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_调查法论文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其对论文,现状及论文,启示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研究亦逐渐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大国,我国采取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这一方面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对话能力。为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通过与我国相关研究现状的比较,[1]进一步明确差距与不足,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

为客观、全面地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本文尽可能选择学术水平较高、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国外教育类期刊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Web of Knowledge)根据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s Influence Score,缩写为AIS)对期刊进行的排序,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根据该评价中关于教育类期刊的相关数据,本文选择了较具代表性的7种高等教育类期刊和6种教育综合类期刊,采集了这13种期刊自2000-2006年刊载论文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所选的13种教育期刊中,包括美国期刊9种、荷兰期刊2种、英国期刊2种。(见表1)

在选定拟分析的期刊之后,本文在ISI数据库中采集了上述13种期刊自2000-2006年的相关论文共3 850篇,并整理汇总了以下8个指标的相关数据:题名、摘要、刊名、年份、作者、通讯地址、关键词、引用数。根据数据分析需要,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论文所属的期刊作为分层标准,从总样本中抽取30%,即1 155篇论文进行了初步分析。分层抽样与数据分析所用的工具为Microsoft EXCEL和STATA9.0统计分析软件,样本数据及抽样结果详见表2。

对抽样选中的1155篇论文,笔者逐一进行了梳理,剔除了其中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的316篇。因此,本文最后做抽样分析的样本数为839篇。对抽样样本,本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论文作者的归属

主要反映两个方面情况:一是作者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二是作者所属大学的情况。

(二)论文研究领域

通过对839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频数分析,本文将抽样的论文划分为四大研究领域: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涉及教学科研、教师发展、课程、学术指导、制度保障、社会实践等方面;二是教育公平,主要涉及种族问题、性别问题、学生资助等方面;三是教育管理,主要涉及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四是基础理论问题,主要涉及高教运行规律、方法论研究、高教本质属性、高校功能使命、高教历史与思想述评等方面。此外,少量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问题,列为“其他”领域。

(三)研究方法

参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2]本文将研究方法分为9大类: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实验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个案研究与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以及其他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等)。

(四)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

主要研究抽样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即特定研究领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的具体分布情况。

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一)作者所属国家(地区)

本研究所收集的3850篇论文中,有79.42%的作者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将不同国家(地区)作者的论文频数由高到低排序,美、英、澳、加、荷五国位居前五名,其中美国作者的论文占总样本的比例超过了60%,远远高于其他四个国家。在这五国中,仅有荷兰是非英语语种国家,其他四个英语语种国家的论文所占比例达82.3%。此外,在这3850篇论文中,出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作者的有35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不到1%,台湾地区作者的论文8篇。从H指数①来看,各国(地区)作者H指数的高低与其论文篇数的排序大体是一致的,美、英、澳、加、荷五国仍是H指数最高的前五个国家。美国的H指数为33,即出自美国作者的论文中,有33篇的被引用次数达到或超过33次,而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作者的H指数为8,排在第六位。从论文的最大引用数上看,加拿大作者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排名第三,荷兰排名第四,英国排名第五,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屈居新西兰之后,排名第七。(见表3)

(二)作者所属大学

为进一步了解论文作者所归属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本研究对论文作者的通讯地址进行编码分析。表4呈现了不同大学作者论文篇数排序的前20名,其中英国的大学有4所,其余的16所均为美国的大学。来自这16所美国大学的论文总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达19.4%。

从H指数上看,马里兰大学、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和密歇根大学并列第一,这三所大学的H指数都达到了12。从最大引用数上看,密歇根大学排名第一,该大学作者论文的最大引用数达到87;威斯康星大学排在第二,其最大引用数为59;南卡罗莱纳州大学位居第三,其最大引用数为56。

根据发表论文的频数分析,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作者的论文共35篇,对其所属的大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香港地区大学(或机构)有7所,共32篇论文,占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论文总数的91.43%。从H指数看,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并列第一,其H指数为4;中国内地的大学H指数很低。在最大引用数方面,香港理工大学最高,达到27篇;香港大学次之,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并列第三。除了上述四所大学,其他大学论文的最大引用数均未超过5次,甚至有的未被引用。总体上看,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大学在论文篇数、H指数指数和最大引用数等方面均远低于英美大学。

