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医疗所 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尽早实施抢救治疗,大大降低其死亡率。现就AMI的早期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作如下综述。
关键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
【中图分类号】R9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00-01
AMI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动脉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使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冠脉血流中断。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及时开通闭塞的血管至关重要,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现就AMI的早期治疗作一综述。
1 药物治疗
在AMI中无论是否有ST段抬高,药物治疗在中高度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成为主要治疗方法,药物的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
1.1 抗血小板治疗
当动脉内膜受损时,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血栓开始形成,血小板进一步激活和凝集促使血栓继续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凝集是抗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NSTEMI抗血小板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栓,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包括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应用。2008年公布的《抗栓与溶栓治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指南》(第8版)推荐无阿斯匹林过敏史者立即口服阿斯匹林(162~300mg),并维持口服75~100mg/d。过敏者建议口服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并无限期维持75mg/d。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300mg口服后6h最大抑制血小板凝集,而600mg可在2h达到相同的血小板抑制效果。目前指南均推荐在PCI术前4~6h提前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治疗亦可达到理想的血小板凝集抑制。
1.2 抗凝治疗
如果没有禁忌症,所有的NSTEMI患者均应抗凝治疗。NSTEMI患者使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的比较,多个随机对照实验认为,在症状发生后最初24h使用LMWH可减少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或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缺血或血运重建)的发生。OASIS-6[1]研究表明磺达肝葵钠显著减少STEMI患者的病死率、再梗死率和严重出血并发症,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高于LMWH。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未接受辅助性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PCI患者,比肝素更好的选择是比伐卢定。在即将行早期PCI的患者最初的药物治疗如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比伐卢定已经作为治疗指南被推荐,降低围手术期的缺血事件,其次减少梗死相关动脉的血凝块。
1.3 抗缺血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在无禁忌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有ST段抬高,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一线药物早期口服应用,一般不主张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如患者有剧烈的缺血性胸痛或伴血压显著增高,其他处理未能缓解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2]。硝酸酯用于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紧急处理,及时处理各种心律失常。
1.4 抗炎治疗
AMI与炎症密切相关,由多种炎症因子引发的炎症诱发冠状动脉硬化进展和触发AMI,而炎症红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MI的主要机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以外的抗炎作用,显著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和整体死亡率,对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长期重要的临床价值。
2 NSTEMI早期介入治疗
传统的治疗观念着重通过抗心绞痛的药物和抗血栓药物稳定病情,而不主张早期介入治疗,近年来FRISCⅡ[3]、TACTICS-TIMI18[4]和RITA3[5]等研究均显示早期介入治疗比早期的保守治疗有更好的预后。 TACTICS-TIMI18还显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增高的患者更具危险性,对这样的患者行早期有创治疗获益最大。
由于AMI疾病谱广,而不同危险度的AMI可能需要采取的干预措施和治疗可能不同。我们必须对NSREMI进行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适当干预,可以减少NSTEMI患者发生心脏损害与死亡的危险。
3 STEMI早期治疗
对于STEMI的治疗着重于重建阻塞动脉的血流和减少再发血栓。实现再灌注的优先方法是及时地给予早期的PCI。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溶栓治疗
早期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左心室功能[6][7]。溶栓治疗对STEMI早期有益,不主张应用于NSTEMI、正后壁心肌梗死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8]。AMI具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应到达医院或院前尽快(理想时间是在30min之内)应用溶栓治疗。具有AMI典型缺血症状,持续不超过12h且具有持续ST段抬高的患者,推荐使用链激酶、阿尼普酶、阿替普酶或者瑞替普酶,均优于不采取溶栓治疗。对于症状持续不超过6h的AMI患者,推荐使用阿替普酶;持续时间不超过12h的患者,如具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ST段改变,在不易进行PCI治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溶栓治疗。
3.2 介入性治疗
3.2.1 直接PCI:Weaver[9]等对10项随机对照研究2606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发现,与溶栓治疗相比,直接PCI可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和脑卒中率;可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减少住院天数。直接PCI对于STEMI患者是最有效降低死亡的治疗,直接PCI可以使90%以上的患者获得TIMI3级血流。而溶栓治疗的患者只能使大约65%的患者达到同等灌注水平。直接PCI要求其救治STEMI的时间为90min内。
3.2.2 补救PCI:如果临床怀疑溶栓不成功进行PCI称为补救PCI。Wijeysundera meta分析结果为,补救PCI和药物治疗相比,降低死亡率分别为10.4%和7.3%;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7%和6.1%;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17.8%和12.7%。可以看出,补救PCI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但是这些实验入选均是高危患者,补救PCI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低危患者。
4 讨论
目前AMI药物治疗已有了明确的指示,但是随着新型药物开发和研究,对于新型药物临床研究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在NSTEMI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得益已经明确,但是早期介入的最佳时机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于STEMI患者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心功能保护越充分,死亡率下降越明显,早期、迅速、完全和持续的开通闭塞的血管是再灌注的关键。由于溶栓治疗血管再通低而出血并发症多,故目前大多倾向于PCI治疗。故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的做直接PCI治疗,无条件行直接PCI治疗的医院,在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切实权衡患者实际情况,慎重做出决定。
[参考文献]
[1] Peters RJ,Joyner C,Bassand JP, et al. The role of flndaparnux as an adjunct to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OASIS-6 trial [J]. Eur Heart J,2008,29(3):324-331.
[2] Antman EM,Anbe DT,Armstrong PW,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lines for the managen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lulationm,2014,110(5):588-636.
[3]Cohen M Tupie AG. Management of unstable angina and myocardisl infarction[J].Lancet,2000,356(9236):1193-1194.
[4] McCullough PA ,Gibson CM, Dibattiste PM, et al. Timing of angiography and revacularization in acute couonary syndromes : an analysis of the TACTICS-TIME-18 trial[J].J Interv Cardiol, 2004,17(2):81-86.
[5] Fox KA, Poole-Wilson PA,Henderson RA, et al. Intervensional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or nof-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RITA3 randomised trail. Randomized Intervation Trail of unstable Angina [J]. Lancet,2002,360(9335):743-751.
[6] 陈韵岱,宋现涛,吕树铮,等.12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1):5-8.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分会,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1.29(12):710-725.
[8] 颜红兵,马长生,霍勇,等.美国冠心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175-497.
[9] Weaver WD, Simes Rj, Betriu A, et al. Comparson of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quantative review[J].JAMA,1978,287(23):2093-2098.
论文作者:王蕴强,张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血小板论文; 溶栓论文; 受体论文; 死亡率论文; 阻滞剂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