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常识语篇教学案例研究_常识论文

小语常识性课文教学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识性论文,课文论文,小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常识性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从动植物知识,到天文地理,再到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包;文体多样,从儿歌童话,到科普小品,再到比较典型的说明文,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从低年级的《比尾巴》《我是什么》,到中年级的《花钟》《呼风唤雨的世纪》,再到高年级的《新型玻璃》《只有一个地球》……它们承载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科普文章阅读能力等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学这类文章时要注意常识性课文的个性,更要关注其作为语文课文的共性,即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

一、读——读懂知识,读出情味许多老师教学常识性课文时,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语文课成了科学课,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容器”。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常识性课文也不能例外。尽管教材所选的常识性课文一般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但对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

1.任务驱动

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的头脑加工整理才能消化、理解、吸收。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和指向,调动学习兴趣,强化内驱力。比如,教学《大熊猫的故乡》时,我要求学生对大熊猫作一个“假想的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有环境与生活条件、生活习性、外形等方面,以此激励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发现。因为有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学生的读书热情异乎寻常地高。如果教师能根据此类课文特点将读书任务以另一种方式落实,诸如给动植物制作一个身份证、为产品做一个广告、为资料片配音介绍。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求知的欲望,事半功倍。

2.触发情感

常识性课文一般都没有情节,且语言简练,相对比较枯燥。语文老师当着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一位老师教学《我是什么》时,为让学生感受雨点、雹子、雪花的不同情态,作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如果你变成了雨点儿。你想落到哪里去呀?”孩子们畅所欲言后,老师又说:“雨点儿们,想去的地方不同,心情肯定也不同,那就怀着自己那种独特的心情,自由地读一读。”接着,老师播放录像,让孩子感受雹子的破坏力,还让学生演示雹子“打”的动作,然后读课文。最后,在美妙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想象变成小雪花,读出飘飘悠悠的感觉。

二、品——品析语言,悟出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必须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渗透一些说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教说明文的最高境界是“老师不刻意讲说明方法”,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

1.品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

常识性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用词精当,表义准确。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可让学生画出句中表示数据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谈谈能不能去掉“约”“近”之类的词。又如《太阳》第1自然段写太阳离地球远,教学时可去掉传说与原文比一比,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引用传说可以使文章引人入胜。文中“其实”一词,由美丽传说转向事实说明,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也值得细细推敲。

2.理清关系,训练语言的逻辑性

常识性课文有不少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来渗透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可抓住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思维的逻辑性训练与语言的逻辑性训练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如《大自然的启示》中《“打扫”森林》一篇,就可以让学生试着画画生物链:

这样引导,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训练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清顺序,训练语言的条理性

条理清晰也是常识性课文的重要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理清顺序,从而进行语言条理性训练。请看《月球的自述》第4、5自然段的教学思路:

①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②学生自由汇报4、5两自然段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上台板书知识要点。

③师生根据板书引读,按顺序梳理知识点。

④这些知识都是关于月球的,作者没有把它们合成一个自然段来写,而是分两个自然段来写,这是为什么呢?

⑤小结:把同一方面的内容放在一起,知识介绍得更加有条理。

三、拓——有效拓展,学会表达

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何姓“语”?基本途径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拓展的课外内容进行内化(如阅读、背诵、转化、包装等),而后将内化的知识、方法进行外化(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演示等)。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活用说明方法,内化语言。

1.拓之有度

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为加深对该事物的了解,适度的拓展是必要的,但要谨记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课堂上课外知识的拓展主要是为了:

①激发兴趣。比如《恐龙的灭绝》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在学生看得投入时戛然而止,引发阅读期待。

②触发情感。比如《只有一个地球》在结课前补充:

触目惊心的数据跃入学生的眼帘,刻入学生的心间,此时抒写珍爱地球的感受可谓情动而辞发。

③以读促写。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拓展,终极目标是为学习语言服务。比如学习《花钟》,补充一些花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主要目的是为仿写提供素材。

2.拓之有法

①写作型拓展。

仿写:就是模仿课文中的某一典型段落或句式,运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写一写。如《鲸》的第1自然段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鲸的重、大、长三个形体特点,课后可以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积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形体特点。又如模仿《呼风唤雨的世纪》第4自然段介绍20世纪其他的重大科技成就,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写写其他的鱼……

综述:就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有机综合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还是以《鲸》为例,学完课文,老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很多年前写的,关于鲸的知识远不止这些。接着为学生播放《动物世界》中关于鲸的专题片,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写一篇介绍鲸的文章。

②活动型拓展。

常识性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获得真知中感受乐趣。在揣摩课文知识理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说明性课文的兴趣。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读写迁移,还要与读书会、演讲会、手抄报、图片展、知识竞赛、观察实验等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课内外沟通,落实大语文教学观。比如推荐学生阅读《海洋世界》《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等书籍,举办“珍爱地球,保护家园”演讲会,办恐龙图片展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标签:;  ;  

小语种常识语篇教学案例研究_常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