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张 君

浅谈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张 君

◆ 张 君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三要镇中心小学 726106

什么样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设计才算“有效”?策略的运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境,发挥桥梁作用

数学课程改革,倡导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不仅承载着数学内容,而且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能起到“诱情入境”的作用。诱情,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情”。入境就是能够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情境的目的在于提供数学内容,激发数学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忆,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索的进行。例如我教学数的整除时,创设了“学校80名学生在舞蹈课上练习跳舞。学生大汗淋漓,这时老师搬来10件矿泉水,一件矿泉水16瓶,让小红发给学生解渴”的情境画面,要求学生帮助小红解决每人发几瓶的问题。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跳舞的学生急需水解渴,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迅速借助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小红解决了问题。

二、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可以先尊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验证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发给学生几个圆形实物,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有几位同学未等我话音落,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径是半径的2倍。”我假装半信半疑,问道: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说:我观察黑板上的图,用眼睛目测出来的。生2说:我滚铁环时发现的。生3说:滚铁环我还发现了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生4说: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听到学生的回答,我惊喜万分,原来学生对圆已经有这么多的感性认识。我迅速调整讲课思路,连忙说:你们能想办法在小组内验证自己的看法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这时学生激情高涨,有的用直尺测量,有的用毛线测量,对折,竟然还有同学采用手握圆形实物一端,用手臂做直尺,来回移动圆形实物的方法观察直径是不是圆内最长的线段。看到学生们的验证方法,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主体行为恰恰是初学时几乎最有效的验证方法。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纯理论的教学,即使学生把知识点倒背如流,也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的知识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是否正确,需要老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去验证,验证的过程就是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感知——实验——确定”的探究认识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有序思维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由此可见,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有层次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教学 “一个底面周长62.8厘米、高8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浸没了一个长方体铁块,当取出长方体铁块时,容器内的水面下降了2厘米,求铁块的体积”时,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铁块取出水面下降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有序思考:1.水面为什么会下降?2.下降的水的体积与谁的体积有关?3.怎样求铁块的体积?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1.铁块取出,水填补了铁块所占的体积,水面下降。2.下降水的体积等于铁块的体积。3.用圆柱的底面积乘下降的水的高度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求出了铁块的体积。学生能阐述清思维过程也就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此时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经历解题过程,得出结果,学生更能体会出有序思维与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

四、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性,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来帮助解决数学问题。例:新修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如果给池内壁贴上边长5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瓷砖?这个游泳池可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这两个问题都是生活问题,学生自然会凭借日常生活经验知道贴瓷砖的面积是四周和底面五个面,挖出的土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注重问题的反思与评价

例如:用一个长1米20厘米、宽90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可以制多少直径是30厘米的圆形纸片?从题目看,是要求把长方形分割成多少个圆形,学生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长方形面积除以圆的面积:120×90÷(3.14×15×15)(个)。这样算是不正确的。因为分割必须整除,而且分割成圆形后,圆周围的边脚料不能拼凑再分割,所以上面解法是不正确的。正确解法是:120÷30=4(个),90÷30=3(个),3×4=12(个)。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先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用一种方法来检验另一种方法的准确性。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张君,女,1975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

论文作者:张 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8月总第16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  ;  ;  ;  ;  ;  ;  ;  

浅谈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论文_张 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