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种文化哲学的解读论文

家风:一种文化哲学的解读论文

家风:一种文化哲学的解读

栾 淳 钰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以学术界为首的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来探析家风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家风建设等问题,在家风的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对“家风是什么”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而对于家风文化本质的思考可以通过文化哲学介入的方式来实现。将家风文化与哲学合流,从文化形态、结构、功能等角度来解读家风,探讨家风的概念、特点、构成以及育德机理等,似乎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家庭;家教;家风;文化哲学

科学研究的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加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事物,首先要从研究对象的概念着手。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家风建设,以学术界为首的社会各界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探析家风问题。然而,纵观目前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家风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家风建设的系列研究,而对最基础、最关键的“家风是什么”的解读甚少。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家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更进一步研究家风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对于家风文化本质的探析或许可以通过哲学介入的方式来实现。文化哲学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致力于探讨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不自觉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由此可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家风,似乎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而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家风的概念界定、内在构成、特点以及运行机理等基础问题,可以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飞机越来越接近地面,我们看到,原来两排导航灯竟是美军士兵拿着手灯排列出来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站在跑道两侧,将跑道照得通明雪亮。感觉到轮胎触地,美军救护人员冲进了机舱,他们马上把有骨折的重伤员抬了下去……我和儿子一道慢慢朝舱门走去,我情不自禁地把儿子紧紧搂住:活着,真好!

一 、从文化形态探析家风的概念 、特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各个场域内个体的对象化实践形成不同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形态的视角审视家风问题,家风形态将获得文化的根基,铸就文化的精神,进而获得文化的生命力。通常来讲,家风可以理解为家庭或家族的整体风气。从学理上来讲,家风是家庭内的人物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沉淀、积累并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作风。人物,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亲子、夫妇、兄弟姐妹等关系,家庭成员既是家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深受家风的影响;日常生活实践,主要是指读书学习、言语表达、关系处理以及人际交往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作风,主要是指“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方面的伦理道德规范,思想、工作、生活等作风。可见,家风反映家庭生活的各方面,反映家庭成员的文明程度以及他们的惯常表现。从文化层面上来理解家风,家风是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文化模式,进而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表层方面,指家训、家规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庭制度规范;二是中层方面,指家庭行为习惯、作风等;三是深层方面,指家庭价值观,也就是家庭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家风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结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筑、形成家庭整体风气——家风。当然,从广义上来讲,家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现存的,又是历史的,同时还指向未来。从内涵角度来讲,家风主要存在于家庭场域内,若是分析家风的外延,则拓展视角,延伸“家”的范围,由家庭、家族拓展为国家。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和同构性,在地位作用方面具有契合性和关联性。由此可见,若将家风上升到某种高度,可以指国家的风气,也就是国家文化,其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

电话里,魏昌龙声音仍是大嗓门:“矿山复采、尾砂开发的所有资料,我都要孙主任给你备齐了,你来我这住几天,快写好快撒出去。”

家风作为人类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注] 一般而言,亚文化乃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局部的、次级的副文化。同样,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密切,家风文化属于在社会和国家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在家庭这个区域中所特有的文化。当然,家风文化必然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元素。良好的家风文化必然是与主流文化,譬如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这样,才能实现家庭与社会的融合。 ,是人类在家庭或家族层面的日常生活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塑造、文化传承、理论创新以及人格培育等各种文化活动。家风文化的三个层面,决定家风具有传承性、内隐性、外显性和渐变性等特点。

其二,家庭关系。家风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具有内隐性。家风的优良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成员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实践”[11]及家庭关系所决定的。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是家风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初始影响力,甚至是制约力,决定着人的存在状况。而且,家庭关系既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具有伦理道德成分的人际关系,具有浓厚的亲情、爱情等情感因素。基于法律和伦理道德以及情感等多重约束的家庭关系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使得家风建设成为可能。通常来讲,家庭关系由人口数量、代际层次和夫妻对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家庭关系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譬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受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伦理道德等因素影响。这些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影响着该家庭的家风。由此可见,优化家庭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处于良性互动、优化共处的状态,也是家风建设的重要方面。

其四,家庭理念。马克思重视文化及其生产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将文化置于开放的历史视域中进行辩证考察,文化又是具体地、历史地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价值观。家庭理念或者说家庭价值观是家风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涵盖家庭成员的“三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等,其中蕴含孝亲敬长、勤俭节约、清廉自守、邻里团结、忠孝传家等家国理念和要求。家国理念,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构成家风的内在成分。家风所蕴含的理性思维是家风中最基础的元素,具有深刻的力量,不仅能够总结过去,解释当下,而且可以预测未来,它不仅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深烙印,而且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家风之所以能够历代传承,正是因为其自身有着独特的情感魅力,有一种维护其独立存亡的系统特征,其中涉及个人与社会、利与弊、奉献与索取、真与假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譬如,梁启超家风所倡导的“公私并重”“家国情怀”[12],教导子女具备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等,都是良好家风所蕴含的家庭理念。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新时代家风的应有的内在构成,也是家风建设的价值指向和题中应有之义。

