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历史高考命题总的趋向是:在加强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当降低难度,达到稳中求变,变中求稳。

一、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历史高考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这既是时代的需要,历史高考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改的需要。我们面临着未来的挑战,这个挑战既有政治的,也有科学技术的。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丰富的科学知识,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历史高考是在测量学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潜在能力,为高校选拔合格的学生。今年历史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拔性的性质。

1.重视对历史基础理论问题的考查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

例如8题,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观点。

10题,香港被割占的观点。

20题,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37题,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的观点。

2.重视对学生思考问题思路的考查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规律就是内在联系,最主要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1)考查从时代特点掌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类历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并显示出阶段特征。例如:9题,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15题,从时代特点说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现象。

27题,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31题,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

(2)考查从发展观点去观察历史的能力。

历史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17题,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8题,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8题,美国侵越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

(3)考查从知识整体结构把握历史的能力。例如29题,隋统一全国的原因。

(4)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推动历史发展的就应该肯定,阻碍历史发展的就应该否定。例如7题,顾宪成领导的东林书院抨击宦官专权等腐败现象的影响。

14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题,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运用立法手段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5题,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5)考查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考察依据历史事实论证某些观点的能力。

凡是回答论证题,一定要把被论证的观点(或概念)搞清楚,同时一定要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史实去论证论点。例如:

37题,综合《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杜鲁门1950年1月和6月两次声明论证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的论点。

38题,以东欧国家剧变史实论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缺乏建设经验,应走符合本国家实际道路的论点。

(6)考查从因果关系思考历史的能力。

任何历史事件出现都有一定原因、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例如2题,西周分封制的目的。3题,齐桓公会盟的目的。12题,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3.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考查

(1)考查分析能力。分析就是解剖,就是把历史事件各个部分分解开来,加以条理化的说明。例如22题,分析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中的主力。

23题,分析不属于德意志统一的因素。

32题,中国土纱比洋纱价格昂贵的原因。

(2)考查综合能力。综合就是分析以后的归纳。要求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果进行组合,在举出其要点的基础上,形成总体,得出观点,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

例如30题,北宋农业发展状况。

35题,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来源。

(3)考查比较能力。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有比较才能鉴别。要求在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8题,清初奖励垦荒和“摊丁入亩”的共同作用。

48题,法国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比较。

(4)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例如39题,从历史地图中回答北周、北齐的方位。

40题,从新文化运动内涵回答“启蒙运动”基本含义。

(5)考查以事带人的能力。围绕历史事件考查人物活动。

例如7题,明抨击宦官专权的顾宪成。

34题,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胡适和鲁迅。

36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列宁。

(6)考查以人带事的能力。围绕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例如4题,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转弱为强的原因。

16题,蒋介石建立政权的性质。

43题,1946年克利福特的主张和杜鲁门主义是一致的,实质上就是冷战政策。

二、适当降低难度

难度就是得分率,即平均分除以应得分。试题难度是指总题量所达到的难易程度而言。就每道题的难度,主要取决于这道题在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由于1995年历史高考难度(0.46)是历届历史高考难度最大的一年,也是1995年高考中七个学科中难度最大的一科,这与广大师生辛勤的劳动与所获得的成绩不成比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从而引起命题组同志的高度重视。1996年历史高考命题组为了适当降低难度,采取了积极措施。

1.单选题由1995年20题上升为1996年28题。由于单选题只有4个答案,考生容易答对。

2.多项选择题由1995年12题减为1996年10题。由于多选题共有11个答案,多选、少选、错选都不给分,这样可以减少考生的失分。

3.选择题中的材料题由1995年的5题减为1996年的2题,这样减少了考生阅读史料、思考和分析的时间。

4.选择题中有许多原型题。例如1题、4题、5题、6题、10题、17题、18题、20题、22题、24题、28题、30题、34题、35题,突出了以考教材为依托,更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使中学历史教学有章可循。

