曲文化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凸显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断裂与挤兑的窘境;《边街》《水乡的日子》以哀婉伤感的笔调,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具有传统意味的边街和富有浪漫与诗意的水乡生活逐渐被边缘化。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思考问题的常规角度: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个体与集体、社会与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用两套教学大纲,来发展学生的思维。”②综合检测中的文学类文本属于“第二套教学大纲”。高三复习就应该老实些扎实些,好好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不折腾不闹腾。从情感上讲,这份学习材料记录着学生思维成熟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蕴含着学生思索中的苦闷、愤悱中的阵痛和获解后的痛快等复杂情感。对此,我们怎能浅尝辄止呢?
注释:
①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4.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