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集约化养殖常见病害及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鳝论文,集约化论文,病害论文,解决方案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尾病
症状 白尾病主要发生于每年4~6月份鳝苗放养时,一般鳝苗下池3天后开始发病。病初黄鳝尾柄处出现白化,并迅速扩大,向前身蔓延,致使整个尾部出现白皮,蔓延边缘有充血带。白皮病灶区黏液脱落,皮肤坏死深达肌肉层,尾尖部角质化。患病鳝苗体质衰弱,游动缓慢。此病有传染性,累积死亡率一般在50%以内。
病因分析 病源菌为白皮极毛杆菌,在酸性水体具有较大感染性。暴发白尾病的鳝苗,在放养前一般都经过4~5天的储养时间,且长期不换水,使水体呈偏酸性,为白尾病发生提供了契机。同时,鳝苗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且生活于恶劣环境,造成鳝苗体质衰弱及肌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也是白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案 (1)尽可能不采用储养时间过长的鳝苗。(2)调节发病鳝池水体pH值,使水体呈偏碱性。(3)用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4)足量投喂鲜活饵料,并拌喂土霉素。
养殖前中期病害
棘头虫及毛细线虫病
症状 棘头虫主要感染黄鳝后肠。病鳝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感染时造成肠道堵塞及肠穿孔。
毛细线虫主要寄生于黄鳝肠外壁、腹腔内壁、胆道、肝脏外壁、胰腺外壁,并形成胞囊,破坏鳝体组织,吸收营养,影响腺液正常分泌,进而造成肌体生长发育不良。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会穿透鳝体,致使黄鳝死亡。
解决方案 (1)鳝苗下池前,采用高渗杀虫剂浸泡。(2)鳝苗下池后,定期用广谱性杀虫剂拌饲料投喂。
蛭病
症状 感染水蛭的黄鳝肌体消瘦、停食。严重感染的鳝体呈密集点状出血,但一般不会引起死亡。水蛭寄生在黄鳝体表,不断刺激皮肤,使黄鳝躁动不安,失去摄食欲望,黄鳝明显瘦弱、萎瘪,发病池产量仅为正常池的1/3~1/2。
解决方案 (1)养殖过程如发现黄鳝摄食量下降,应检查是否有水蛭感染。(2)放养前对养殖水域用生石灰清池,杀灭水蛭。(3)由于河蚌体内大都有水蛭寄生,因此禁止用河蚌肉投喂黄鳝。(4)发现有水蛭感染,可用皖龙1号C型全池泼洒,连用2天。
脱黏病
症状 脱黏病主要发生于6~9月份黄鳝旺盛生长期。发病时,黄鳝体表局部黏液减少或缺失,腺细胞坏死,其中以鳝体躯干部发病几率较大。病灶区域呈片状、块状或环带状分布,色泽呈浅黄色、灰白色。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灶区域内继发细菌性感染和肌肉坏死。
病因分析 养殖期间的脱黏病与鳝苗放养时出现的脱黏有本质区别,放养阶段出现脱黏现象是由于鳝苗在储运过程中,鳝体局部表皮脱水而引起腺细胞坏死所致。而黄鳝养殖期间的脱黏病主要是由于黄鳝体内视黄醇缺乏引起的。以下情况容易造成鳝体视黄醇缺乏:(1)配合饲料视黄醇添加过少或未添加。(2)饲料储藏时间过长或高温加工,造成视黄醇受热与氧化而破坏分解,同时饲料中酸败、氧化的脂肪对视黄醇也有较大破坏作用。(3)饲料中脂肪缺乏和变质,导致视黄醇吸收减少。试验结果表明,在有脱黏病发生的养殖池,拌饲料投喂维生素A醋酸酯能很快降低脱黏病的发病率。
解决方案 (1)使用全价饲料,每公斤饲料中视黄醇添加量应达到5000单位以上。(2)在饲料中添加优质油脂。(3)发病时在饲料中添加螺旋霉素。(4)使用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2个疗程。
肝坏死病
