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国内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稳定提升,工商管理的市场人才供求出现错位的现象,这意味着工商管理课程的建设与社会就业脱节,需要院校明确工商管理的就业需求,并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可以经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具备工商管理方面的就业能力。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情况
工商管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业的管理部门,如今企业实现现代化制度的改革,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国内各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是保持在高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有着不错的就业形势,就业率方面却并不乐观。近年来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很多的院校工商管理学生就业率仅仅达到15%。可以看出对于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形势还是很紧张的,这说明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并未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改革[1]。
二、从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工商管理学生就业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就业岗位的定位也是不够准确,培养方式老套,工商管理课程比较陈旧,现阶段社会需要的是满足企事业单位需求,有一定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多数的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出理论型的人才,这样与企事业到位的实际需求是不符合的[2]。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科学
国内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占据51.8%,学科基础课则是占据24.8%,剩下的是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占比最大,超过了学生的预期,而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课程并不多。设置公共基础课局限在教材以及教法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够深入,比如政治类课程学分是比较多的。多数的学生其实并未实现觉悟上的提升,教学方法陈旧[3]。专业课的设置方面,主要是课程的重复性高,很多的课程是大同小异的,没和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工商管理课程的内容更新是非常缓慢的,特色课程以及新课程的比例不足。实践类的课程比较少,通常不到10%,多数的教师在工商管理方面理论知识深厚,但基本上没有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局限,专业课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也严重脱节,学生在工商管理专业课上学习到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实际用途。
(三)缺少实践课程
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国的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进行听和记,然后课后进行知识的背诵,从而在考试中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并不善于实践。现阶段企事业单位在对毕业生进行考察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特别是工商管理,本就是非常强调实践性的专业,多数的学生之所以就业遇到困境,就是因为实践经验不足。很多的院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4]。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还是不够充足,依旧没有将实践与理论放在同一的地位。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有的工商管理课程设置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就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将培养目标重点放在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另外是重视职业技能的强化。因此需要让学生经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实践能力[5]。未来进入到某个行业内工作,实践能力是必备的条件,对工商管理的各方面技能以及知识可以实现灵活应用,这样社会适应力就会提升。就业能力也是会不断提升。只是现阶段诸多的院校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是单一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工商管理课程的结构不够合理,无法达到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二)知识和能力模块割裂
现阶段的工商管理课程,在能力以及知识方面,涉及到工商企业诸多岗位的能力。但是各类能力的考核都能合格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工作却未必有足够的胜任力,让学习与工作无法实现相互匹配。在工商管理课程中,重点是对知识以及技能进行传授,但是忽视了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各类能力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的能力出现严重的割裂。
(三)培养与需求脱节
当下院校开展工商管理课程,培养管理人才,但是对市场的灵敏度不足。导致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未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6]。比如诸多的企业实施ERP计划,但是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并未涉及到这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导致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还需要进行现学,无法立刻达到岗位的能力要求。
(四)课程内容与实践相互脱节
一方面是工商管理课程的教材更新非常缓慢,没有结合社会的发展,对工商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其次是工商管理课程的内容与企业没有联系,实践训练的效果也是并不明显,最后是学生在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实践的机会是非常稀少的,有理论但是缺乏实践,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无法解决。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要求
(一)以能力为核心
工商管理的学生就业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要想在岗位上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有所作为则是极少有人做到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课程设计,需要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在知识以及能力上共同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商管理课程的建立要以能力为核心,促进工商管理课程的完善,让学生经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能力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二)以岗位为依托
工商管理面向的就业岗位是非常广泛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以及完善,要对专业面向的岗位进行认真调研,考虑学生未来在进入到管理岗位之后,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从而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对这些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匹配,让学生顺利就业。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
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在工商管理课程的设计和完善中要注重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整合。如今用人单位需要的管理人才,要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比如务实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意识,具备足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动态管理能力等。要想实现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是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和能力,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依据模块化构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课程,其中涉及到基本素质、职业技能、能力拓展等诸多的模块,在进行工商管理课程完善的时候,加强模块化的工商管理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衔接,让学生的能力可以形成一个整体。
(五)强化实训课程
工商管理课程需要注重实训课程的设置,实训课程要保证足够的时间以及比例,并将校内外的实训课程结合起来,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其中涉及到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经过实训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对企业管理中各个岗位的技能以及方法有所了解,尤其是经过校外的实训以及实习,可以让学生具备解决岗位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提升,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市场意识以及管理意识。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一)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现阶段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达到企业要求,主要是因为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就业能力以及岗位职业能力上培养不足。这需要结合企业专家的建议,一方面是建立由企业专家以及教师团队共同组建的指导委员会,对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进行规划,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开发,将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将管理工作的过程作为导向,设计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职业能力,定期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调研,保证工商管理课程的建设正确性,随着管理能力要求的变化,对工商管理课程及时进行修订。另一方面是将企业的专家引入到校内,可以在企业内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精英,参与到对工商管理课程改革中,促进工商管理的能力培养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是符合的。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在工商管理课程中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条件、项目以及管理方面,注重对实训课程的完善,涉及到校内实训以及校外实训两个部分,与企业建立合作管理,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从而让学生在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中,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实训项目中,有分散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借助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工商管理的实训课程中,进行工学交替,验证理论并提升实践管理能力。
为了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学校需要在有软硬件设施方面,为工商管理的实训课程提供支持,让学生可以接触到当下时代管理工作中真正用到的技术以及设备,比如一些先进的软件,在企业管理中会运用到,或者是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了解,熟悉企业工作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对岗位适应力更强。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课程的实际建设中,要注重对教学方法展开改革,体现出是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业管理岗位的流程以及要求,结合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进行设计,引入任务驱动法以及项目导向法,学生接触到实际的管理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
(四)开设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
工商管理课程不仅仅是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更加广泛的方面,就业能力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工商管理课程的设计以及完善,要包括广义的行为以及技能,也要注重跨学科以及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困境,也是因为对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对社会就业的情况态度盲目乐观等,这种情况下在工商管理课程中,要加入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就是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未来进入到的岗位和行业,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在工商管理课程中也是要有所涉及,提升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结论:总之,现阶段院校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院校要对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调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学生展开培养,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匹配,让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互衔接。
参考文献:
[1]柯玉舟,黎晓冬.民办高校党团班"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13):140-141.
[2]万鑫.黑龙江省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新商科"背景[J].北方经贸,2019(03):147-148.
[3]张艺,龙明莲.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16-18.
[4]周艳华,陆煜颖,罗永全.高校"产学研用"模式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模式探索--以工商管理学院助残帮扶项目为例[J].知识经济,2019(07):173-174.
[5]王健华.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党建网格化管理路径探究--以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238-241.
[6]张艺.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2018(12):158-160.
论文作者:梁欢 徐德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工商管理论文; 课程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实训论文; 岗位论文; 导向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