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大力推进论文,负担论文,减轻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全国普遍存在,在某些地方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即书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第一本中国少年儿童蓝皮书揭示,有47%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 是什么挤占了孩子的睡眠时间呢?究其原因, 首先是家庭作业过多。 在小学1—3年级中,67%的城市儿童、4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超过半小时;在小学4—6年级中,37%的城市儿童、26%的农村儿童作业超过1 小时;21%的城市初中生、20%的农村初中生作业超过2小时。 不仅老师留作业,家长也要布置作业。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晚上10点以后睡觉很普遍。其次是学校要求到校时间太早,孩子们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上学。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主要甚至惟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压教师,教师用分数压学生。更可怕的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即一切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也很大。“六多六少”现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着少年儿童的发展,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重压之下,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的中小学生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学生近视发病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5%,发展到90年代末的55%—80%;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为第2位,青少年的身高已落后于日本。同时,重压之下,不少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有报道说,在对东北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中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在全国作的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证实,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有些学生处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学校、教师、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较大,许多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及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另外一些青少年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生活的圈子小,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善于处理矛盾,心理素质较差,比较脆弱。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负担过重导致出走、轻生,教师体罚和殴打学生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家长的压力,竟然打死其母。这个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痛心、令人深思。应试教育不仅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教育部门和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力求收到实效。
(一)转变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思想前提。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必须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真正关心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最终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只有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产生推动素质教育、做好减负工作的巨大精神动力。探索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新机制,制定出如同“教学计划”一样完整、科学、可操作、可评估的“教育计划”。研究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即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也是做人。
(二)调整教育结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各级各类教育要协调一致,整体联动。要巩固提高“两基”达标成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才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
(三)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招生制度多样化。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深的课程,近乎标准化的考试体系,统一的各级教育入学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育教学研究系统,规范着学校几乎所有的教与学的活动。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改变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模式,明确政府只承担监控和协调的职责,中小学校能够“自主教学”。要逐步改革各级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逐步取消全国或地区入学统考,改由高校“自主招生”,实现高校招生制度多样化。建立更加灵活的、多样化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避免大家都往“独木桥”上挤。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这既是减负的目标,也是减负的手段。在当前减负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关系:一要把握好减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二要把握好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学习精神的关系。减负不是减质量、减效率,它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前提。离开了质量效率泛谈减轻负担,就会造成手段与目的的错位。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益,这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出路。为此,一是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纪律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法制观念;二是要加快课程教材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三是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四是要加快教育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五)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评估模式。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导向机制。要摒弃以考分和升学率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建立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对象上,既评学生也评教师,既评学校也评教育行政部门,既评教育也评政府;在评价目标上,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统一,人的价值观、情感、意志等对人生具有终极意义但又不易量化的方面,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评价手段应多样化,既要有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测评;评价主体应该民主化、大众化、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领导干部都是评价主体;在评价参照上,应强调目标参照模式,以素质发展目标检验工作效果,淡化常模参照方法,禁止给学生排位次。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建立职前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教育,重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使教师真正做到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关注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新机制,强化教师管理,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扭转教师教育行为市场化倾向,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七)实施依法治教,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教育政策法规,明确领导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舆论监督,用法律手段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对教育中有强迫行为,致使学生离家出走、致伤、致残、致死的家长或教师,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儿童不是家长或教师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的未来公民,其合法的自由意志,国家有责任加以保护,这也是培养下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起码社会条件。要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对中小学校外专题教育和学生用书实行归口管理,未经教育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团体均不得任意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也不能通过学校强行向中小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学生用品。
(八)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学生负担过重家长也有责任,应当先提高父母的素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交流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通报教育方面的信息,促进并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许多家长面对现实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把接受高等教育看做孩子的惟一出路,不断对孩子施压,加重负担,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不要总把孩子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而应让他们懂得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在转变家长观念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动员家长参与到减负活动中来。只有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才能成为现实。
(九)开展社区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教育青少年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任务。一方面,要杜绝对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发资料、乱办班,杜绝面对中小学生的逐利行为,杜绝一切增加学生负担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利用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社会环境。在减负之后,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益单位要主动吸纳学生。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指导开办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十)建设“教育特区”,发挥示范作用。就全国而言,各地教育水平不一,经济基础各异,因而在推进素质教育问题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借鉴“经济特区”的思路与模式,建设一批“教育特区”。建设“教育特区”,也就是建设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对于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特区”应设在教育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尤其在教育计划上,允许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推行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的全面改革,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