三、稳中求变,变中求稳

1.由于1995年对《历史考试说明》作了重大修改,所以1996年的《历史考试说明》中考试知识范围、能力要求、试题内容比例都没有变化,1996年历史试题考试内容比例完全符合《考试说明》。附表:

题型 中国古代 中近现

世界史

小计

单选 8题12分12题18分8题12分28题42分

多选 3题9分 4题12分 3题9分 10题30分

填空 1题2分 2题4分 2题4分 5题10分

材料解析 2题24分1题12分3题36分

问答 1题16分 1题16分2题32分

小计13题39分20题58分

15题53分

48题150分

2.题型比例有了变化。题型是体现考试内容的形式,不同的题型在考查不同知识、能力及其层次上有不同的功能。今年历史高考题型不变,但题型比例有了变化。

1995年 1996年

选择题

约43%66分 约48% 72分

填空题

约7% 10分 约7%

10分

材料解析题

约20%30分 约24% 36分

问答题

约30%44分 约21% 32分

从表中可以说明:选择题增加了6分,主要增加在单选题中。材料解析题增加了6分,每题由10分上升为12分。问答题由1995年44分减为32分,每题为16分。

3.填空题对整份历史试题的难度和知识覆盖面进行调节,所以,从1995年起,填空题虽然约占7%10分,但仍然被保留下来了。

4.今年第一次在一张高考试卷中出现两张历史地图,发扬了中国“左图右史”良好的学史方法。

5.突出思想教育,不回避热点。例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

6.材料解析题中加强对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材料解析题主要功能是,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支持特定的论点。今年三道材料题中:

(1)从培养阅读能力出发,提供表格或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材料,使历史现象处于动态之中。

例如46题(下表格)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本题完全是表格形式的材料题,突破过去完全以文字为依据的材料题。它要求从统计数字说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说明两者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何影响。然后对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者有何变化进行分析,并指出变化的影响。

45题: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开垦荒地(万亩) 耕地面积(万亩) 谷物产量(万担) 皮棉产量(万斤)

194139.0 1210.514758

1944

128.8 1467.5175300

材料三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年)》、《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可以给人以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本题是有表格和文字组成的材料题,它与44题以文字为依据的材料题和46题完全以表格形式的材料题都有区别,从而开辟了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和形式。

(2)从培养分析论证材料的能力出发,材料题的设问从材料中出。44题和45题各三个设问,46题二个设问,由易到难,由史料到观点。

例如44题有三个设问:

①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4分)

考生根据4分,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为4个要点:欢迎英归顺天朝,准许英民自由出入天朝,准许英民与天朝自由贸易,欢迎英民助天朝灭清朝。个别考生“将别人”误解为少数民族或写成了外人,将“自由活动”误解为任其侵略。正确答案是:

以天朝天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谁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②据材料二,归纳洪仁轩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4分)

考生也是根据4分,归纳洪仁轩对外态度4个要点:优先让有技艺、邦法的外国人通商;不能擅入内地,恐生事端;允许传教士到天国传教;准许传教士为天国献策,但不能诽谤国法。大多数考生不能明确写出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正确答案如下:

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③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4分)

要求考生运用共性和个性原理比较杨秀清和洪仁轩对外态度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要求做到史论结合。绝大多数考生不能概括出异同点,而是重复一二问的内容。说明考生缺乏高度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正确答案是:

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45题也有三个设问:

①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的内容,论述大生产运动出现的背景、结果和奠定抗日战争胜利物质基础的伟大意义。但是个别考生脱离大生产具体内容,空洞地大谈特谈“以农业为主体”的意义。说什么:“农民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农业就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说要以农业为主体。”正确答案是:

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和1944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考生都能从材料二的表格中得出正确结论:即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要求考生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进行说明、分析和论证。有的考生把施兰当成美帝国主义,认为他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带有一定阶级局限性。不少考生一方面肯定施兰的评价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说他的评论是片面的。命题组对这个设问评分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给予不同分值。

