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造业转移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结构优化论文,长三角地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144-06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抛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促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郸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制造业转移,特别是我国如何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先进地区力争通过制造业转移的机会,拉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落后地区则希望通过制造业转移的机会,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了在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抢得先机,各地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手段和优惠政策,与外商洽谈制造业转移的问题,洽谈项目合作与引进。这些地区通过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些制造项目在这些地区落户。那么,制造业转移到底是否能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制造业转移到底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研究以及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演化路径
(一)制造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学术界比较早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是周振华(1992)①,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内容。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它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苏东水(2000)② 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的过程(张立柱,2007)③。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三次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各产业及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速度要相互协调,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各产业的发展切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适应本国或本地区现在与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意味着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动态演化过程,不仅是产业的高附加值化,还包括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效化主要体现在一、二、三产业效率的提高,从第一产业看,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明显,种植业结构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农业自然资源能获得连续供给。从第二产业看,低效产业不断降低、高效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成集约化发展,产业关联度较高,生态产出效率高。从第三产业看,第三产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产业结构的高效化以高级化、合理化为基础。反之,产业结构高效化能促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化发展,同时,使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因此,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效化的统一。
(二)制造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因分析
制造业在国家之间、国家内部的区域之间的转移将区域活跃,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较大;二是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各地在资源赋存结构上的差异;三是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企业产权改制的深入和地区间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行政壁垒的弱化,促使企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陈建军,2002)④。
1.制造业转移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制造业转移可使得区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进行重新合理配置,使得资源被有效利用;制造业转移可实现不同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转移可推动三次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比例更加协调,各产业以及产业之间增长与发展速度更加协调,从而既能满足产业系统演化的内在要求,又能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要求。
2.制造业转移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制造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制造产业自身的升级。因此制造业转移可带动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化,不仅表现在制造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上。制造业转移可带来产业的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和高加工化,即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工深度,同时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是产业组织更加合理化,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
3.制造业转移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高效化。产业结构优化的首要内容是产业结构高效化,因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可以看作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产业高效化就是指低效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高效率部门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利于更好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效化就是指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原则,使产业资源的整体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杜宏宇,岳军,2005)⑤。
(三)长三角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
主导产业选择是政府为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争取动态比较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和条件下从一定范围的产业群体中筛选出将在未来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的行为。所谓的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它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产出规模大,能承担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分工的某一重大任务,通过其较强的关联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产业可以发展得快些,另一些产业就可能发展得慢些,还有一些产业甚至可能是处于衰退和萎缩状态。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同确定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关系很大,本质上就是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并以此为核心,协调区域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因此,制造业转移有利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形成,有利于经济更加有效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利于在不同时期促进制造业转移,使得制造业由生产效率低、创新能力弱的行业转向生产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制造行业。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转移是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根据传统理论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制造业规模(制造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率、就业人数)、制造业内部行业转移(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见的比重变化)等方面来说明制造业转移的程度,从区域(省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等指标来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有关中国国家总体的样本区间较短,而实证变量较多,故本文计量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用于本文实证分析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简称DPD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由于模型右边的解释变量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从而使得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存在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因此采用标准的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估计,将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可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估计在处理内生性时采用系统内部的工具变量,同时允许解释变量的弱外生性,即必须假定误差项与解释变量当期以及滞后期的值不相关,但允许对未来反馈;在本文模型中,假定当期产业结构变化也可以影响制造业转移变化的未来实现值(如等)。在上面的限制条件下,将式(1)作一阶差分,消除个体固定效应(又称为截面固定效应),得到下面估计方程⑥:
上述差分转换方法即为差分广义矩(Differenoe-GMM,简记为GMM-DIF)估计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是建立在系统估计中新增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前提下,Blundell和Bond(1998)建议使用Sargan统计量(Difference Sargan)检验,其原假设是:新增工具变量具有有效性,即检验式(3)是否成立。如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表明系统估计方法是有效的。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滞后阶的选取,目前没有简单的判断标准,经验做法是,若在GMM估计过程中,对于所有有效工具变量都不能避免残差自相关问题(AR(2)检验显著),则一般可认为滞后阶的选取存在问题,反之说明滞后阶的选取是恰当的(彭方平,王少平,2007⑦)。鉴于一步估计法的渐进误差比二步估计法更为可靠(Blundell R W,Bond S R.,1998⑧),本文采用差分GMM一步估计方法(GMM-DIF一步估计方法)。模型估计整体显著性检验通过Wald检验实现。
(三)实证分析
AD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序列均能在1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检验结果从略。由于样本数据较少,本部分实证计量模型仍采用DPD模型。由于GMM-SYS两步估计方法无法实行,故估计方法仍采用GMM-DIF一步估计方法。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变量整体显著性的Wald检验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故模型对各个变量的估计结果至少具有90%的置信度。在5%显著性水平上,解释变量]及其它们的滞后项对被解释变量
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对该区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的影响均较显著。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以上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对第一产业产值比率变化的具有正向作用,对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变化具有负向影响作用,说明制造业的增量变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转移经第二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具有积极的经济作用,制造业增量的放缓有利于第三产业产值比率的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率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表明制造业产值增量的放缓有利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变化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当期值对第一产业产值比率具有负向作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前期值对第三产业产值比率具有负向作用。这说明由制造业产业转移所引起的产值增长相对于GDP的速度放缓,有利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比率的下降,有利第三产业产值比率的上升。
制造业就业人数比率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率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对第二产业就业比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这表明制造业就业人数比率的降低有利于降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促进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从侧面说明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降低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的同时,可促进就业人口从第二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从而实现从就业人口比率方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注释:
①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 张立柱:《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性评价与应用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④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⑤ 杜宏宇、岳军:《山东省制造业结构高效化及发展对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⑥ 出于模型形式简洁性的考虑,本文实证模型没有考虑时间固定效应的影响。
⑦ 彭方平、王少平:《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⑧ Blundell R W,Bond S R.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