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论文_黄家维,莫瑰婷,温秀兰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院区输液室 广东 广州 510120)

【摘要】 目的:探讨信息化建设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实施自助取号、屏幕全方位多角度显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扫描核对、巡视过程全面监控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前后的效果。结果:实现门诊静脉输液闭环管理,核对工作智能化,正确率达100%;工作量实时统计,科室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工作质量全程监控,可追踪;零缺陷。结论:信息化的建设,优化了门诊输液工作流程,使工作高效、科学、安全,推进了门诊输液室的优质护理服务进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输液;信息化;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377-03

计算机、通讯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和加速了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州妇儿中心一直勇于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被媒体称为“最佳互联网医院”、“未来医院”、“全国首家HIMSS6认证集团医院暨全国首家云上医院”等。在中心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顺应趋势,通过信息项目的建设,优化工作流程,使临床工作简单、高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服务。下面分别就信息化的进程作介绍。

1.对象与方法

1.1 改进对象取号方式、配置药物的模式、护士呼叫方式、输液信息显示、双身份核对方式、巡视过程的监控、病人的呼叫方式、健康教育方式。

1.2 方法

1.2.1取号方式输液号显示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诊疗卡号、何处等候、等候时间、取号时间。这是与JCI在双身份要求方面最为接近的阶段。优化后输液号的显示,为穿刺前双身份核对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1.2.2配置药物的模式珠江新城院区、儿童院区先后启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药师进行审查处方,为患者提供无菌、安全的静脉用药。这一时期,不仅在配制输液药物环节实现了信息化,而且改变了护士配置药物的传统模式。

1.2.3护士呼叫系统 当输液药物从PIAVS由输送带送至输液穿刺区后,我们会按照输液号的顺序,用PDA进行扫描,等候区的显示屏会显示并呼叫:请x输液号的患者到x穿刺间进行穿刺。这样的呼叫方式可以很好地维持患者在等候输液时的秩序,大大提高患者在等候输液期间的舒适性,同时也为护士的工作带来便利。

1.2.4输液信息显示在自助取号机上方、输液等候区以及穿刺间外走廊均有电子屏幕显示输液信息。当PDA一扫描,屏幕就会自动呼叫并显示患者的输液信息。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动态显示,为患者在轮候输液时提供直观的输液信息,极大方便了患者及其家属。

1.2.5双身份核对方式PDA称为"个人数字助理"。通过PDA的扫描核对,实现了安全有效的身份识别和治疗确认,解决临床治疗操作前双人核对的难题。传统身份确认依赖护士的慎独与认真负责态度,但在工作中难免由于“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到位而导致治疗对象错误,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甚至发生医患纠纷[1]。PDA通过直接扫描患者患者联信息和药物联信息,轻松实现患者身份确认,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核对不清或失误。核对方式变得更简单、更科学、更节省人力。可以说,PDA的出现颠覆了我们的工作模式。

1.2.6巡视过程的监控 我科室对于补液的巡视标准是有要求的;(1)输液区就坐后的进行首次的滴速调节;(2)3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的滴速调节;(3)1小时后进行第三次的滴速调节,以此类推。PDA有“快速巡视”及“巡回”的选项,这两个选项贯彻在整个输液巡视过程。使用了PDA以后,进行每一步操作都要进行扫描,所有的操作信息均会实时录入。包括:患者信息、执行人、时间、执行的次数等。通过这些可以监控整个巡视的过程,使得整个输液过程巡视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动态监测患者。

1.2.7病人呼叫系统 在每一个输液座位都设有独立的输液杆,同时配备独立的呼叫铃,当患者需要寻求护士帮助的时候,只要按铃,在该输液室间的电子显示屏会显示座位号,并发出音乐提醒。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而且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直观性,对患者的需求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2.8健康教育视频播放系统 在输液等候区,有循环播放的健康教育视频,由护士站专用电脑进行控制,保证了视频的连续播放,普及更多的健康教育知识。此外,这个区域还作为定期举办“健康小讲堂”的地点,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教学媒体的展示,使得教学模式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

2.项目成果

2.1 输液室静脉输液流程前后对比

原静脉输液流程:人工排号→手抄医嘱→捡药→配药→穿刺→巡视→拔针。现静脉输液流程:报到→PIVAS配药→穿刺→巡视→拔针。信息化后的输液流程比非信息化阶段更优化、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

2.2 信息化手段(见表1)

2.3 静脉输液核对方式对比

身份识别改进过程:单人核对→双人核对→PDA扫描核对。对输液患者的身份的从(1)单人核对:穿刺护士独自完成患者的所有信息的核对,包括:姓名、诊疗卡号、输液号、过敏史、溶媒、药物等;(2)双人核对,输液的信息由穿刺护士和核对护士共同核对;(3)PDA扫描核对:用PDA扫描患者联及药物联进行核对确认。两者信息一致才会通过验证,在信息化的支持下,PDA扫描的核对方式更有保障、更科学、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人力,大大地改变了工作的方式。

2.4 病人及护士满意度

病人对输液流程、输液环境、等候时间、健康宣教的满意度由信息化前的75.6%上升到信息化后的90%;护士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的满意度由信息化前的82.3%上升到信息化后的93.8%。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两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5 扫描正确率

通过PDA扫描的病人及药物信息,双方信息一致的,可以保证百分百的正确率,真正做到零护理投诉、零缺陷,避免人工核对时主观原因而导致错、漏的发生。

2.6 工作量实时统计

目前工作量统计分为:今日、本周、本月、自定义。在操作过程中每进行一次扫描都会实时记录在PDA中,根据统计目的,自行选择统计的时间,便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数据,为绩效统计提供依据。所提供的数据准确、直观,避免人工统计出现的耗时、耗人力的缺点。

2.7 工作质量全程监控

主要体现在巡视补液的过程中,包括巡视护士的巡视工作有没有执行,是否按要求执行,完成的效果如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石,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系统能实时记录各项操作的执行人及执行时间,使各项护理操作均具有明确的责任人,护士长能随时在护士站系统内调阅信息,判断各个时间节点护士是否按时完成各项操作,保证患者在准确的时间得到准确的治疗,从而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2]。真正做到工作质量的实时监控。

3.讨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手段在临床工作中的不断普及,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改变了临床工作模式、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减轻了护理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使护理工作变得简单、高效,护理工作更规范。

4.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我科在静脉输液的每个环节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护理工作摆脱了繁琐、工作量大的传统工作模式,体现了信息化护理管理的新理念。PDA的运用简化了工作流程,护士有更多的时间跟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使患者以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3]。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PDA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屏幕小,年纪大的护士在使用过程中会显得吃力;二维码的扫描对条码的完整、清洁要求较高,否则会影响信息的读取;网络系统易受干扰运行速度慢,这些都需要信息科有关人员进一步改进优化[4]。随着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我们对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巩固现有的成果并进行更深入的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向。未来,顺应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化会更进一步渗透至我们的临床工作,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雅杰,钟初雷.掌上电脑患者身份确认系统的应用探讨[J]. 护理与康复,2013(02): 164.

[2]施海红,张友惠,杨云智等.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 89-90.

[3]罗佳,顾颖,廖健敏等.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2015(02): 276-277.

[4]陈洁.移动护士站在眼科手术患者身份确认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08): 358.

论文作者:黄家维,莫瑰婷,温秀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  ;  ;  ;  ;  ;  ;  ;  

信息化建设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论文_黄家维,莫瑰婷,温秀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