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梓潼县仁和镇新松村农户甘愿“吃亏”——“零地租”引来好业主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梓潼县论文,地租论文,现代农业论文,农户论文,吃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13日,梓潼县仁和镇新松村大棚蔬菜基地。业主高玉明把投影仪搬到菜地边,为60多位村民举办了一场大棚蔬菜后期管理技术讲座;配合高玉明的讲解,基地技术员小李则在菜地里作技术示范。“我种了20多年菜,到现在才知道种菜还有这么多新科技。下半年,我也要种大棚蔬菜。”听了讲座后,村民谢茂祥感叹道。
新松村的可喜变化,源于去年9月全体村民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将50亩地免费租给业主高玉明发展大棚蔬菜,为期两年。目前,高玉明的大棚黄瓜已售出两万多斤,十多位村民跟着他发展大棚蔬菜,实现了双赢。村民们都说:“要引进业主发展现代农业,有舍才有得。”
村支书带头无偿供地
仁和镇离县城较远,地多人少,几十年来,群众习惯了广种薄收的传统农耕方式。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成为近年来仁和镇党委政府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仁和土质适合蔬菜种植。两年前我们就想发展大棚蔬菜,为此,我们请来专家讲课,还带领30多位大户外出参观。可他们看时心动,回来就动摇,不愿带头发展。”仁和镇党委书记史正斌说。“要喊当地人投资搞大棚,技术风险是第一道坎。”蔬菜大户谢碧祥说得更直白:“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引个业主带头干。”
仁和镇决定把突破口放在离场镇较近的新松村,几位业主先后进村考察。但都因交通不便、没有成片集中土地等原因摇头离去。
去年9月,听说绵阳市石马镇的蔬菜业主高玉明到仁和探亲,新松村村民立即找到他,希望他进村发展。高玉明有两个蔬菜基地,又是蔬菜贩运大户,有成熟的销售网络。面对村民的热情,高玉明有点为难:他在绵阳的蔬菜基地,起点就是300亩,政府还要给予项目补助;而仁和多是零星地块,且农户工作难做,投入和产出不一定成正比。
为留住高玉明,新松村专门召开村民大会。四组组长任永明提议:“拿50亩地,头两年不收租金,让业主发展,我们在田间课堂学技术。”
话一说完,会场上炸开了锅:不给租金咋行?
这时,村支书冯小燕站起身来:“高老板看中了五组那一片地里,有我的一亩多地。党员干部先拿出来,前两年不收租金,村上对部分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进行调剂代种。”
经过两次村民大会商议后,有21户村民同意把50亩地无偿交给高玉明发展大棚蔬菜,前两年不收地租,第三年协商,按市场价收租金。村上对拿出地的部分困难群众给予适当补助。
蔬菜大棚成村民课堂
拿到地后,高玉明开始平整土地,搭建大棚,分批育苗,发展黄瓜和西红柿。几个胆大的村民跟着高玉明一起建大棚。高玉明除做技术指导外,还免费给他们提供种苗。他说:“来仁和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群众种植,把大棚蔬菜发展为仁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以后我负责销售。”此外,还有20多位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既挣了钱,又学了技术。而大部分村民则打算先观察一年,等看到了效果再行动。
到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节点上,全镇40多名蔬菜种植大户都来现场学习。“我买过大棚种植的书,但一直没和实际操作对接上。现在高玉明在大棚里讲,并让我们亲自操作,很快我就学到了技术要领。”村里的蔬菜种植户何白成说。
今年4月,大棚蔬菜墓地的第一批黄瓜上市,菜贩开着车上门收购,1.6元/斤。短短半月,高玉明销售黄瓜达两万多斤。这让新松村民开了眼,当初反对租地的村民何贵成惭愧地说:“那时我根本不相信高老板种的黄瓜能在四月初上市,现在服了,种田不学现代科学技术还真是不行。”他备好了七分多地,也要发展大棚蔬菜。
不少群众则感叹:“欲进先退。头两年不收地租,表面上我们吃亏,实则受益,现在转变了观念,学会了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我们再也不怕了。”
仁和镇镇长赵国文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已有60多位群众报名发展大棚蔬菜,镇上将成立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让老高做技术指导,通过扶持大户带动全镇发展。两年内,全镇大棚蔬菜力争发展到1000亩。”
专家提醒
双方应签好土地流转合同
对于梓潼县仁和镇以“零地租”引进业主带头发展大棚蔬菜的做法,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甘庭宇对此表示赞赏。昨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投资是长期过程,对业主和农民来说都有一定的风险。仁和镇的做法让双方各退一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的风险。
同时,甘庭宇也提醒农民,应与业主签订合法有效的土地流转合同,对土地租期、两年后土地租金等作出明确说明,以免到时发生纠纷。
联系电话:028-8696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