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疗效分析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0例,将其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肿体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组治疗24h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管理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可有效降低血肿体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压管理;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活动性出血;生活质量
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非其他外伤引起。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较高,且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高血压脑出血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1]。以往临床中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认识不足,仅仅认为其是一个快速、短暂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开始认识到高血压脑出血的复杂性,在发病过程中伴有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症状。但目前临床中仍无法判断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发病机制,大部分认为血肿扩大的原因是原破裂血管出现再出血现象,血肿扩大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加重,使致残率、致死率升高。故如何最大程度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现象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相关报道指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控制血压可有效减少血肿扩大[2]。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疗效分析及生活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8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经脑部CT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管理组110例,男82例,女28例,年龄39-79岁,平均(60.2±5.2)岁,血肿量5-30ml,平均(21.5±2.4)ml;对照组110例,男83例,女27例,年龄38-79岁,平均(60.6±5.1)岁,血肿量6-29ml,平均(21.3±2.5)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血肿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纳入标准:⑴患者入院前未给予其他治疗;⑵发病时间≤24h;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排除标准:⑴出血因使用溶栓药物;⑵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无自主约束能力;⑶患有严重内科疾病;⑷对治疗方案不配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生命体征检测、吸氧、降颅压、脱水、脑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并给予生活能力评估。必要时给予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管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0-40mg呋噻米静脉注射,再给予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注射液静脉泵入治疗,治疗1h内维持收缩压在140-150mmHg间,持续时间在24h以上。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心理反应,由于患者对疾病和治疗不了解,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除了必要的降压治疗还应耐心解释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降血压治疗,若血压在200/110mmHg以上时,给予降颅压并慎重平稳降压,维持血压在160-180/90-100mmHg,血压降低幅度不可过大。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后24h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生活质量。观察方法:1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血压监测,10min一次;2两组患者入院时给予CT检查,入院24h后给予CT复查,观察血肿扩大情况。血肿体积计算方法:采用多田公式计算,即采用ABC/2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量。A:血肿最大层面最长径(cm)。B:同一层面与最长径垂直的最宽径(cm)。C:血肿层面数(层面间距cm),计算出的出血量为毫升(ml)。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8个维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肿体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组治疗治疗24h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具体见下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普遍认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主要因素是血压升高,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h内收缩压若在140-150mmHg以上,患者死亡风险将急剧升高[3]。有研究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给予降血压治疗,维持血压在140-150mmHg间,血肿增长率明显减缓,患者致残和致死风险明显降低[4]。
以往由于医疗技术的落后,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是一项单项一次性的事件,出血事件非常短暂,很少出现出血持续时间在1h以上的现象。但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脑出血的观察也在逐渐增强,发现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几小时内出血仍在持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使动脉血管结构出现变化,动脉血管壁逐渐变薄,且缺乏弹性,易出现微小动脉瘤,一旦血压出现急剧升高,血管壁极易破裂导致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出血一般持续时间在20-30min内即可停止,但部分患者出现稳定后再出血或活动性出血,致使血肿体积逐渐增大。有研究表明,血肿扩大可提高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血肿体积扩大10%,患者死亡风险就增加5%[5],因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点在于控制血肿体积增长。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除了控制血肿体积外,还应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无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不能主动接受治疗,影响了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2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血压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活动性出血的疗效分析及生活质量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管理组治疗治疗24h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管理组治疗后8个维度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血压管理,可有效减少早期活动性出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世江,赵家鹏,李静,等.早期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7):19-21.
[2]高林,李欣舒,孙志红,等.血压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79-181.
[3]李玲,张锦丽,宋扬.早期降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2787-2788.
[4]邬泽文.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降血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64-65.
[5]李玉莲,麻玉国,于鹏飞.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活动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074-1076.
论文作者:杨仕良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脑出血论文; 血肿论文; 高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活动性论文; 血压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