(三)论文研究领域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研究领域排序,抽样论文中涉及最多的是人才培养问题,共323篇,占样本总量的38.5%;第二是教育管理问题,共229篇,占样27.29%;第三是基础理论问题,共142篇,占16.92%;第四是教育公平问题,共127篇,占15.14%;其他相关论文共18篇,占2.15%。(见表6)

按论文篇数多少从高到低进行排序,26个细分领域中,位居前十位的依次是:教学问题153篇,占抽样论文总数的18.24%;学生事务管理问题81篇,占9.65%;种族问题74篇,占8.82%;高教运行规律问题60篇,占7.15%;教师发展问题59篇,占7.03%;组织管理问题39篇,占4.65%;研究方法和质量管理问题各36篇,各占4.29%;性别问题29篇,占3.46%;宏观管理体制问题34篇,占4.05%;课程问题30篇,占3.58%。

(四)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显示,根据研究方法使用频数从高到低进行的排序依次为:调查法(348篇)、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156篇)、个案研究与访谈法(115篇)、统计分析法(98篇)、历史研究法(30篇)、比较研究法(28篇)、行动研究法(13篇)、实验研究法(12篇)。在样本中,偏重实证研究的论文共573篇,占样本总数的68.3%;偏重定性研究的论文共266篇,占样本总数的31.7%。总体上看,实证研究方法使用更为广泛,居于主导地位。(见表7)

(五)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二维分析

在分析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频数分布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之间的交互关系。将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两两配对(研究方法为行变量、研究领域为列变量),绘制了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二维表,按照研究领域对这些交叉表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人才培养问题

该研究领域中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个案研究与访谈法和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其中,调查法是该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运用该方法的论文占该领域论文总数的比例达46.75%。二维分析显示,除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这两个列变量之外,其他六个列变量均与“人才培养问题”有着显著的统计关系。在“人才培养问题”这一研究领域中,运用调查法、个案研究与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这四种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研究领域中运用这些方法的论文比例;运用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的论文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研究领域运用这些方法的论文比例。(见表8)

2.教育公平问题

总体上看,该领域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统计法、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和个案访谈法,其中调查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所占比例超过40%。二维分析结果显示,表9中所有列变量均与“教育公平问题”没有显著的统计关系。但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讲,统计法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着统计关系(皮尔逊卡方的P值为0.064),尽管这一统计关系不是那么显著。据此可以推断,运用统计法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论文比例,要高于其他研究领域运用统计法的论文比例。(见表9)

3.教育管理问题

该领域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统计法和个案研究与访谈法,调查法同样是运用最多的方法,所占比例高达45.85%。二维分析结果显示,在八个列变量中,仅“实验研究法”与“教育管理问题”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关系。“教育管理问题”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论文基本上没有运用实验研究法,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的论文中运用这种方法的比例。(见表10)

4.基础理论问题

总体上看,该领域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调查法、统计法和历史研究法。二维分析结果显示,在八个列变量中,“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与访谈法”这四个列变量均与“基础理论问题”有着显著的统计关系。具体来说,在“基础理论问题”这一研究领域中,运用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这两种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研究领域的论文中运用这些方法的比例;而运用调查法、个案研究与访谈法的论文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研究领域中的论文运用这些方法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在该研究领域中“文献研究与语义分析法”取代了调查法,成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占该研究领域论文总数的40.14%),而该领域中运用调查法的论文比例仅为24.65%,显著低于其他领域中使用该方法的比例。(见表11)

三、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及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自2000年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偏重微观应用研究,问题导向性显著

抽样分析的839篇高等教育论文中,涉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等微观领域的论文所占比例高达65%以上;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论文篇数明显较少,仅142篇,占抽样论文总数的17%左右;按照论文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位居前三位的细分研究领域分别为教学问题、学生事务管理问题和种族问题,均属微观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总体上看,国外对高等教育微观应用研究高度重视,这与国内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笔者曾对1720篇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进行过抽样分析,发现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3]例如,同样是研究教育公平问题,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种族、性别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更多关注某一特定群体的教育公平保障问题,而国内的研究多数还在探讨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实现策略等相对宏观的问题。对微观应用研究的偏重,反映出国外高等教育研究强烈的问题导向性,注重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致力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二)实证研究居于主导地位,研究方法比较规范

