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分析_进口税论文

中国加入WTO对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分析_进口税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居民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要求和中国所作承诺,大幅度、快节奏调整现有经济体制、相关 政策和法律法规,定将进一步加快国内经济格局的积极变化。在这种场合顺势增进城乡居民 消费、实现经济生活平稳过渡至关重要,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本原则。中国目前和今 后所做的一切,最终还是要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明显提高来评价和体现 。同时这一目标也对消费政策的调整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增大是显而易见的。从世 界贸易组织一系列多边协议来看,其核心是采取低关税水平、规范非关税措施、扩大市场准 入 ,推进各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在这种场合,特别是在“入世”过渡期扩大开放,对中国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有五大影响。

一、缓解国内消费品供求矛盾,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存 量,促进消费总量的增长,促进国内消费品高价格体系的解体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后,总体上的影响力度究竟会怎样,目前还难以预 料得十分周全。例如,相关消费品进口关税、进口价格下降1%,城乡消费会相应增加多少百 分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短期内会促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更多质优价廉消费品涌入国内 市场,会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家庭的选择机会,并将首先使中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购买力存量 (结余购买力)得到释放。具体表现:

第一,可供城乡居民家庭购买、消费的产品肯定会明显增加。目前国内产品种类大约40多 万种,而国际市场产品种类在150万种以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那些过去由于国内保 护、维持垄断等原因而被阻止进入国内的商品,将不再受到限制。这将缓解国内消费品供求 的结构性矛盾,并首先使中高收入群体中一部分国内无法解决的高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填补 国内结构性供不应求的空白。

第二,在同等条件下,较低关税从而较低价格的国外商品将具有明显的消费吸引力。以同 比例匡算,关税降低10%的商品,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消费吸引力有可能同比增强10%。

中美贸易历来备受关注,相互进口对方产品不仅对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新时 期 的国际贸易格局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美国《世界新闻报》2001年5月31日的一篇专稿在谈 论“贸易主导美中关系”的问题时披露:美国国会研究处的一份报告指出:“许多贸易专家 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将会成为美国出口的重要市场,到2005年中国将拥有2.3亿 中等收入以上的消费者,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和消费品市场,同时也将是奢侈品的一 个重要市场”。因此,在美国的带动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服务和消费将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中 国。

在这种场合,以往由进口关税造成的所谓“进口高档商品”,将至少不再是高价商品的代 名词,从而率先进入购买力存量较多的中高收入家庭。最典型的产品是进口轿车。不仅国外 轿车会大幅度降价,而且国产轿车也将主动地或被迫地降价,连锁降价效应必将导致购买力 存量的释放和消费需求的明显增长。

第三,更重要的是,连锁降价只是现象,它的背后发生的则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性、政策性 变动。这就是,中国几十年来以进口高关税价格为参照系的工业消费品的国家垄断或行业垄 断型的价格体系,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将趋于解体,以往的所谓“高价—高档商品价格 ”将不得不逐渐平民化。因为,原有的高关税壁垒在阻止外国进口的同时,也在维持着国内 消 费品的某种高价格体系,使国内同类厂家安然享受着政府的照应与呵护,也使居民购买力存 量转化为消费行动受到限制。

以上讨论的主要是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的城市居民在短期内将明显受益,释放购买力存量 ,促进消费增长。至于中远期是否受益,则取决于更深刻原因,即取决于城乡居民收入—购 买力的增量是否持续扩大,而这又要看国内各个产业、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竞争力强 弱和实际表现了。

二、加剧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在品种、质量、价格、服务、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促进消费品 市场供求结构的开门调整

扩大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竞争将在更大范围展开,消费品更新淘汰速度将加快。但是在 不同的产业、行业,竞争状态和影响力又有所不同。众所周知,轻工业提供工业消费品,同 城乡居民消费最直接、最密切。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来自国内外轻工业、纺织工业的消费品 的市场最有代表性。其中,往往是消费者将明显受益的产品,也是国内过去多有保护、国家 垄断或行业垄断,今后将受到冲击的产品和产业;反之,竞争比较充分,竞争力较强的产业 ,也是消费者已经受益不少,将来受益将不会很明显的产品和产业。

