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制度的演变与启示_大学论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制度的演变与启示_大学论文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启示论文,大学招生论文,考试制度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27(2011)03-0048-6

1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学招生制度的演变

1.1“共通一试”(1979-1990)

自1963年学术智力测验(以下简称“能研测试”)改革失败后,日本教育界,尤其是高中校长、教师对统一考试要求强烈,认为,依据多种材料综合考虑录取新生最妥当,但其中应包括统一测验结果。若测验方法得当,既能根据高中普通科和职业科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能测验出适于接受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向和能力,那么这种统一测验对高中教育的正常化和青年的能力开发都有重大意义。1971年,文部省咨询机构“改革大学入学者选拔方法会议”讨论统一大学入学考试问题,提出关于改革大学入学者选拔方法的咨询报告。1975年,提出了关于统一国立大学入学考试时间的咨询报告。1977年5月,大学统一考试的实施机关——大学入学考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成立。1979年,日本开始实施以国公立大学入学志愿者为对象的全国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Joint First-stage Achievement Test),正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度,即第一阶段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统一学力考试和第二阶段各大学考试中心的单独入学考试。第一阶段学力考试的目的是鉴定学生是否具有完成大学学业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高中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二阶段是检验学生的学业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

1.2 现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随着共通一试的实行,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考试科目5科都是固定的,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若放弃一科,便失去了第二次考试的资格,也就意味着丧失了进军国公立大学的机会。此外,各大学过分看重第一次考试,并按照考试的总成绩选拔考生,使大学出现了严重的序列化倾向。于是1990年,日本推出新的统一考试办法——“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又称国家中心测验、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简称“中心考试”)。“中心考试”是由“大学入学中心”组织的全国统一的学力考试。本次考试的目的是帮助各大学判定考生对高中教育课程所规定内容的全面掌握程度,是基础性知识认定考试,实行笔试。包括国语、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6学科28科目(2006年)。每个学科包含若干个科目,如数学学科包含数学I、数学II、工业数理、簿记等7个科目。各大学的第二次选拔是由各大学自行拟题、自行组织的考试,主要考查考生专业性向与技能,一般考查1~3个科目,采用口试或审查论文等方式。

在招录制度方面,日本大学的招生方式可分为两类,一般招生入学和特殊选拔录取。一般入学即根据考试中心的考试成绩与大学各自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合计结果,决定录取与否。特殊招生选拔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为推荐入学制度。几乎所有的私立大学以及接近90%的国公立大学实施这种考试。其中又划分为公募制、制定学校制两类。前者基本上是只要满足大学的提出志愿的条件,得到毕业高中推荐的考生均可以提出志愿。后者是只有大学指定高中的毕业生才有参加考试的资格,通常不进行学科考试,仅根据面试以及书面材料审查决定合格与否,约等于我们所称的“保送”。二为AO制度(Admissions Office)。它是一种不偏重学力的入学考试,对考生的能力、适应性、目的意识、入学后的学习愿望做出判断。文部省对该招生办法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独门进行。考试方法包括小论文、课题报告、面试、模拟教学等。此外,还有选择科目入学考试、特色入学考试、减免生·特别待遇生入学考试和以归国人员子女、社会人士等为对象的选拔考试等。

从日本高考制度改革历程可见,虽然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考试制度中的弊病,但是过去那种只见成绩不见人、只问学力不问素质的高考选拔考生的方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变,使高校招生方式向人才本位转变。

2 日本现今招生考试的特点

2.1 在“大一统”基础上的多样化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写道:“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矛盾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上。日本高考改革实践表明,高校自主招生与统一考试并不对立,二者完全可以同呼吸共命运,甚至还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其实在“二战”后的民主化时期,日本就开始实行统一的升学适应性测验。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日本经历了60年代的能研考试到70年代的共通考试再到90年代的中心考试。在这条考试长河中,只有50年代实行了高校单独招生,且不到十年就草草收场。尽管日本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始终没有落幕,但变革成为“大一统”下的主线,统一考试的科目、内容、成绩权重在不断变化。多样化首先表现在大学入学考试体系上,允许各个大学、甚至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部(学科)自行决定考试的门类和科目,各大学或学部可以就考试中心提供的考试学科和科目进行选择和组合。多样化还表现在注重从多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能力和适应性,谋求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近年来日本大学招生考试中运用的方式有笔试即客观题为主的标准化考试、小论文、综合问题测试、面试、实际技能检查、高中的调查书等。当今日本已形成了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全国的“中心考试”与各院校组织的“个别考试”相结合的高考制度正体现了统一与自主,适才与全面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2.2 考试机会的复数化

