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秋瑾中学,浙江省 绍兴市 312046)
假期看了《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一书,回顾自己从教以来的经历,也想起了曾经一节课上的“事故”。
有些学生,他们的求知欲较旺盛,性格活泼好动,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文明,但在学习上,成绩不稳定,学习态度也是时好时坏。这类学生的转化是很关键的,若引导的正确,他们就会很快树立信心赶上来;若引导不好,则会比一般学生更容易掉队。劳泽凯就是这样的学生,他非常聪明,课内学习很轻松但常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并且常受表扬处于顺境中,自尊心极强,而学期刚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很不稳定,忽上忽下,作业也是时好时坏。在他的期中总结中也出现这样的话:“我知道我能学好,只要稍用点心就可以。”这是个不好的苗头。他在前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而进入后半学期,他有些“飘飘然”了。面对这种心态的萌芽需及时发现及早除掉,不能任其发展,但是处理的方法不能太生硬,必须巧妙的解决。
当时在学习乘方第一课时,劳泽凯的作业完成的很不好。虽然布置作业的内容很简单,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业中总有一些小问题,不是丢了这就是错了那,提醒他,他的话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会全对的,我考试的时候肯定都能答对。”于是我想是时候要帮他排挤掉思想中的“杂草”了。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讲完一道关于乘方的例题,我叫了四位同学上黑板练习,当然其中有劳泽凯。在练习时,他最早做完题目,高兴的下去坐在位子,看着没做完的同学,可不一会儿他却跑了上去拿起板擦开始修改,修改好坐在位置上,一会儿又跑上去改了,最后着急了,竟用小手直接擦了粉笔字开始修改。台下的学生也笑出了声,看得我又生气又想笑。我知道这时不能直接生硬地进行批评,如果直接批评反而会产生坏的效果,只能“智取”。等四位学生都下去了,点评完四道题之后,我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说:“好!现在大家来共同完成一道题”。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90%×90%×90%×90%×90%=?
教室里立刻有学生喊道:“5×90%…”
可以看得出这些学生对于乘方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于是我顺势引导大家:“是不是5×90%这样计算?”
立刻有学生反驳:“是90%的5次方”。
我微笑着肯定:“很对,开始计算。”
一分钟后,大家纷纷举起手,看来已经算出来了,我一直等到劳泽凯也举起手,才叫他起来回答。“90%×90%×90%×90%×90%=59.049%。”
“很好,泽凯你请坐,我们来一块看看这道很神奇的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90%怎样变成了59%?它除了告诉我们怎样计算乘方之外还透漏给我们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智慧?”
看看一双好奇而疑惑的眼睛,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进入到我所设置的情境中,于是我接着说:“在平时大家觉得,60分是及格线,100分比较难,而90分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了。但学习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却又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以乘方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的,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以这种掉以轻心’很不错’的90%的态度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因此,每一天的学习你只能做到90%,那么5天之后,你的成绩不是5个90%的平均值,而是59%,一个被淘汰的分数,那么更多90%会怎样呢?”
问题一出,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我知道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泽凯,你认为呢?”
劳泽凯站起来,红着脸说:“会比59%还要差,只有每天做到100%最后才能做到100%。”
我知道他明白了,看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闪着理解明白的光点,我继续说,“这道数学题,除了教给我们怎样进行百分数的乘方,同样还教给我们怎样学习。我希望大家将这个算式写在课本最明显的地方,天天提醒大家,每天坚持做到100%。”
孩子们动手开始写了,我看着劳泽凯也动手认真写着的样子,心中有一丝高兴。
第二天,劳泽凯的作业很认真,全对了。下面还有一句:“坚持100%”。在之后的学习中虽然他也有些小毛病,需要我常提醒,但经过90%的事件后,他已经向一个更优秀更认真的方向发展,我心里很欣慰。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生并扶持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他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我想“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是教师针对学生频繁的谈心,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赋予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学生的心灵。面对这样的心灵,教师首先要做心灵的发现而不是灌输。而在系统地实施自己预定教育步骤的同时,还应敏锐地发现并细心扶持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从他们的失误挫折中挖掘其潜在的积极的教育因素。
当然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也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同样学生也是需要被点燃的,他们心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而我们要做的是要点燃这份美好,用美好燃烧排挤掉那些“长着缺点的杂草”。
经历过“90%事件”,孩子们都更用心学习了,而在这个过程我不仅收获了一个怎样转化学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责任与要求,面对工作也要坚持每天做到100%。
论文作者:于沪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学生论文; 乘方论文; 作业论文; 孩子们论文; 心灵论文; 教师论文; 杂草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