例如,家电行业。在中国,对于开放程度较高、利用外资较多的家用电器,竞争力已经比 较强,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售后服务具有优势。但是,在高科技含量方面,产品竞争力较 弱,比如涡旋压缩机、上开盖滚筒洗衣机、空调压缩机、磁控管等等,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产 品进入,消费者将从中受益,但生产者将受到冲击。

日用化工行业。合资企业总产值已占全行业的20%左右,已形成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竞争 局面。其中,化妆品行业合资企业约570家,年销售额占全国总额的40%以上,化妆品生产与 消费事实上已经率先国际化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虽然进口化妆品关税将大幅度下降,但 是届时的价格仍然会偏高,购买进口产品的消费者仍然是以高收入家庭为主的少数。洗涤用 品行业较早同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合资,合资企业的香皂产量已占总产量的50%左右,洗衣粉 占总产量的30%左右。这些产品价格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因而国内 消费需求也将较为平稳。

电池行业。中国是电池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1998年电池产量140亿只,其中出口90亿 只,创汇3.59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即使降低关税,国外产品也难有竞争优势,反有 利于中国中低档电池的出口。但从国内消费者角度来看,镉镍电池、氢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等小型可反复充电的电池,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质量不高、产量不大,缺乏竞 争力。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消费者有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电池产品,然而国内同类行业将受 到冲 击。

乳制品行业。目前,进口产品到岸价格全脂奶粉为每吨2.1万元人民币,除去25%关税后, 实 价为每吨1.6万元,而国内全脂奶粉为每吨1.85万元。因此,加入世贸组织后,消费者受 益是显而易见的,而乳制品企业将受到冲击。

此外,国内碳酸饮料、葡萄酒、纸浆、制糖等也属于国内成本、价格偏高、关税保护较多 ,降低关税以后消费者受益而生产者受冲击的行业的产品。而国内纺织行业以及轻工业中的 自 行车、缝纫机、玩具、家具、钟表、五金、搪瓷、罐头、皮鞋、毛皮、箱包、抽纱刺绣等等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属于价格较低、有利出口、消费者已多年受益的行业。(注:参见丁俊发主编:《中国加入WTO——流通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0年5月版。)

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不仅会在更大的空间展开,而且,竞争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在质量、价 格 竞争之外,还要展开销售服务、商业信誉和营销方式等全方位的竞争;在国内生产企业和外 商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之外,还将展开中外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加剧在中国大陆投资 的各种外商企业之间的竞争。

因此,进口商品同“进口”商业企业有联带关系。外商不仅要向中国推销商品,而且还要 向中国输入商业资本;所开办的商业企业,不仅要销售来自外商原产国的商品,而且还要“ 买全球、卖全球”,在中国大陆做世界各国的生意。届时,它们会像中国国内的批发商、零 售商一样,向城乡居民和工业厂家销售商品。而中国在1992年以前严格禁止外国公司在中国 经商,即使在中国开办的外商合资、独资企业也只允许销售一部分其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 部 分要销往国外)。但是,根据中美双边协议,中国已经同意在3年之内实现绝大多数产品包括 进口商品批发和零售的自由化。除此之外,中国还同意在3—4年内开放相关的后勤服务链, 如保养和维修、存储和仓储、包装、广告、货运和航空快递服务、营销和顾客支持。因此, 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不仅是商品的竞争,还包括外国批发、零售商业公司在中国开办商业企 业、开办其他服务业,同中国同行的竞争。

