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论文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论文

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许伟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综合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 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发展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史。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与新中国70 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从“求生存”到“共致富”再到“盼生态”,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愈加充实和发展。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总结生态文明的主要成就,思考其经验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70 年;生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发展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史。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与新中国70 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伴而生,从“求生存”到“共致富”再到“盼生态”,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愈加充实和发展。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总结从生态价值观念、绿色理念、污染治理、治理体系能力和参与全球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思考其经验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式中,p1为单个涡流损耗密度,a是导线的幅向侧宽度,k超导绕组的电阻率,ΔV是各个单元的体积,p2是各个单元的超导绕组涡流损耗之和。

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总结从生态价值观念、绿色理念、污染治理、治理体系能力和参与全球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思考其经验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式中:α为渣相中各相占各自总量的百分含量,%;M1为渣相中各相的质量,g;M为原矿中各相的总质量,g。

一、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趋势中来审视,有机衔接起新中国成立(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起来)三个时期。

(一)探索起步阶段(1949-1978)

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长期以来是国家治理中的突出短板,但随着全面深化生态环境改革,这些短板正逐步得到完善。一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确立、日趋完善。二是生态文明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2015 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新环保法,增加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被称之为长出“铁齿铜牙”。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正在制定中的长江保护法,护航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三是全链条构建明责、履责、追责体系。在明责方面,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河(湖)长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成立了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在履责方面,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和“零容忍”,从“查企业为主”向“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转变。在追责方面,2017 年罕见通报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2018 年整治西安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群问题,并推出《一抓到底正风纪》专题片,其力度和气势轰动全国,在生态环境领域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

(二)发展形成阶段(1978-20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使人民富起来,发展成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压力日益加重,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环保的要求和期盼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开始后,邓小平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国家将3 月12 日定为植树节,并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推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但面对工业企业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农村环境的退化,江河湖海和草原、山林、土壤植被的被侵蚀,我国还是从根本上跳不出“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的环境保护格局。党和政府痛定思痛,频出硬招,1979 年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 年,环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994 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l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及行动方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 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节约资源也成为一项基本国策。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1]。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包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两 型 社 会”“节 约 资 源”“生态文明”。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思考,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征程。

(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强起来的新时代,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美丽中国成为现代化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发展理念。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等[2]。2018 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首次系统总结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70 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祖国大地开始呈现出天蓝山青水绿的美丽面貌。

从图2可以看出,创作谢里丹风格唐草纹样,确定好主花位置,画出半径为3cm的圆,然后围绕主花利用sin曲线为基线绘制叶子,使叶子形成圆形的涡卷。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并向两个相反方向波卷,组成“S”形枝蔓连绵的纹样。圆圈是参考线,叶的线条尾端要自然地接近圆圈但不能相交。一直保持线的末端离圆圈1~2mm。叶片数量一般在8~10片。

(一)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不仅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贡献者和引领者。一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不确定的消极影响。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 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二是共谋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一带一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上,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中国绿色技术、绿色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2019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70 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祖国大地开始呈现出天蓝山青水绿的美丽面貌。

(二)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现如今的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栽培工作,基本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很多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日后应继续在栽培创新方面不断的巩固。例如,乔一藤模式:套种藤本中草药品种与套种灌木类中草药类似,但特别注意一些品种需要整形修枝、搭架等管护。这类常种植的藤本种草药有金银花、罗汉果、何首乌、鸡血藤、巴戟天、葛根、使君子等。乔一灌一草复合模式:乔灌草复合套种模式作为高级形式的立体林业,将是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随着林业的发展和林下套种中草药经验的积累,这一模式一定能得到大力推广。

纵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要始终把握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为一致的目标。

(三)从工业三废治理到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建设美丽乡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明显改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为根本指导,并随着中国新时代进程而逐步发展而成的。从毛泽东时代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邓小平时代的全民义务植树,再到习近平参加义务植树做“种树者”,理论指导实践继承与创新发展,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义务植树”等形式[5]。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完善。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绿色发展”等升华成生态文明理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长期的具体实践探索中凝炼而成的,从陕北梁家河掀起沼气革命到正定制订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福建具有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总体构想到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浙江”。2018 年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政策执行偏松偏软到依法从严治理,生态文明法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求生存是第一位的,于是就有了全国范围的垦殖开荒等大生产运动。面对千疮百孔的的新中国,毛泽东提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美化全中国”的号召和任务,随之就有了诸如1962 年修复塞罕坝等荒漠化严重地方的大型人工林场建设。其间也走过弯路,发生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对草原、湖泊、山林、河海等造成伤害的行为,使得当时国家的生态状况处于破坏与保护并行的境地,且总的环保格局令人担忧。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32 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包括“人定胜天”“绿化祖国”,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标志着中国特色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式开启。