日本大学审议会在2000年11月22日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改善》中,明确地把“使考试机会复数化,构筑使考生能重新应战的体系”作为今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国公立大学入学考试中,一般来说是将考试中心的考试成绩与大学各自的第二次考试成绩合计结果,决定录取与否。但是,当志愿者人数大大超过入学定员的大学、学部,大学就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两次选拔,即灵活多样分批次的“分割分离式”选拔。一般在前期日程进行学力考查,以学科考试为主,后期日程进行面试,小论文测试等。取得考试中心成绩后的考生可以两次考同一所大学、学部(学科),也可以考别的大学。还有部分公立大学设中期日程,对考生而言最多可以有三次报考国公立大学的机会。这样一来,任何国立大学都可在入学定额尚未满的情况下都可以追加录取,保证了第一阶段选拔出的合格者尽可能多数入学,给若干落选生再次考取的机会。多次考试,多种入学途径,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败者复活”的好机会,而这也正是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指向。

2.3 考试改革法制化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是1977年修订的《国立学校设置法》中确定设立的大学统一考试的实施机构。“国家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它既接受文部省的指导,又独立于文部省之外,负责全国统一考试事务的组织、实施、宣传和研究工作。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实际考试题日,计算考试成绩和公布考试分数,而且是作为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入学考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建立健全的完善的日本大学信息库,帮助考生了解所要报考大学的基本情况,考试科目和要求等,每年公布各大学第二年入学考试的信息,招生人数、考试方式、不同录取方式的学生配额、不同学部考试的科目组合,和对每年的考试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组织专家分析出题情况,改进考试题目的设计工作。因此,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组织的招生考试为各个学校选拔学生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也注重为考生和家长服务。考试改革的法制化,一方面可以保证招生考试制度体系的权威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效、更及时地推动招生考试制度的实施。

3 启示与借鉴

3.1 坚持统一考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就统一考试进行了多次改革。从1948年仿效美国SAT而设立的“入学适应性检查”到1963年的“能研测验”;再到1979年至今的两次高考模式。日本高考制度的多次改革调整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统一的选拔考试还是必需的,而且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也较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统一的选拔考试之所以是必需的就是因为自主选拔考试的弊端仍在。2009年日本大学新生中,只有56%的人是通过笔试进入大学的,剩下将近一半的学生,是靠高中老师的推荐或者是到大学参加一个简单的口试,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这些学生少了熬夜复习的皮肉之苦,入学通知书得来全不费功夫。[1]这样的低门槛入学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滑。我们知道,日本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占大学总数80%以上为数相当庞大的私立教育机构。大多数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费与国、公立一样或在其之下,因而除了在较低的人力与物力的教育条件下尽可能地多招收学生以外,没有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于是日本大量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的私立大学招生主导权从大学向学生转移,仅用高中调查书、推荐书或是申请来录取新生。考试的选拔意义逐渐淡化,招生考试异化了,成为大学宣传自我、吸引考生的手段。而由于入学条件放宽,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趋之若鹜。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所作的《关于2007年度国公私立大学·短期大学的入学者选拔实施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度各类大学的报考者人数与招生定员人数之比的倍率:国立大学为4.3倍,比前年度减少0.1;公立大学为5.4倍、比前年度减少0.2;而私立大学为6.8倍,比前年度增加0.1。[3]日本社会当前“学力低下”、“学力崩溃”的不良现象和大学推荐制度等的实行不无关联。当前日本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现象。利用统一高考的私立大学数正不断增多。2005年,私立大学中408所大学的1078学部利用考试中心考试。2006年度更增加到了439所大学的1173学部,2007年将达到451所大学的1232学部,占私立大学的3/4以上。[4]越是竞争激烈,越要依靠统一考试来维持竞争的公平性。

3.2 科学改革高考科目

科目设置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1979年,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共同学历考试,每位考生考5学科7科目。1992年以后从社会和理科中各减一科,为5科。第一类国语(含现代文、古文和写作)必考;第二类社会(含现代社会、化理学、政治经济学、日本历史、世界历史和地理),6科选1;第三类数学(含数学Ⅰ、数学Ⅱ、工程数学、簿记和会计),5科选2,其中数学Ⅰ为必选;第四类理科(含理科Ⅰ、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和天文),5科选1;第五类外语(英语A、英语B、德语、法语),4科选1。大学入学中心考试的考试科目共5门18科。[5]但是许多大学为了争夺生源,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由削减考试科目,造成一些地方公立大学只要求学生考三四个科目。而且,文科考生将近80%不选择数学和理科的考试科目,理科考生将近80%不选社会会科的考试科目。同时,许多高中为了提高高考合格率,怂恿学生只选择高考必要科目进行学习。这种情况造成了大学新生学力低下的现象。2002年11月文部省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大学不得不为新生补习本应该在高中学习的基础课程。日本国立大学协会建议从2004年开始,凡是报考国立大学的,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生第一次考试科口统一为“五学科七大目”,即日语、数学、外语、社会两科目(地理历史和公民)、理科两科目。也允许有日语、外语、数学两科目、理科两科目、社会科一科目等组合模式,还有一些大学理科学部个别考试要求有理科三科目。

