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合同管理工作研究论文_胡振玲

新时期的合同管理工作研究论文_胡振玲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 广西南宁市 530001

摘要:合同管理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体现更多的就是管理方面的要求。在全面推行使用合同标准化文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新时期合同管理模式,织密流转空隙,填补管理漏洞,建立、健全结合合同申报、审查、签订、监管、结算和归档等各项业务的管理体系,使合同管理工作更加适应企业加大生产经营需求,从而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新时期;合同管理;问题;对策

1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弊端

1.1合同管理机构不健全

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专业、多程序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对合同进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不足等原因,企业合同管理所必需的管理机制往往岗位设置不健全,没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合同签订主体不明确、合同审批程序混乱、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长期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系统控制容易造成合同条款缺失、合同内容违背自身意愿或合同履约不到位等问题,存在经济纠纷风险和隐患。

1.2合同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企业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合同系统管理意识,把合同管理归类于附属工作,在选人用人时,往往采用非专业人员从事合同管理工作,后期也不进行专业培训,造成合同管理人员不专业、知识更新不适时,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给企业合同管理和交易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3违背平等互利原则,存在交易隐患

自觉执行合同条款,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合同签订行为作为最基本的民事行为,合同双方在交易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原则上是不存在优势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因资源占有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合同双方地位出现不平等状况。而合同双方在交易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原因驱动,采购方倾向于支付最少的钱款,获得最多的物品或服务,而供应方则具有相反的利益诉求,这一矛盾加上双方地位不平等状况导致了采购方往往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压缩应当支付的采购价款,致使个别供应方在实施项目合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转包等手段,给合同实施和交易安全带来隐患。

1.4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企业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起草、签订、文本管理、验收结算、执行进展、变更以及统计分析等多样工序,能否把上述内容做好做细,体现了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实际合同管理工作中,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书面管理模式,由于合同标的物种类繁多、业务量大、联系部门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也极易造成资料文本丢失,发生纠纷难以调解和追责,监管难度大,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现代社会中,如何能快速追溯查询、提高审核效率、及时掌握履约状况、快捷统计和分析及时抓住商机,是合同管理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2完善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体系

健全组织体系是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坚固保障。要做好合同管理工作,企业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由企业负责人亲自主管,项目合同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各职能部门具体分管,具体承办人专管,专兼职相互配合的项目合同管理组织体系,使项目合同管理覆盖到合同的各个层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企业在公司一级应配置专职合同管理员,并对项目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细分,各职能部门定期向合同管理部门定期报送合同执行情况报告。企业还应成立重大项目合同风险研判小组,由企业负责人、销售、采购、技术、生产、财务等各行政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律师等共同组建,一旦确立重大合同事项将由风险研判小组对项目风险集中、全面把关。

2.2强化项目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是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基础。从制度层面减小项目风险,明确项目合同管理的流程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制度包括等,使企业项目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合同履行全程可控。合同管理制度应包括:项目尽职调查制度,法人授权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签订、审批制度,合同履约及争议解决制度,签订变更、补充协议管理制度,合同考核管理制度,项目结算及合同审计制度等。企业应根据合同管理的成效对制度及时进行再修订,以提高其可操作性。

2.3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综合执业素质

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是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核心。企业应重视合同管理岗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通过集中学习、案例讨论、知识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培训,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在合同执行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有效控制合同风险。

2.4对合同实行全过程管控

全过程管控是做好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手段。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争议的时间顺序,将合同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进行管控。事前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谈判、合同评审及签订阶段;事中包括合同履行及变更阶段;事后包括合同纠纷、争议和分析总结阶段。为有效防范合同风险,企业的项目合同管理应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为辅,从合同全过程的重要节点人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管控,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如承办部门在申报审查时,应书面阐述明确合同重要事项的理由;在审查环节,各职能部门应根据以往合同数据进行对比审查等。

2.5重点加强合同签订的过程控制

合同签订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工作。合同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一致后,需采取一定的形式明确下来,我国《合同法》明确当事人订立合同可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三种。但在企业的合同管理中,企业应采取书面形式作为合同订立的唯一方式,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并有据可查。在国有企业中,合同订立往往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经办人员多是一个显著特点,避免职责不清、责任推诿是保障合同签订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一是责任落实到个人,如各职能部门必须指定合同审查人员;在合同事项起草初始,必须明确承办部门、承办人员等。二是收集合同重要事项订立依据,明确在合同审查时必须出具,否则不予审查。三是严禁先履行后签订合同,使项目处于实质性执行阶段,从而被动签订合同,容易造成合同签订有瑕疵不规范。

2.6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合同管理的必然趋势。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从合同网上联签审查、过程追踪、拨款结算至归档,形成了一整套完整闭合的合同管控资料,完全改变传统合同管理的复杂性和随意性。通过信息化管理,规范程序、固化流程、过程留痕、透明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收集、分析项目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是有效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结语

合同管理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各级管理者均要正确认识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加大合同管理工作的投入,规范合同工作程序,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合同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维.浅谈推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合同管理质量和效率[J].商情,2017(15):

[2]王曌.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企业合同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2)

[3]廖敏论合同管理信息化实现工程项目法律风险防控大飞跃[J]经营管理者,2015(10)

论文作者:胡振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新时期的合同管理工作研究论文_胡振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