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语文综合学习课堂充满浓郁的中国特色&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实例_课堂教学论文

使语文综合学习课堂充满浓郁的中国特色&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实例_课堂教学论文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洋溢浓郁的语文味——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综合性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浓郁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和实践,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凸现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混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过分强化活动性,弱化了语文性,不少综合性学习课例语文味太淡,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让综合性学习课堂始终洋溢浓郁的语文味,是全面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

一、在学习专题选择上富有语文味

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时,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母语文化的传承,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元素。

1.汲取母语文化精髓

[课例1]

笔者开发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国对联欣赏》,选取了回文联、数字联、析字联等易于小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对联,与孩子们交流、欣赏。学习专题以“观看录像,读联激趣——欣赏对联,初步感受——展示品读,感悟特点——填词属对,训练语感——玩味对联,激发感情”为基本流程,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欣赏、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不知不觉被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浸润。母语文化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中华民族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古诗词、对联、字谜、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都是母语文化的精髓;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以此为内容,设计“走近字谜”“趣说会意字”“中秋诗话”“端午习俗”等综合性学习专题,让小学生在浓浓的母语文化熏陶中汲取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同时,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名人乡贤资源,都可以成为具有浓郁语文味的综合性学习专题。

2.采撷日常生活浪花

[课例2]

我校一位老师设计的《名字普查》,从孩子们习以为常的名字入手,让孩子介绍自己名字的由来,说说其中包含的长辈的期望,并为自己设计富有个性化的名片。最后,老师还通过一些名人改名的典故,让学生尝试给自己改名,并说说改名的理由。在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励志教育。

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引领孩子走进生活,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时空领域,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情趣,理解语文的奥妙,并熟练地运用语文。

3.关注时代风云变幻

[课例3]

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以此为内容,可以设计“北京奥运会会徽中的民族文化”“解读‘北京欢迎您’”等2008奥运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另外,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卫星探月等,在反应敏锐的教师眼中,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可多得的学习专题。

早在明朝,顾宪成就写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因此,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开放我们的课堂,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聆听时代脉搏、关注时代风云变幻的本领。

内容决定形式。精选富有语文味的学习专题,是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洋溢浓郁的语文味的前提和保证。

二、在学习方法指导上体现语文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效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1.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文知识

[课例4《有趣的谐音》教学片段]

师: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会贴一个“福”字。你们家的“福”字是怎么贴的?

生:倒着贴。

师:那你知道这个“福”字为什么要倒过来贴呢?

生:表示“福到了”。

师:哦,原来“福‘倒’了”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这个“倒”和“到”,字形和字义虽然不一样,读音却相同。汉字中,像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作谐音。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倒贴“福”字,巧妙地讲解了有关谐音的知识,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兴趣,为后面的“找找谐音”作好了铺垫。

2.帮助学生提炼学习语文的方法

[课例5]

(1)合作探索:

牛过独木桥。(打一字)

重逢。(打一字)

接一半,断一半,接起来,还是断。(打一字)

二山在一道,猜出便错了。(打一字)

(2)交流:你猜出了哪一个字谜?是怎么猜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指导猜字谜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一个字谜,形象地将“一”想象成独木桥,“牛”字下面一横是个“生”字。像这样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来猜字谜的方法叫“象形法”。

第二个字谜,“重逢”就是“又见面了”,“又”“见”合起来是个“观”字。这样通过解释、分析谜面的字、词含义去探究谜底的方法叫“会意法”。

第三个字谜,取“接”的一半提手旁,“断”的一半是“斤”字,合起来是个“折”字,“折”含有断的意思。像这样对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重新组合得出谜底的方法叫“部件重组法”。

第四个字谜,按照谜面的提示,先排除一个想当然的谜底“出”,再去猜出另外一个谜底“击”,这样的猜字谜方法叫“排除法”。(3)教师小结:中国的字谜,浩如烟海,猜谜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仅仅是其中几种借助汉字的字形规律,适合我们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简单的猜字谜方法。