竞争加剧、外部压力增大,将加快国内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的开门调整。1995~1999年连 续5次城市消费者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34个主要城市,涉及食品、饮料、烟酒、化妆品、 清洁 用品、家用电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60类消费品中,知名度较高的国内厂家在各类产品 中的市场集中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同时,国外知名企业在经常性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领 域,仍保持了居高不败的地位(诸如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以及家电、通讯大户诺 基亚、摩托罗拉移动电话,康柏、东芝电脑等等);电脑、传真机、影碟机、空调器、微波 炉、移动电话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国内外产品的需求也很强劲,而且商品销售加快向知 名品牌集中,市场占有率大都在3/4以上,而非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有的已经被 迫退出市场。这是因为,外国消费品及其制造商、销售商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加快了新 产品开发、引进的速度,从而加快了国内消费品及其制造商、销售商更新淘汰的速度。

在这种局下,以往由于地方政府、主管机关多有呵护,致使“好赖不分”、“大家都过年 ”的景象将不复存在;过去那种“自己说了算”、多有歧视、封闭式的、主要依靠行政命令 、红头文件来推动的消费品供求结构的“关门调整”,将被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公平 的市场化、公开化、全面开放式的“开门调整”所取代。而中国“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 整是“重中之重”,如此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刚好迫切需要有消费品市场结构的优化作为导 向来拉动。

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题中之义,消费国际化将进一步明显,中国消费品市场和居民生活 将从半封闭转向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消费国际化指居民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消费资源的来源、消费选择的范围、消费品价格 的 形成、消费时尚习惯的变化等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受到其全方位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一体 化的场合,居民消费国际化首先是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型营销方式、最新国 际时尚以及多种文化风格的产品示范,会促使原国内消费品市场国际化。随着消费地位的 上升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特别是消费品进出口对流量的增大,中国将加快融入“消费国际 化”的步伐。

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开放城市的可中了解到,在考虑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时,这些城市都 在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商业功能。届时,国际背景各异的代理商、经销商会率先在中国大城市 引进、推销国际名牌消费品,充分满足国内多层次家庭的消费需求。在这种场合,中国也会 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在沿海城市加快建设开放、规范、有序的现代化商品市场体系, 转移、淘汰原有的初级市场,重点培育跨地区辐射能力、运作规范、业态合理、交易方式先 进、批发零售规模较大、功能齐全、中介机构活跃的市场网络、购物中心和商务中心。在这 些商业中心区域,将能够及时买到与国际市场同步、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优新精产品,从而以 沿海大城市为先导,推动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进入信息灵通、反应快捷、全面开放、与世界同 步的新阶段。

四、由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收入—消费差距,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会加剧消费 品由东向西的“挤压传递效应”,进一步改变国内原有消费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有可能加 剧省区之间的贸易摩擦。

消费品市场的区域空间结构,是消费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体结构在地域分布上的表现形 式。从经济区域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果说有“外来品”冲击,其冲击力也非有人怛 忧的经济比较落后、竞争力普遍较弱、收入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而是首先指向沿海城市 和东部发达地区。道理很简单,外商及其消费品远道而来、进入中国,不是来“送礼”的, 而是来赚钱的。这些消费品通常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获得回报的期望值也高,因而销 售价格水平及其利润含量也不会太低。进口关税等门坎降低以后,更增加了外商赚钱欲望和 机会。在这种场合,哪里有钱可赚?当然首先是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 人口密集,改革开放步伐领先,经济发达,收入、消费、购买力整体水平相对较高,市场容 量、消费规模较大,消费活动相对集中,聚集效应强,销售成本低,商业、信息、交通基础 设施比较齐全。因此,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在率先享用到更多国外商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 将最先感受到商业化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压力和后果。

后果一,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当地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加剧,有可能使相当一批原属本 地生产、自行消费的产品及其工商业企业被当地市场淘汰出局。

后果二,由此形成原东部地区消费品向中西部进一步挤压的“冲击传递”。因为,原本要 由 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自行就地消化吸收的一部分购买力及其消费品将被外来品所替外,而被 淘汰挤出的产品,注定要更大规模地向中西部转移,到内地寻求新的销售市场,从而加剧中 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竞争,直至加剧这些省区之间的贸易摩擦。