国际高等教育论文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各种研究方法均不同程度得到应用。但总体看来,在诸多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最为广泛,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统计分析显示,偏重实证研究的论文所占比例近70%;尤其是调查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所占比例超过了40%。这同样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据笔者所做的抽样分析,国内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比例尚不到5%;[4]在国外高等教育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调查法,在国内高等教育论文中使用的比例不足3%。对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抽样分析还显示,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特别是调查法、个案研究与访谈法等已经成为一些研究领域相对稳定使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看,国外高等教育研究十分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努力在方法论上为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三)国家(地区)间差异显著,美英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在本研究所采集到的3850篇论文中,美国作者和英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比例超过了75%;论文篇数排在前20位的大学,都是美国和英国的大学。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国论文篇数也位居前列。而相比之下,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相对较弱。从论文转引率所体现的影响力来看,欧美国家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尤其是内地高等教育研究在国际上鲜有话语权。本研究所采集到的论文中,中国内地作者发表的仅3篇,其中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各1篇。欧美以外国家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语言因素的局限,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期刊均是英语类的,英语国家的作者具有先天优势;二是与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关,高等教育越发达、发展越充分的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越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在此还应强调指出,尽管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研究滞后有其客观原因,但总体上看,高等教育研究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与方法规范性的关系甚为密切。

(四)对发展中国家关注较少,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

抽样分析的论文显示,目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大都是以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论文甚少。即便是涉及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论文,也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发展模式来审视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更多是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较少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背景,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突出。之所以出现这一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依附性较强,发达国家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西方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西方高等教育模式视为具有“普世性”价值,并借此评价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研究领域逐渐拓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方法规范性较差,政策研究和微观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国际比较研究的针对性和本土化不足,等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这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并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进行对照,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相应地,高等教育研究也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加快国际化进程。应该看到,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更为规范,很多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5]只有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缩小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只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明晰问题,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科研支撑平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首先要找到制约国际化的症结所在,同时需要政府、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相关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努力、逐步推进。现阶段,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因素很多,有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的原因,还有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作为政府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搭建国际参与平台,从制度、经费等多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和引导教学科研人员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和对话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要增强国际化意识,加强研究方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更多地参加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同行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动态,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二)以方法论突破为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学科规范化建设

由于各种原因,研究方法在我国教育学科建设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育学的学术规范中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方法论的内容。[6]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明显滞后,这同样突出地表现为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创新不足,研究的科学性缺乏方法论支撑。现代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方法虽有应用,但不够广泛和深入,多处于介绍层面或仅用于描述状态。[7]尽管全国每年都能产生大量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但相当一部分成果局限于对高等教育现象的感性认识,经验之谈较多,实证研究十分薄弱,从而导致相关研究结论的信度不高,难以深刻揭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这与国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学科规范性建设,尤其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将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要责任,其中最为关键、最为紧迫的就是以加强实证研究为重点,实现方法论的突破。这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科研考核机制的调整、数据资料库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只有在规范并创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才能走向世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育一支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逐渐形成重视实证方法的研究氛围。

(三)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情况看,尽管基础理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但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微观应用研究。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外高等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国外已经相对较为成熟,高等教育的理念、功能使命、发展模式、运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已经在理论层面得到较好解答。与国外情况相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仍十分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相关论文发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简单重复者较多,理论创新者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较为成熟、得到公认的学科范式。[8]实际上,任何高等教育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实践的映射和升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其中有大量问题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未曾遇到过的,急需在理论层面进行解答,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和高等教育大国,应该也完全可能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在学科建设上有所突破,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使命。

(四)积极推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服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特别是自20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到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在读学生数已近3000万人,[9]研究生规模也超过了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在国外高等教育研究中,专门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却属凤毛麟角,中国高等教育未能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较弱,相关研究成果在有影响的国外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甚少,与我国高等教育应有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新闻宣传力度不够大、西方中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存在偏见等因素有关,但更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关。因此,急需进一步拓展国际研究平台,积极推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成功经验,提炼出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让更多的人知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引导更多的国际研究人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并借此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与地位,服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

注释:

①H指数(H-Index)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E.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的定义是:一个科学家的分值为H,当且仅当在他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根据H指数的定义,假如一个研究人员的H指数为9,则意味着他发表了至少9篇论文,并且仅有9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少于9次。随着研究的深入,H指数也被用于评测某一群体(例如国家或地区、大学、研究机构等)学者的科研绩效。

标签:;  ;  ;  ;  ;  ;  ;  ;  ;  ;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_调查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