上例是笔者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近字谜》的教学片段。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四个典型的字谜,指导学生总结提炼了四种既切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又符合汉字基本构字规律的猜字谜的方法,并为下一个环节“自主猜谜”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得的不仅仅是学会了猜几个字谜,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有关汉语言文字学习的方法,积蓄了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热情。

3.适时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

[课例6]

师:猜字谜是聪明人的游戏,它除了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要求猜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下面老师给大家猜几个难度更大的字谜。

课件出示:刘备闻之哭,刘邦闻之笑。(打一字)

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刘备哭是因为结拜兄弟关羽死了,刘邦笑是因为仇敌项羽死了。因此这个字谜应该综合“羽”“死”去考虑。在古文中“卒”就是“死”的意思,所以谜底就是“翠”。

师:知道这谜语是哪儿来的吗?前几天老师陪女儿看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节目,在“风车谜社”栏目中看到了这个谜。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关键是同学们有没有留心去观察。

这也是笔者《走近字谜》课堂教学片段。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借“刘备闻之哭,刘邦闻之笑”这一字谜,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树立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上,适时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他们获得的将是一种主动活泼学习的后续力量——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也许就是最重要的。

三、在语官实践过程中体现层次性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离不开语文实践。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中,要十分重视设计有层次的语文实践,并在语文实践中展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有层次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深入拓展、取得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关键所在。

1.学习内容的层次性

[课例7]

一位老师以信息化时代中人们频繁使用的交流手段——短信为内容,设计了题为《分享短信》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整个内容分“话说短信,爱你没商量”——“搜集短信,众里寻‘她’千百度”——“鉴赏短信,品‘你’千遍也不倦”——“创作短信,我的作品也精彩”四个板块,旨在通过这系列性学习,引导孩子鉴赏、创作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语言优美的短信。

这一课例,教师在教学专题的选择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性,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语言实践的层次性

[课例8《对对子》]

在学生学习了一首对子歌之后,老师安排了以下语言实践:

(1)我会背。(课堂上刚学的对子歌)

来对( ),密对( )。燕舞对( )。风清对( ),( )对烟微。

(2)我能选。

上对( ),后对( )。天涯对( ),塞北对()。矛对( ),守对( )。明枪对( ),智取对()。

①暗箭②前③江南④盾⑤强攻⑥下⑦攻⑧海角

(3)我会对。

晴对( )暑对( )花对( )瓜对( )云淡对( )柳绿对( )看花对( )

这一片段设计非常明显地展示了语言实践的三个层次——从让学生背诵课堂上刚学过的对子歌入手,然后根据后面提供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对子,最后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对对子的方法尝试着对对子,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意识地以“小步子”训练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可以展现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

3.能力发展的层次性

[课例9《走近字谜》]

(1)师:刚才同学们猜了那么多字谜,有没有同学想尝试制作谜语?

(2)师:在制谜之前,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谜语的基本要素:

如:十一点进厂——谜面。

(打一字)——谜目。

压——谜底。

制作谜语,其实就是制作谜面。

(3)教师出示谜底“晶”,让学生尝试制作谜面。(前面环节中曾经让学生猜过一个字谜“六十天”,谜底为“朋”)

生1:七十二小时。

生2:三天。

生3:三个太阳。

生4:后羿射掉七个太阳。

师:比较上面四位同学制作的谜面,你觉得哪个制作得最好,为什么?

(4)出示谜底“斌”,继续尝试制谜。

生1:文武双全。

生2:将相和。

教师引导比较“将相和”和“文武双全”两个谜面的差异。

(5)谁能自己制作一个字谜?

从猜谜到制谜,这在学生的能力发展上是一大飞跃;从会制谜到制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谜,更是学生语言锤炼的升华。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断地提升,这是包括综合性学习在内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标签:;  ;  

使语文综合学习课堂充满浓郁的中国特色&提高语文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实例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