其三,家训家规。基于家风的三个层次,我们了解到家风的较深层次乃家庭价值观。而且,家风的传承也具有相应的形式,一是家庭成员历代传承,二是家训家规等家庭文献的传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讲,家训家规等家庭文献便是该家庭或家族家风的良好体现。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先辈留与后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遗产。据历史考证和专家分析,学界一般将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视为家训的发端。从此以后,各类家训不断涌现,实现从帝王家训到平民家训的转变,并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文献中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可以成为治家、治企、治国的良策,也是“修、齐、治、平”的典范。传统家训并不是僵化的说教,而是一系列富有生活化、切实性的日常实践训导,使得家庭成员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和洒扫庭院等看似平淡的现实生活中无意间塑造着理想人格。家训文献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是古代的《颜氏家训》《了凡家训》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家书》等,这也是传统家风的形象印记和直接体现。虽说中国传统家训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的制约,但是,传统家训的精华部分却是家风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资源。

净化厂自开工以来,当硫磺回收装置运行负荷在80%~100%时,多次出现液硫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现象,硫化氢质量分数远高于液硫运输所允许的安全上限15×10-6。为确保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的液硫品质,降低因硫化氢挥发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需采用新工艺技术对液硫池脱气进行改造,减少液硫中的硫化氢含量,确保硫磺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环保[1]。

②坝顶。坝顶主要震损信息包括漫顶、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扭曲、塌陷、最大水平位移、最大沉降等。其中,漫顶信息包括洪水过坝顶高度、流量等,裂缝包括与坝轴线夹角、位置、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等。坝顶防浪墙震损信息主要包括裂缝、倾斜、弯曲与倒塌等,其中,防浪墙裂缝又包括位置、长度、宽度、深度以及是否贯通等。

二 、从文化结构探究家风的基本构成

习近平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的品德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影响其社会化进程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家庭环境可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一个家庭中对所有孩子成长影响一致的因素,家风就属于共享环境。家风的各种功效,并不是置于个体道德模式之外,而是通过各种中介环节渗透、积淀为道德主体内化模式,逐步形成个人品德。家风、家风作用中介、个人品德的生成三者顺利转化,并从中贯穿家庭、家教、家风的良性运转,进而构成育德的统一整体。

其一,家庭场域。我们将社会生活的组织视为人类思想、智慧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体现。原始社会个体势单力薄,只有采取群居的社会生存方式,人类才能应对自然状况并适应自然,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诱发家庭场域产生的萌发点。家庭是保证家风存在的基本场域,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家庭,其教育的模式也会有所区别,所以,与之相应便会形成不同的家风。家庭结构是家庭场域存在的整体模式,目前学术界对家庭结构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在社会学的概念体系中,“结构是指赋予社会以一定形态的基本社会关系,它往往表现为社会单元中各行动者所占据的地位或所扮演的角色间互动关系的稳定形态”[9]。通常来讲,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10]。虽然当今家庭逐渐小型化,但并不影响家风的建设,只要有家庭的存在,有家庭日常生活,就有家风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此外,家庭日常生活的表现方式一般是通过家庭场域中“闲暇时间”的行为来体现的。由此,家庭乃是家风的场域元素,并且从中实现对“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传承性。斯宾格勒认为,世界历史是从文化的出现开始的,“在最深沉的精神基础上崛起”,民族乃“文化的产物”。[2]诚然,日积月累所形成并历代传承的文化会对后世人们产生较大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明的进步,两者又必然有赖于历代沉淀、日积月累的基本价值观或者是核心价值观的薪火相传。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都需要代际传承与超越,这种传承与超越正是“基于新一代的现实境遇、成长的满足以及指向未来发展的需要”[3]。家风作为家庭文化,其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意蕴亦凸显文化的传承性。家风是历代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经过不断反思、择选、提炼、概括形成的。其间,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彼此坚守着对家庭、社会以及更高层面文化的责任,在价值引导和价值教化中实现着家风的历代传承,同时实现着对家庭成员的培养和教化,规定着从家庭走出的社会人在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家风一经形成便世代相传,承载家庭文化传承及家庭或家族延绵不断的使命。”[4]因此,良好的家风因其历史的承续而形成自身稳固的逻辑结构,成为规范历代家庭成员、塑造家庭成员人格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成员身上留下烙印。

