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全球化思想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揭示了全球化的这一世界历史现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2]。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他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比较中,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置于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加以审视和提炼,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全球化思想。
一、邓小平以全球化为理论视角审视了世界时代主题,为我国发展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世界的时代主题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自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肇始的民族国家体系诞生以来,世界历史就随着工业文明的步伐,全球化的潮流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国际关系也从近代文明发达的欧洲扩张到全世界,从较为单纯的主权国家关系演进成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利益集团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从战争与和平的高级国际政治领域渗透到福利、合作和环境保护等低级国际政治领域。如果说17、18世纪是全球化的生育期,19世纪是全球化的成长期的话,那么20、21世纪似乎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成熟期。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着种种多角度、多层次、多维角的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各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以致文化。各国的发展再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基本特征了。正如列宁所说,只有了解世界的总进程并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更详细的特点”,进而“正确地制订自己的策略”[3]。邓小平深谙这一道理,并且认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4]他力主从世界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设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与目标,并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与人类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正确而生动地概括出了世界特点和时代特征:“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5]和平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政治问题,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全球经济问题,其中发展又是“十分突出”的核心问题。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的思想,表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蕴含了世界错综复杂的多样化关系,概括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性特征。邓小平同志对时代主题所进行的正确的战略判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时代坐标。正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调整、转移了工作重点,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在“十六大”中提出了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可以说,邓小平对时代特征的揭示和对全球经济、政治基本格局的把握,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力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与途径的调整,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依据。
二、邓小平在全球化的进程及趋势中建构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
就社会发展目标而言,由于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思路,因而体现着差异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但不同国家又都有其一定的追求与参照,这就使得不同的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基本的目标评价系统及其标准。中国是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同样也只能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以全球化思维审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及其途径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邓小平正是在这一思维构架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理论的。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6]这是邓小平站在世界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的。1984年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翻,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800美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30年到50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7]1987年以后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完善: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与全球化趋势是一致的。(1)经济发展是全球化的中心点与物质载体,经济目标的没定,是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上的开发,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8]邓小平在这里是将中国的发展战略放在全球化的局势中加以考虑的。(2)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发展起点、特点等方面的比较、对照中才客观地确定的。在21世纪中叶中国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在世界参照中所形成的发展目标具有形象性、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特点。(3)由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这也就预示着中国只有跟上全球化的步伐,才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己的初步理想。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在全球化的进程及趋势中所构建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以全球化为契机制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具有“全球化”的意蕴,而且他还根据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制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制订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开放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国际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各国都试图在世界范围内为自身的发展开拓出更新、更广阔的空间。自觉融入全球化以激发自身的发展活力,已成为各国的目标追求。基于此,邓小平构建了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战略。他认为,只有通过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理念等,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从而赢得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开放是一种多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它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吸收全球文明成果的方针策略。邓小平不只一次地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向:“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个世纪前50年不变,那么到了后50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10]可见,开放与全球化是同一进程的两个侧面,邓小平的开放战略与全球化有着特征、内容、效果上的一致性。
事实上,邓小平以全球化为契机制定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是对当代世界形势进行认真分析的结果。马克思把敞开国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时期创造的文明作为实现“跨越”的一个基本前提。邓小平不仅继承了这一思想,而且还把它与全球的经济、政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对世界形势发展的敏锐洞察是非凡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正是在他对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形势的深邃分析,阐述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1)邓小平着眼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紧迫性。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1]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他对外开放思想的出发点。(2)邓小平考察了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整个进程,指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性。邓小平把考察世界历史的焦点始终放在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历史上。在考察中,邓小平注意到全球交往的历史作用,认为“加强国际交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加速器”。(3)邓小平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通过考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邓小平得出两条重要结论:一是闭关自守只能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2]。
可见,邓小平是从全球化的角度、从世界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设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他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变成了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了创造自己“特色”的现实基础。邓小平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当前仍然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其表述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邓小平紧紧把握全球化浪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把握了时代特征、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的话,那么他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也包含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本内容。
第一,邓小平紧紧把握全球化浪潮,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着眼于全球化浪潮,曾在多个场合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1978年他再次重申并阐述了这一观点;1988年他根据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并且指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13]世界发展一日千里,“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14]。因此,“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5]。科技革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在全球化趋势中敏锐地把握了利技发展的动力作用,把重视和加快科技发展作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可以说这既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发展客观需要。
第二,邓小平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观察中,提出了我国经济台阶式的发展模式。1991年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6]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通过隔几年上个台阶而保持波浪式前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运行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不是人为的主观构想,而是客观现实提出的要求。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是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规律性现象。就中国面临的情势而言,“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17]这是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以实现自身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三,参照全球化的主要特征,邓小平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所谓经济全球化,即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内在机制而促成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性条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中国自我孤立的深刻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18]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行市场经济,才能建立展开中国与世界的丰富联系,从而提高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保证自身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手段。这一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从根本上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历史通道。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台阶式的发展模式以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深刻地揭示了我国迈向小康社会的实践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论断开拓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视野,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邓小平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全球性意义,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历史价值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中国的发展又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世界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因此,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丰富的世界历史价值与全球意义。
第一,邓小平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坚定力量。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时说:“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19]1990年邓小平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又说“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20]邓小平从全球化的高度来审视中国问题,显示了中国对世界所肩负的道义与责任。全球化的过程以及结果,都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的互动、互进关系,这正是社会主义的全球性价值之所在。
第二,邓小平分析了全球性范围内中国社会主义存在发展的国际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在与世界资本主义并存、共处和竞争的过程中,不但为人类社会历史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也为全球性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产生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它向世界、向未来的展开过程,也是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创造“世界历史”的过程,更是在全球化中展示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价值与全球意义在于,这一发展将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世界的现实面貌与未来前景。
第三,邓小平在全球性范围内考察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没有解决,在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那里也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更多的是揭示社会主义的特征。而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比较当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新被放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贡献。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全球意义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且更在于它使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得以更新。
标签:全球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三步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