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可能性;生活情境;猜测;实验
一、教学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里面,从低段、中段到高段都安排了“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从最简单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开始,初步认识事物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到高段计算每种“可能性”占有多大的比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逐步深入。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用“可能性”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安排某项活动,需要考虑到天气因素,就要涉及到“可能性”;遇到大事要民主决策,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做决定,也涉及“可能性”的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可能性”的问题,也就是“概率论”的问题,只是小学阶段,学生还不需要了解这么深入,只要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即可。
虽然可能性的问题在生活中应用很广,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学习能力有限,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纳为“可能性”的问题。老师如果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搬入课堂恐怕还是不行,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不像我们课本中设计的问题这么简单,往往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也可能很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按部就班的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和晦涩,同时也会觉得这部分内容并不重要。
二、解决“可能性”问题的策略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一番思考和研究,为了使课堂更有生气和活力,也做了一番尝试,也积累了一点经验,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巧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巧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
1)用生活情境导入,不知不觉进入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生活情境,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如果让他们在游戏当中不知不觉的学习知识,则是一种非常快乐的学习体验过程。
因为低年段的孩子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如果让他们坐着一动不动的跟着老师的问题想会比较困难,因为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最好是让他们动手操作,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开始学习活动。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在教二年级孩子学习《抛硬币》这一内容时,我就采用了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我先预设一个情景:小兔和小狗比赛跑步,它们为赛道的选择争执不下,谁都愿意在内圈跑,最终它们同意通过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正面朝上小兔先选,反面朝上小狗先选。同学们的兴致马上调动起来了,我马上问道:“你们觉得这种方式公平吗?那么谁会获胜呢?”学生们一下子就争执起来了,喜欢兔子的说兔子会获胜,喜欢小狗的说小狗会获胜,终于有同学说出了“都有可能”,我马上抓住这一点,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顺利进入新课教学活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
在引导学生理解“明天( )星期几”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很难理解“明天星期几”是确定的。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明天可能是一个星期的任意一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在这个问题中,存在着一个隐含的先决条件,就是 “今天星期几”这是确定的。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存在这一个前提,有时我们很容易想到这个前提,有时候,我们却容易把它忽略。我们有时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考虑这个前提,就比如“三个人吃饭需要几支筷子?”我们大人很容易想到是6支,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人两支筷子”这个前提是不变的,但是孩子们最开始接触这种题时就可能很难理解,觉得缺少条件。在“明天星期几”这个问题中,存在的隐含条件就是“今天星期几”是已经确定的,自然“明天星期几”也就是已经可以肯定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比如“教室里有一名同学,他不是男生,那他( )是女生”之类的问题,都是有隐含的先决条件,只是有时不容易想到罢了。
3)利用生活情境,揭示“可能性”的规律。
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年段学生学习 “可能性大小”的问题中,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常常会觉得不好理解,认为只要有这种可能性,那么可能性的大小就都是相同的。比如,在“抽奖”的问题中“如果各奖项设置不同的比例,抽奖时获得哪种奖项的可能性更大?”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学生会认为,每抽奖一次,一、二、三等奖都有可能抽中,那么可能性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问题,老师给学生难以讲清楚。但是如果让学生想一想商场促销时抽奖时人们获奖的情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就会慢慢理解“三等奖最多,而一等奖最少”了。
生活情境不仅是我们知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数学知识的好帮手。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各种生活情境,就会让我们的数学学习更加容易,也更加丰富多彩。
2、让学生在猜测中发现规律。
在“可能性”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让学生自己猜测结果。猜测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比如在教学生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的问题时,我准备了一个纸箱和红黄白三种颜色的乒乓球,先放进一些球,不让学生看见。接下来让一名学生上前任意摸出一个球,在拿出之前,先让其他学生猜测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开始学生随意猜测,经过多次猜测之后,一部分学生就渐渐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只放入一种颜色的球时,摸出的一定是这种颜色;放入两种颜色的球,则摸出的球这两种颜色都有可能;如果放入三种颜色的球,则可能是三种颜色中的任意一种。在部分学生发现规律之后,我再把纸箱中的球出示给大家看,其他学生顿时对其中的规律也豁然开朗。
3、用实验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同样是在低年段教学“可能、一定、不可能”问题时,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落在地上会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认为结果是确定的。学生一下子七嘴八舌嚷开了,有的说是正面,有的说是反面,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他们还没有“可能性”的概念。于是,我抛出硬币,让学生观察,一次实验,两次实验,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明白两种可能性都有,不能完全确定,初步理解了不确定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能性”的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以理解清楚的内容,我们只有应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多动手,多动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用这一理念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而用“可能性”的策略解释生活中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论文作者:王炳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可能性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规律论文; 都有论文; 星期论文; 生活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