其四,渐变性。恩格斯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6]某个民族独具特质的文化,既非绝对先验的产物,也非造物主的赋予,而是在实践基础上,根植于深厚的、富饶的民族土壤而萌芽、形成和成长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担负着生产、抚育、社会化等职能,这必然要求家庭建设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而且,人们的观念也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家风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亚文化形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社会主流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回声”,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家风并非一成不变:从外部因素来讲,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新与旧、激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等各种文化的摩擦碰撞中发生着变化;从内部因素来讲,全新家庭的成立,或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家庭成员身上附带的不同“家风”之间碰撞、融合,必然形成新的家风。

其三,外显性。家风的外显性是同其内隐性相对的,内隐性是内在的、无形的,外显性是指家风中所承载的内在的、无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通过家庭成员的语言、情绪、行动表现出来。家风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弥漫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不可见,但又随处可见,由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训家规等载体以及家庭整体风貌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此类外显因素可以理解为该家庭的家风。譬如,每一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其中家风对个体的终身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育环境层面上。无论自己承认与否、意识到与否,家风对人的影响和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成员的思想态度、言行举止以及家庭整体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反映着该家庭的家风情况,这体现了家风的外显性。同时,家庭成员在家风建设中还有意识地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彼此互动,使家庭成员不断受到教育影响,而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父母管教方式等也都是家风的间接体现。此外,家庭中以不同方式记载或者呈现的家训家规等家庭文化是显性可见的,其承载着该家庭或者家族的家风,或者说是家风指向。这也类似于体现或者塑造校风的“载体”校规校训,例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提倡的体现南开中学校风的有关仪表、仪容、仪态方面的“告诫牌”。

其二,内隐性。家风是家庭父母,甚至是祖辈依照培养子孙后代、实现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等既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和践行的,既包括能动的理性因素,又包含着即时的感性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家风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往往不是以外在的、显性的“强制性”特征,而是以众多不太为人在意的元素而存在,每个家庭成员在每时每刻隐隐约约中都能感受到、接触到,同时,往往又容易熟视无睹。但是,无论如何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以潜在的规范性和无形的支配性,影响着每位家庭成员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自然的、无意识的,但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甚至会“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产生长期的影响”[5]。同样,人所处的日常生活之中,家风中存在若干独立的无意识思想、行为评价、动机以及引导等系统。从静态层面来讲,家风属于文化层面的概念,是一种内隐性的存在,无形地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自身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观。从动态层面来讲,家风的内隐性所呈现的内在的“影响力”,对人们的品德、信念、倾向、主张、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三 、从文化功能探讨家风的育德机理

一般而言,文化结构“是指组成文化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及其组合形态”[7]。鉴于家风可谓综合性立体式的概念,其构成要素离不开主体、对象、场域以及相应的手段和条件。首先,家风需要一定的存在场域;其次,家风需要主体及其行为来外显;其三,家风的传承性、渐变性等特点,决定其必然存在相应的载体;其四,有学者将家风视为家庭的价值共识、核心价值观,甚至是共同信仰[8]。因此,我们从家庭场域、家庭关系、家训家规以及家庭理念四个方面来分析家风文化的基本构成。

多媒体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很强的建筑力学课程来说,是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动的实践教学结合了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更需要学工并举,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形象的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了实践当中,让学生能够从课程入门之初就有明确的目的,为后续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一,家风的育德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型,指出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就是对人与人直接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科学。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受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环境所处的大环境的制约。以家为边界,家风育德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精神和物质层面因素,譬如家庭物质条件环境(生活条件、经济地位、生活方式等)、人际关系环境(家庭关系、家庭情感、家庭结构等)和精神意识环境(家庭价值观、道德素养、价值追求、教育方法等)。其中,家庭的精神意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涉及家庭成员的道德、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关系的综合,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存在于家庭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家风的真实写照,对每一个体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品德发展水平。可见,家庭内部诸因素决定着品德发展的方向、质量、特点和水平。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习近平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与社会风气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环境对家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家庭与学校之间是协同育人的关系,学校是育人的关键环节,两者同向同行才能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譬如,学校与家庭之间可以举办系列活动,将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连接起来,保证育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趋于一致,进而达到春雨润物的效果。同时,每一个家庭都处于一定社区当中,社区环境,邻里之间的互动、互促,特别是其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养成效果。任何一个社区环境都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如居民职业、文化背景、习俗、道德风貌等,交互作用且影响着个体的成长。社会、学校、社区与家庭联合,共筑个人品德养成的整体环境,引领品德培养的价值取向、影响品德养成的效果。

