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因和外因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理论模型&利益引起的动态创新_企业创新论文

从内外因角度重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式——利益引致能动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因论文,重构论文,角度论文,利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3)06-0046-04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及特征

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即技术创新的引动因素,以及这些引动因素如何与诸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技术创新真正得以实现的作用机理问题,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经典而又非常新的问题。企业与企业人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主体。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企业是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我们说技术创新,一般就是指企业技术创新。从微观的企业而言,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人,包括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内部研发人员、企业管理者等。

自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企业创新”概念以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界定,争论激烈,说法不一。傅家骥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企业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技术创新则是经济行为;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创新扩散是企业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1]很明显,这个定义是各家之说的“综融”,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包含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重在强调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性”、“市场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可见,利益因素贯穿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二、现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式介评

企业技术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动力,其次要在对各种创新动力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种动力因素与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适应技术创新对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协调的要求,形成相互作用的联动系统与能动作用机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学、高效、持续、深入地开展,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整体过程。

学术界提出了种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理论,对现有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式进行简单的介评,对我们构建新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常见的理论模式有:

1、技术推进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由它产生的技术发明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现实表明,科技的突破与发展,确实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创新动力,但它并非是企业创新动力的唯一源泉,我们还应到市场中去寻找答案。

2、需求拉动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企业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拉动、牵引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研究表明,出现在各个领域的重要创新,有60%~80%是由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所激发的。但这种模式无法解释某些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产品创新,也无法解释有些市场需求并未引起企业技术创新。

3、推拉双动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都是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二者共同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很显然,这一模式是前述两种模式的综合。但它仍然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都常常是企业外部的因素问题。

4、需求-资源关系作用模式(N-R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现有的社会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提出的某种技术要求或某种产品需求时而产生的需求与资源之间不相适应的所谓“瓶颈”现象,将极大地刺激和促使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和进行。并如此循环往复,使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开展下去。很显然,N-R模式都是从外在的需求入手,把技术创新看成是对社会的一种被动适应性活动,而没有更多的从企业内部去寻求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的、主动的动因。

5、技术轨道模式。

这种模式我们一般称之为“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它包括“技术轨道-环境选择”与“社会建构/形塑”两种具体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一种根本性的创新会使新的观念产生,这种观念逐步扩大其影响,渐渐模式化,进而成为一种技术规范。这种技术规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遵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就会形成为某种技术轨道,沿着这条轨道,持续性的一系列创新将会不断涌现。[2]这种模式只是解决了在技术创新中“怎么做”,以及“做的结果如何”的问题,没有解决企业“为什么去做”,即企业技术创新的初始动因问题。

此外,有的学者以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为标准和以技术创新的诱因与组织形式的结合为依据,还划分出了另外几类技术创新模式,[3]但都没有明确地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极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能动利益主体,而过多地强调了企业在创新中的应对性和被动性,这往往导致创新的滞后;没有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根本动因,而过多地强调了各种外在因素对企业的刺激、推动作用。还有的虽然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构成因素分为内部动力构成要素与外部动力构成要素,但没有指出利益导向要素是引致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根本因素;没有指出外部要素如何转化为企业自己的、内部的动因;也没有指出内外动力要素如何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因机制。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模式新构

我们可明确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外部因素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内部因素一般包括:利益导向要素、主观价值判断要素、企业内部环境要素、R&D能力要素(研究-开发)等,每种内部要素往往又包括一些子要素;外部因素一般包括市场需求要素、外部科技发明要素、资源稀缺要素、国家政策、发展导向要素等。在明确这些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由单一而是由综合因素所推动。同时,各动力要素还要与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与创新的各个阶段相融合。(2)关联互动性。各种动力要素之间以及动力要素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各要素之间是互动的,而非简单累加推动作用。(3)系统性。各种动力要素与生产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既能应对来自企业内部的创新要求,又能积极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改变或挑战。(4)利益性。企业所做的一切,包括建立科学的动力系统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建立新的企业组织等,以最终获取现实的经济利益。(5)能动性。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内部。企业技术创新往往还要受到外部因素的诱发或刺激,但这种外部因素要作用于企业,经由企业选择最终还要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因,这充分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动性。(6)选择性。企业技术创新常常是由多方面的内外因素共同促成的。不能把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诸种因素等同于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只有当企业对诸种内外因素有了理性的认识与鉴别,并加以选择后,某些因素才真正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