可见,在升学问题的高压之下,高考考试科目的多样化选择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不管考试科目设置如何灵活多变,只要有激烈的竞争,只要有高考的压力,就无法避免学生为了应付高考只侧重高考必考科目。也就是说,考试科目的多样化选择并不能解决考试压力的问题,如果底线设置不好还容易引发学生偏科的问题。从整个高考改革的大系统来说,科目设置改革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科目的设置也并不是选择越多越好。当然,我们还应该继续虚心借鉴日本高考多样而灵活的科目设置方案,因为各种考试科目的组合设计力图反映的是不同群体考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以及满足高校不同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要求。增强考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选择科目,不搞一刀切。这样,使不同层次的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考试科目,不但真正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而且可以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这种把统一考试与多样性、选择性考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正符合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人才选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3 积极探索多种高考方式和入学途径

如前所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高考始终是学科/科目分类考试,从90年代起,论文、陈述和跨学科综合问题以及综合适应性等新型考试不断出现。截至2004年,日本所有国立大学均要求,通过新型考试被录取的考生应达到招生定额的25%。[6]日本高考考试实施的方式是多样化、层次化的,而在我国,几十年来全国统一高考偏重笔试和书本知识,忽视实验操作、论文、面试、小报告等其他考试手段。众所周知,书面考试所能测评的只是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才能成就中相对有限的一部分,而要较全面地测评考生的学力、适应性和能力,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因此,我们应借鉴日本高考的在笔试的基础上有效地实行小论文测验、综合问题测试、面试、实际技能检查和听力测试的有益经验,导人多种评价手段,对考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建立中心考试和单独考核相结合的这种兼顾统一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的高考体系,逐步建立以高考为主、多种单独招考为辅的大学招生考试系统。

3.4 兼听则明——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积极性

在日本高考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推动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来源于高中和大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层面,既依靠自上而下的富有强度的领导力,又善于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高中和大学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日本能研考试失败后,文部省将“改革入学考试制度的程序和办法”作为课题加以研究,提出“通过大学与高中之间自觉的、切实的和密切的协作,真正地推动考试制度改革是最理想的办法”。采取通过“改善大学入学选拔方法委员会”——国立大学协会(简称“国大协”)和全国高中校长协会推动考试制度改革的措施,委托“国大协”承担“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的研制任务:90年代,政府赋予各大学自主决定利用中心考试的学科、科目及分数的权利,也就是说不仅在第二次考试中各大学有自主选择权,而且在第一次考试科目选择上也有自主权。第二次考试的内容由各大学根据有关专业要求和专业特点自行确定。专业科目以专业适应性为目的,科目少,题量小;考试方式也和大学考核评价方式相接轨,多采用论文、报告和实践操作等,突出专业特色。此外,日本还特地将私立高校列入使用中心考试中来,避免区别对待公私立高校。这样一来,私立高校的积极性加大,也就更愿意采用统一考试的办法,这对于维护生源和教学质量都是不无裨益的。

日本的第一次考试试题质量很高,没有偏难怪题,目的就是既要考查出考生对高中阶段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顾及中学教学的正常化,维护好教学大纲。由于不同的大学指定的考试科目不同,因此,要求高中教育必须全面落实高中教学大纲,从而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高中的应试教育,降低了入学考试对高中教育的指挥定向作用。

而在我国,在高考方案的制订层面严重缺失底层的声音,高中和大学几乎成失语状态,有的也只是在小打小闹性质的口诛笔伐。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全民的重大工程,统一考试这种高度集中划一的考核方式更要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调动社会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性,使各种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形成社会对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解与支持,改革也就事半功倍。这也是我国高考改革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才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人口数量等都密切相关。“二战”后日本曾全盘照搬美国的SAT考试体系,将“学术智力测验”作为入学考试,结果以失败告终。日本大学审议会“关于大学入学考试改善”的咨询报告(2000年12月)中指出:大学已经成为国民近半数升学的教育机构,提供了广泛的大学教育机会。确保大学教育的充实和毕业生质量已经成为大学入学考试的使命。但现状是日本社会依然存在大学入学选拔根据学力考试成绩顺序录取最公平的观念。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若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公平,实行类似美国的无差别入学方法,则会带来效率的低下。但儒家文化中平等观、公平观和固有的考试情结都使得日本的考试制度并没有因为广泛地摄取而被异文化而同化,仍顽强地维系着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吸收外来的精华时经过了一个“日本化”的过程。东西方的竞争心理、价值取向大不相同。从深层次来说,坚持考试观也体现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特征。当今我国各界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迥异。但我们必须看到,高考,要改而不能废,要学,而不能全盘照搬。不可否认,统一的高考制度会有弊端,但如果废止高考制度,则必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对于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目前情况下高考仍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期待着我国这个最庞大的考试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汲取异域的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

标签:;  ;  ;  ;  ;  ;  ;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考制度的演变与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