沿海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工业消费品销往中西部地区由来已久,正像中西部地区的原材料 、能源历来向东部地区输送一样,属于历史形成的区际贸易格局。但问题在于,由于经济竞 争力差距越来越大,20多年来,沿海城市和东部地区销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消费品不仅绝对 量不断增长,而且相对量(比重)也持续增加。据本课题组的实地调查,中西部省区,消费品 主要来自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和其他沿海地区,而本地生产、 本地销售、本地消费的工业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商品种类越来越少,销售越来 越困难,当地消费品市场几乎成了清一色的外来品市场。而当地产品创新不足,销售困难, 外销无望,更使本地制造业极度萎缩。当地政府试图出面干预、扶持,又有实行地区封锁的 嫌疑。目前不少落后地区就处于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中西部受到的压力值得同情,但那些基于传统思维习惯、情不自 禁、无微不至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却没有一条能够经得住推敲。否则势必在“越落后 越保护,越保护越落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可以确认,在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滞后,地区优势和增长点不明朗、产业替代无力、增收 无望的场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上述局面还会进一步加剧,从而难以避免某些局部性的地 区保护和贸易摩擦。与此同时,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在名义收入差距拉大之外,又将增添 实际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而国外中高档商品率先进入和消费示范,在消费数量、生活质 量方面有可能将中西部加快甩在后面;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系列的挤压效应,将使得中西 部地区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进一步成为吸纳原国内中低档消费品的主要市 场。

五、消费安全受到新的挑战

消费安全指对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的、可能发生的各种身心健康侵害、伤害所 进行的防范和保护。广义而言,消费安全涉及的范围,从衣食住行、娱乐享受到学习培训、 提高素质,从物质产品消费到精神文化产品消费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消费安 全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依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之上。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消费者在身心 健 康、物质精神、经济权益等各个方面,经常受到侵犯和伤害。因而,确保消费安全,制止、 防范消费伤害历来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备加关注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消费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消费日趋国际化的场合,危害消费 者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国际化了。经贸关系越紧密,消费伤害从一个国家和 地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的可能性就越大。最近几年,肉食品消费伤害表现得最为突出。 源自西欧国家,危害人身健康、损害畜牧业的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颇有防不胜防之势, 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经济损失惨重。

另外,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目前世界上的这类食品主要有转基因大豆、番茄 、马铃薯、鱼和肉等。一般来说,它们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营养丰富等优点。但对其是 否安全,则存在不同意见。怀疑论者认为,由于农产品被加入了一些意在抗病虫害的基因, 有可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有些被移植的激素会对人体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处 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极为不利。正因为转基因食品尚存在某些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而且有 些危害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疑问尚拿不出足够的证据加以否定, 所以安全问题始终是笼罩在转基因食品上的阴影。中国和欧盟一些国家都主张,要给销售的 转基因食品贴上特殊标签供消费者识别,由其自行选择是否购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迫 于人口的压力,这种食品在中国市场上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 和公示制度,并要向消费者介绍相关知识(注:参见吴海天:《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中华工商时报》1999年12月2日第7版。

就中国而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消费安全肯定将受到更大 范围、更多方面的挑战,难度也将明显增大。防范消费伤害不仅要关注本国本土,还将更加 严密关注世界各国和地区。其中,消费品质量技术方面的安全防范至关重要,事前防范和事 后控制的难度也最大,而加强食品特别是肉食品及其原料、动植物产品检疫、检验更是重中 之 重。为此,要依照国际惯例,加强对开放条件下消费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和质量技术标 准体系建设,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依法严密防范国际化的消费安全隐患,正当保护国家的消 费安全,维护城乡居民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标签:;  ;  ;  ;  ;  ;  ;  ;  

中国加入WTO对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分析_进口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