重构企业技术动力理论模式,首先从企业内部原因着手,再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与条件,以及内外因素如何结合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

第一,企业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自组织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表现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应对来自企业内外的要求、压力和挑战。在这种应对中,企业形成自己独立的整体意志,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确定某种技术创新目标,组织和动员各种因素和力量,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各部门的有机配合,实现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紧密衔接,以至最终实现这一技术创新目标。

第二,企业具有自身的独立的整体利益。一个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利益划分。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企业人,都有着各自的相对独立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又结合为企业自身的整体利益。企业的整体利益大于其内部各个体的利益,只有整个企业充满生机活力,才能使其内部的各个体利益得到可靠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前提情况下,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市场活动的主体,它们的生死存亡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企业必须注重整体利益,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最主要的动因。

第三,内因是促进企业能动创新的主要动因。企业有自身的独立的整体利益,促使能够主动去创新。企业的主观价值判断要素,即企业内部企业家和职员对技术创新的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重要动因。企业内部环境要素也是诱发创新的重要动因。如果企业家、职员在创新系统中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整体力量,即产生企业创新结构的协同效果,技术创新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这种环境的好坏,直接反映企业素质,是影响企业创新实现和成功的主要因素。

第四,外因是促进企业能动创新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开放性,企业身处此条件下,必然受到来自外部的各方面的因素、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企业间(相同行业或不同行业)还存在分工、竞争与协作。这些因素的影响多少都要反映到企业内部中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因有自己的利益价值导向而具有选择性。有时外部因素的制约、影响与冲击对企业是否会去进行技术创新,进行何种创新,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创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是迫使企业寻求技术创新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与发展的契机。危机感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和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危机的感受程度等。

由此,我们可构建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理论模式:以企业内部自有独立整体利益为最根本动因和导向,以企业内部动因为主要动因,以企业外部各种条件为辅助动因,外在动因最终经企业选择,也转化为内部动因,内外因有机结合,共同促成技术创新的模式。这一动力系统理论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以企业内部自有独立整体利益为主导,企业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和冲击,根据自我需要,主动地去创新。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价值判断要素,企业内部企业家和职员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同时这类企业往往也具有较好的内部环境要素。见图1。第二种,外部各种因素和力量对企业的影响、制约和冲击非常大,企业感受到并加以选择后,接受某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制约和冲击,使之反映到企业内部中来,成为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并结合自有独立利益并以之为主导,使这些外部影响、制约、冲击因素最终转化为企业自己的内部创新动因。这类企业的创新具有应对的特征,使创新往往具有滞后性。见图2。第三种,以内部自有独立整体利益为主导,企业既有着主动去创新的强烈冲动,同时又受到并接受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强烈影响、制约和冲击,各种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见图3。将三种具体动力系统理论模式综合起来,可以建立一个总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理论模式,见图4。

图1 内因推进模式

图2 外因推进模式

图3 内、外因共同推进模式

图4 总的系统理论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了主动寻求发展,占领或开辟广泛的市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这就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部原动力。同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因常常是相互融合、交叉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为企业总应该是生存在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中。纯粹被动地去适应外部各种需求、影响和压力而创新,往往使一个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使一个企业长久地、持续地发展。有远见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主动地给自己准确定位,立足于自身内部实际发展需求,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主动的去发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去创新。

标签:;  ;  ;  ;  ;  

从内因和外因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理论模型&利益引起的动态创新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