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感染科630008)
【摘要】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毒、无痛性的输液通道,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感染是PICC最常见临床并发症,其发生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且给患者增加伤痛。本文从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阐述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93-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至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用于临床,成为护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尽管PICC在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方法上不断完善,置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1]。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可合并各种并发症,感染是主要并发症之一[2]。现将导致其感染发生的因素综合如下。
1 外源性感染因素
1.1感染的来源
1.1.1导管: 导管的选择是穿刺前准备的关键,穿刺前应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和型号,据报道,硅胶导管感染发生率小于其他材料的感染发生率[3]。Al Raiy[4]等研究证明导管的腔数与感染危险因素成正比,导管腔数越多,感染的机会就越大。而且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张宇平[5]等研究表明留置时间<12周患者发生导管感染明显小于留置时间≥12周的患者。
1.1.2皮肤: 穿刺点皮肤上的菌群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的感染。将拔管后导管的尖端立即行细菌培养,发现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6]。因此在执行穿刺前应清洗患者的双手臂。
1.1.3医务人员的手: 据报道多数导管相关性感染都是由于医务人员不注意手卫生而导致的[7]。手的消毒是限制细菌定植的主要手段之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或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导管内细菌繁殖均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因此在执行PICC穿刺、静脉输液、PICC维护时都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1.1.4输入液体及种类: PICC最长用于化疗以及中长期的输液者,输注的葡糖糖、氨基酸、脂肪乳以及肠胃外营养液等都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陈杏迪[9]报道,输入高营养药和化疗药发生PICC感染机会增大。在药物配置中反复的加药会带入微粒,输液过程中细小的微粒也可能进入液体造成污染。陈亚静[10]报道,输注液体种类越多,PICC留置发生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1.2感染的途径
1.2.1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操作时不够熟练,经验不足,反复的穿刺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机会也会增加[11]。因此穿刺者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送管中动作轻柔,尽量匀速送入,并妥善固定导管,可减少感染的发生[12]。据报道,加强对PICC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
1.2.2无菌技术: 在行PICC穿刺和维护时都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由于导管长期留置,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导致微生物的定植,因此行PICC穿刺和维护前做好手卫生,穿刺时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治疗巾范围以可以覆盖患者整个躯体为宜,建立最大限度的无菌面。消毒范围大于10cm×10cm,两侧至臂缘。消毒剂可使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上下摩擦消毒[14]。使用的手套必须为去除滑石粉或者生物粉的无粉无菌手套[15]。
1.2.3导管维护技术
1.2.3.1局部皮肤的消毒: 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可导致导管感染的发生,做好皮肤消毒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有效途径。静脉导管置人48~72h,应常规更换敷贴,因为48~72h后附近皮肤的细菌易污染创口,并可逆行侵入血管[16]。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消毒穿刺点时应将棉球拧干,擦拭2~3次,不要用手触及无菌透明敷料覆盖区域内皮肤,消毒范围要大于敷贴面积。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弯曲,且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于无菌敷料下,以免发生感染[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2敷料的选择应用: 通常采用透明的半透膜(TSM),因透明、透气、增加可视性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粘贴牢固,所以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18]。特别要注意的是贴敷料时要先中间后两边贴紧皮肤,敷料中间不能有空气。每周更换2次,潮湿、污染、卷边、粘贴不牢时及时更换。如果局部渗血,纱布敷料作为首选,每日更换1次,潮湿、污染时及时更换[19]。
1.2.3.3导管接头的选择及护理: 据报道,分隔膜输液接头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发生几率要低于机械阀输液接头和肝素帽接头[20]。导管末端连接的接头留置时间过长或消毒不严格,均可导致微生物进入管腔而引起感染。输液接头消毒时用酒精严格消毒,用一定的力量擦拭接口的横切面及外围,减少污染的风险及保证无菌的接头与导管相连接[21]。
1.2.3.4冲管与封管: 冲封管技术欠佳,易使血流形成血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22]。冲管、封管应与正压,保持畅通的静脉通路。冲管液的最小量应为导管和附加装置容量的2倍,肝素封管的浓度应为不引起系统抗凝,且保持导管通畅的最低浓度[23]。
2内源性感染因素
2.1年龄: 黄玲[24]对200例PICC置管的年龄中分析:年龄≥60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病人,这主要因为随年龄增加,人体脏器功能、结构逐渐变性老化,血管弹性也相应降低,插管时血管壁更容易受损、更容易引发血栓形成而诱发静脉炎有关。
2.2疾病: 患者病情越重,免疫功能越差,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肿瘤患者和骨髓移植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会越大[25]。
2.3血管的选择: 适用放置PICC导管的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首选贵要静脉,贵要静脉插管感染率要明显低于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插管[26]。使用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深度,管腔是否狭窄及血管壁结构,从而增加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27]。
3小结
综上所述,在置管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导管,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并且熟练掌握PICC穿刺技能,使整个操作过程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执行,采用科学的定位正确的固定及有效的冲管封管方法及正确的维护是可以大大减少感染的发生。总之,感染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它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Lynn CH,Hadaway.Keeping central line infection at bay[J].Nursing,2006,36(4):5875.
[2]郭宝兰.PICC并发症防治的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美容医,2012,21(10):498499.
[3]罗鸣.肿瘤内科患者PICC置管期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2184219.
[4]Al Raiy B,Fakih MG,BryanNomides N,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A safe alternative to hingrisk short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Am J Infect Control,2010,38(2):149153.
[5]张宇平,阮文珍.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341835.
[6]孟曙芳,戚均超,毛小勇,等.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232924.
[7]姜煊华,骆莹瑛,张一超,等.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6):55.
[8]徐桂冬,和晓美,葛芳.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150151.
[9]陈杏迪.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4973498.
[10]陈亚静.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2225223.
论文作者:罗荣红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论文; 患者论文; 相关性论文; 敷料论文; 因素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