(五)从学习者、参与者、跟随者到分享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工业化历程,但“并联式”的跨越发展也使得生态环境问题集中频繁爆发。中国的生态文明观不能像西方那样循序渐进自然“串联式”发展而来,而是要吸纳传统中华生态文化,走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生态之路,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其辉煌成果,世人赞叹。一是坚持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连续7 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义务植树。国家先后开展了保持水土流失、沙(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造林工程。2017 年12 月,中国荒漠变林海的塞罕坝与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一起荣获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的“地球卫士奖”。2018 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07 万公顷,比2000 年增长38.5% , 全 国 森 林 覆 盖 率22.96%,森林面积2.2 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 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二是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管理格局,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生活空间)、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生产空间)、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界和底线。实施“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得随意更改。三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自1956 年建立广东鼎湖山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保护面积覆盖我国陆域面积的18%、领海的4.6%,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东北虎豹、神农架等10 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均取得较大成效,发挥了示范效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味索取资源,只能是用绿水青山去换取金山银山。保住绿水青山,也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最后确保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新时代对“两座山”的认识变迁,彰显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也见证了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二是推动能源绿色革命。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能源技术,实施煤改气、电能替代等,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速发展,占比不断提高。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行动全面开展,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成为新趋势,垃圾强制分类在46 个城市试点,上海垃圾分类开启城乡新时尚之先河。

(4)该水源地远期应对措施应严格执行水功能区划的目标要求,通过流域协同治理,削减流域污染负荷;同时构建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三、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70 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凝结着我党不断推进实践试点与理论创新的成果,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经验启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坚持生态文明理论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属于技术层面的点源治理,必须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全面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打赢蓝天白云保卫战。一是空气质量逐年提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018 年,全国338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35.8%,比2015 年提高14.2个百分点[4]。二是水质不断改善,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2018 年,全国地表水1935 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71.0%,比2016年上升3.2 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6.7%,比2016 年下降1.9个百分点[4]。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2018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63万吨,较上年减少46.5%[4]。同时,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四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出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农村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厕所革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起来。2017 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1.7%,比2000 年提高36.9 个百分点[4]。2018 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纵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要始终把握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为一致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改革开放后,治理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了让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6]。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自上而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创新,同时,也允许基层探索实践,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上升为国家政策。

(三)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性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框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 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或“拐点”以后,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工业“三废”治理、环境综合治理再到污染攻坚战先治标再治本[7]。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从平衡到失衡到再平衡,始终是协调推进的。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正逐步“脱钩”,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再平衡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指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变,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泰州东部新城、重要组团、生态绿肺,姜堰城市不能走摊大饼式的发展老路,唯有紧扣自身功能定位,以特色争先、以品质取胜,汇聚更多的优势资源。

(四)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就是具有自上而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和创新,同时,也允许基层探索实践,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上升为国家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没有现实的经验、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和参考,其建设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辩证关系。注重顶层设计,制定生态文明改革目标任务;注重基层实践放大到全国推行,包括河长制、湖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执法机构垂直管理制度等[8];同时注重基层先行先试,在福建、贵州、江西和海南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10个国家公园体制等试点;注重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讲求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还特别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管理,对危及生态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坚持以高压态势守护蓝天白云,确保一方净土。

(五)坚持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相统一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领域之一,随后引进和倡导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概念[7]。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国内治理紧跟国际合作步伐,并以此推动国内的生态环境治理。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已越来越多地主动承担生态治理的国际责任,把国内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介到国际交流合作中,共同推动全球的生态治理,造福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李清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3]刘鑫鑫,杨彬彬.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以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为研究样本[J].创新,2018,(6).

[4]周宏春.改革开放40 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9,(1).

[5]马洪波,张壮.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的嬗变——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回顾与展望[J].社会治理,2018,(12).

[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

[7]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J].求是,2019,(3).

[8]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EB/OL].国家统计局官网,2019-07-18.http://www.stats.g 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18_1677012.html.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in 70 Years

Xu Wei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China in 70 years is not only a history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 history of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From "striving to live" to "common prosperity" to "expecting ec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ganizing the three stages of explor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summarizing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it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will help u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70 years of new China; Ec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 2019-09-27

[作者简介] 许伟(1983-),男,山东鄄城人,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综合教研室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2-0010-08

[责任编辑:邹立鸣]

标签:;  ;  ;  ;  ;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