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研讨会观点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研讨会论文,形式论文,观点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8月25—27日, 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当代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农业史志编研工作年会暨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研讨会。会议就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就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四大弊端与五大革新:改革前农村公有经济的四大弊端:(1)清一色,单一;(2)党政不分,政社合一,高度集中;(3 )封闭式;(4)吃“大锅饭”。 产生的根源是脱离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特点。
改革以来农村公有制有五大革新:(1)家庭承包责任制;(2)组织各种合作经济组织;(3)率先步入市场;(4)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结合;(5)组建产业化组织或企业集团。
(二)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以下新变化:(1 )由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变成了农户家庭经济和乡镇企业两个市场主体;(2)由以农为主、以粮为纲变成农业多种经营、 农业和非农产业平分秋色的两种产业结构;(3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4 )农民由以农业收入为主、以实物收入为主变成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并重、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并重;(5 )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控制交换和流通变成以市场调控为主;(6 )集体经济的组织制度由政社合一走向重建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7 )经济运行由单一政府调控变成市场调控和政府调控相结合;(8)公有制经济由单一实物经营变成资产经营为主;(9)农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过去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积累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乡镇企业和城市中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
(三)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应与私有化区分开。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公有制发挥优越性为目的,公有制比重即使再高,如果体现不出优越性,也没有意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由政府或官员任意支配一切社会资产的,一切社会福利事业都由国家包下来的,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劳动者吃企业大锅饭,劳动者之间平均分配,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公有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扭曲了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重建个人所有制”、“联合体中自由人”的公有制。这种公有制使劳动者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真正能够行使决策参与权、资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管理人选择权。
与会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如下变化:(1)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变;(2)由固定向流动转变;(3 )由社区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4 )由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参股成为重要方式;(5)资产结构由无所不包向资源性、 服务性资产为主转变;(6)由行政性计划管理向自主性市场调控转变;(7)外部环境由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所有、家庭经营;(2)公有资产以资本形式投入并实际上控股的股份制或合资、合营企业; (3)农业开发中的股份合作制;(4)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经营、 专业承包;(5)职工参股的股份合作制;(6)新出现的新型合作组织;(7)集体资产或企业租赁给私人经营;(8)带有戌边、屯垦性质的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的国有经济及其多种资产经营方式。
(四)目前农村公有制实现形式变革的三大内容:(1 )对原来人民公社遗留下来的三级所有集体经济的改革;(2 )根据农村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和规范各种各样新的公有制经济;(3)能否剥离边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的戌边、 屯垦及社区政府职能?怎样剥离;如果不能,应怎样提高其经济效益。
农村公有制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完善土地公有制, 避免所有权虚置。来自浙江的同志谈了当地试行“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经验;也有人指出:土地集体所有权实际由干部控制,是“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不落实的根源,因为这是干部控制农民、增加其负担的主要手段;(2)双层经营中集体经济层次如何发展, 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多地从生产经营转为资本经营两个因素影响,集体经济将更多地在基础设施、供销服务、科技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优势,而在这方面,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经营管理,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另外,会议还提出了“可以依托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思路,即集体经济组织以投资(或资产折价入股)、合伙、租赁、承包、拍卖使用权等方式,将集体资产交给私人经营,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其保值增值。
(五)完善农村公有制经济、使其发挥优越性的根本措施:(1 )加强和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2 )搞好农村公有经济和资产结构的调整;(3)鼓励人民群众大胆试验创新,形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