其二,家风的育德理路。根据个体道德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转化机理,影响其完善的主要有“观察学习、情感濡染、理论指导、评价激励以及生活实践等”[13]。“观察学习”主要是突出榜样的效用。强调家长的示范导向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感染和影响。作为父母长辈,要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正可谓,如果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情感濡染”,主要是指以家庭的亲情感染促进家庭成员的品德养成。“在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道德上的感情寄托,隐然有一个从亲情、乡情推而至于整个民族的过程。”[14]可见,“情感濡染”,对于巩固家庭关系、稳固家庭伦理道德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个人品德养成的驱动力。“理论指导”,主要是指家长将家风中所承载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以及价值规范等传递给家庭成员,从而实现品德的养成。“理论指导”具有自觉性和直接性,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三观”以及最富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指导家风建设和品德养成。“评价激励”,是指家风具有自身的评价标准,能对家庭成员的品德素养做出价值判断,并激励家庭成员向着理想的社会普遍道德的方向发展,力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道德规范。“生活实践”,是指家风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活完全融合,这不仅是家风的本质使然,而且是家风建设的目的所在。除此之外,家风的德育机理中介的发生,还存在传递机制、过滤机制、内外化机制以及反馈机制等。

其三,家风的育德环节。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屡次谈及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这既凸显三者的重要性,也隐含着彼此的密切关系和逻辑理路。探究三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为家风问题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提供相应指导。三者的关系,简单来讲,可以理解为家庭是“本”,家教为“术”,家风乃“魂”。首先,家庭为“本”。一方面,“家为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性微型组织,具备组织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承担着抚养、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是保证家教存在和家风构筑的本体“场域”。其次,家教为“术”。家庭作为“本体”,“本体”的稳定和发展,使得家教成为必要,并为家风的形成提供可能。家庭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相应功能的发挥必然离不开相应的“中介”——“家庭教育”。一般而言,家教更多地是指操作性层面的方法、手段等,体现“术”的意蕴,这也就是凸显家教的“术”之位。最后,家风为“魂”。“家教”作为“中介”之“术”贯穿于客观的、本体性存在的家庭之中,从中孕育和呈现出家庭的风范、风尚和作风,形成“共识性的道德观念”[15],即家教,并反作用于家教,为家教“铸魂”,同时也为家庭的历代延续“铸魂”。可见,进行新时代家风建设,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三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回归家庭,着力家教,建设家风,力争实现三者的有效互促,进而为个人品德养成教育探“本”、谋“术”、铸“魂”,共筑家庭文明新风尚。

总之,家庭乃社会的细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庭的构成、地位、作用和功能必然发生变化。社会愈发展进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程度越高,家训、家规、家教、家风等“家文化”的传承和更新越显得重要。通过家风的文化哲学解读,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其一,中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说古今之家存在着区别,但家的各种元素依然存在,具有传承性,我们需要批判继承传统家风建设经验,为建设新时代良好家风积累重要历史资源;其二,中国有“家本位”的文化传统,与之相应,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基于国家治理,我们可以将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扬光大,由“家庭”“家族”上升至“国家”,由“家文化”升华至“民族文化”,进而由“家风”拓展至“国风”,寻求质的契合性和规律性;其三,随着社会进步,当今的家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我们要结合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从“社会支持”“国家辅助”等角度来探讨新时代家风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

[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0.

[2]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张兰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8.

[3] 张进辅,等.家庭与人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23.

[4] 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2):11.

[5] Bargh J A, Williams E L.The Automaticity of Social Lif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1-4.

[6]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25.

[7] 陈雄.文化地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26.

[8] 王珏.让“家风”成为一种信仰[N].光明日报,2015-04-11(9).

[9] 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127.

[10]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9.

[11] 刘东超.家风:从传统资源到当代建设[J].中国德育,2017(3):46.

[12] 张红霞,孙纯纯.梁启超的家风教育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

[13] 王志强.略论家庭德育环境的作用中介及其实现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120.

[14]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40.

[15] 武黎嵩.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N].光明日报,2014-02-21(2).

Interpret Family Tra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LUAN Chunyu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 )

Abstract :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ainly academic circles, have explor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how to build family tradi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 to interpret family traditi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concern in the researches of family tradition. To some extent, family tradition is a form of cultural existence,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nature of family tradition can be achieved by means of cultural philosophy intervention. It seems to be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to combine family tradition and philosophy, interpret family trad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for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explore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mechanism of family tradition.

Key words :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tradition; cultural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9)01-0062-06

收稿日期 :2018-07-06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TJSZZX17-016);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社会影响力项目(2018XSC-0018)

作者简介 :栾淳钰(1986—),男,山东青岛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与道德建设。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9.01.0010

责任编辑 :曹春华

标签:;  ;  ;  ;  ;  

家风:一种文化哲学的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