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3分)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5分)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6分)

46题共有二个设问:

①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本题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考生判断不出低收入国家经济也在发展。有的考生审题不细,误以为是国家数目比较,答成“高收入的国家多了,低收入的国家少了。”个别考生把两类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大误认为是低收入国家经济下降。正确答案是:

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②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有些考生不能从相互关系的角度谈美国、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地位变化的水平(程度),而是分别列出“欧共体实力增强了,日本实力增强了”等。有的考生没有概括出三足鼎立的格局,或把政治的“多元化”与经济的“多极”、“三足鼎立”混淆。正确答案是: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3)过去材料解析题答题要求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明确规定:考生答案,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含意确切,表达清楚,即可给分。

7.问答题命题角度的变化

问答题是历史试题中考查能力最重要的题型。

(1)试题考查的内容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例如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本题考查唐朝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本题考查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还要从革命任务、革命对象、革命群众三个方面比较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不同点。

(2)试题考查能力是多方面的。

例如47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概括能力,说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答案是:

原因:①政治稳定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②经济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③对外开放 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特点和历史地位:①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②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③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④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

48题,考查生产力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要求首先回答18-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然后比较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不同点。正确答案是:

1789年前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国家,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资本主义还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19世纪前期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是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基于上述变化,1789年革命和1848年革命就有以下的不同:

第一,革命任务不同:1789年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848年革命的任务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推翻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团—金融贵族的统治,扫除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分享统治权。

第二,革命的对象不同:1789年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专制的波旁王朝;1849年革命的对象是金融贵族的“七月王朝”。

第三,革命群众的组成不同:1789年革命中,革命群众主要是城市人民和广大农民;而在1848年革命中,无产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3)问答题评分标准进行改革。

47题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包括概括、说明和文字表达三个方面。这样把评分标准分解几个方面后,便于阅卷时做到公平,公正。

(见下表)

概括的文字可以与上列要点不同,只要意思相同即可。例如“对外开放”可以写作“对外文化交流”;“全面繁荣”可以写作“百花齐放”。

有理列情况可以加分,但本题不得超过16分。

①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高度说明原因的,加1分。

②在上列七点之外,还能写出其它原因、特点和地位,言之成理并有正确说明的,加1-2分。

48题在评分标准中规定:

在回答18、19世纪经济发展时,只答出资本主义发展而未提工业革命的,减1分。分析两次革命不同时,在参考答案之外又指出其他不同之处,观点正确的,加1-2分,但本题不得超过16分。

这些改革无疑是一次良好的尝试,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

四、命题不足之处

1.41题,南京国民政府的四大银行明显超出《考试说明》,是今年试题最大的失误。一方面使考生答成“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而丢分,另一方面使老师无所适从,感到困惑,有的老师认为《考试说明》并不可靠,这是不能容忍的现象。

2.由于命题组粗心大意,个别试题不够严谨。例如26题B项,“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其诺防线”表述不准确,因为事实上是德军主力绕过马其诺防线。

16题,“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的性质”,而历史事实是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权是在1927年4月18日。试题应该正确表述为1928年蒋介石掌握政权的性质。

18题,A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表述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22题,D项,英王代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和C项,德里是全国起义中心作为干扰项被排除,与史实不符。事实是,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起义中,以德里为中心的起义开始,德里的解放,推动了全国各地起义。1858年英国女王代替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

23题C项“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帝国”表述也是错误的,因为1866年奥地利是被排挤出了德意志联邦,而不是德意志帝国。

3.有的答案欠妥。例如6题,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在元朝时既归属于辽阳省、又归属于岭北省。而答案为辽阳省。

48题,19世纪前后法国阶级关系变化。答案中只有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是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没有工业革命前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内容。

4.材料题中两道题都是表格和文字组成,形式有些单调。

总之,今年历史高考试题是较好的一份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有良好导向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中认真学习和落实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有关能力要求,既符合历史高考的目的,又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标签:;  

1996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