症状 肝坏死病在整个养殖期均可发生。发病时,黄鳝体表黏液分泌增加,背部及两侧皮肤发黑,下颌部经常伴有炎症,头盖骨表皮有时烂成一圆孔,并露出头骨。病鳝肝脏明显肿大,严重时甚至充满整个腹腔,肝颜色暗红,肠道无炎症,腹腔无腹水。病鳝一般游动无力,常游附于水草上。养殖池一旦暴发黄鳝肝坏死病,如不调整养殖方案和采取治疗措施,发病率将达50%以上,发病后死亡率为100%。
病因分析 黄鳝肝坏死病主要是由于饲料脂肪氧化、酸败和变质以及B族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肝中毒症状。黄鳝养殖池在高强度投喂情况下,残剩饲料及排泄物大量蓄积,产生高浓度有毒物质,并渗入黄鳝体内。如果有毒物质在肝脏的蓄积速度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引起肝病变。
解决方案 (1)选用优质、新鲜的脱脂鱼粉配制黄鳝饲料。(2)拌饲料投喂抗坏血酸、肌醇及B族维生素。(3)改善水质。
养殖后期及越冬阶段病害
出血病
症状 黄鳝出血病一般出现于9月份以后。病鳝体表局部或全身皮下弥漫性出血,与脱水性出血类似,但出血病体表无脱水症状。解剖发现内脏也有出血迹象,常伴有腹水,病鳝一般会游出潜伏区或伏于水草上,有呼吸衰竭症状。随着病程发展,体表产生继发性炎症。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达40%以上,发病后死亡率90%以上,病程15天左右。
病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引起黄鳝出血病:(1)参与肌体代谢的部分维生素缺乏,主要是抗坏血酸、尼克酸、硫胺素、核黄素等严重缺乏。
另外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发生黄鳝肝病时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合成不足,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酶原的合成也能引起出血。饲料中相关维生素添加量不足或加工工艺的影响以及储存时间过长均会造成上述维生素的缺乏。(2)由于水体中大量氨的蓄积,氨在亚硝酸单孢菌的硝化作用下,被氧化为亚硝酸盐,一旦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达到一定值,就会渗入鳝体血液引起表皮充血。
解决方案 (1)改善养殖池水质,施用水质保护剂、养殖期内经常清除残剩饲料。(2)拌饲料投喂抗坏血酸、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K、胆碱。(3)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并尽可能在有效期内用完。(4)用非氧化类消毒剂全池泼洒。
类痉挛症
症状 黄鳝类痉挛症不是传染性疾病,一般易发生于生长旺盛的群体,这一点与痉挛症有较大区别。黄鳝类痉挛症主要发生在养殖后期及越冬期,即每年9月份以后,其中9~11月份是高发期。类痉挛症与鳝苗的痉挛症具有类似症状,开始阶段表现停食,接着有易受惊和蹿跳现象,但不如痉挛症明显,4~5天后黄鳝开始有打圈运动症状,并游出水草潜伏区,整个身体呈盘曲状,并撕咬自身,且肌肉极度紧张,10天后开始死亡,一般死亡率为30%~50%,比痉挛症要低得多。
病因分析 黄鳝养殖过程中一般在以下几种因素作用下会出现类痉挛症:(1)长期投喂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黄鳝快速增长、个体肥满度极高,体内储存丰富脂肪。(2)养殖池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黄鳝体内机能始终处于代偿状态。(3)外环境的稳定状态被突然破坏,比如养殖水体突然更换、分池、并池以及异常气候更替,使黄鳝处于应激状态。
类痉挛症与痉挛症致病机理都是由于酸中毒引起的脑缺氧和脑坏死,但痉挛症是由于直接的环境酸性介质和呼吸障碍造成酸中毒引起的,而类痉挛症则是由内源性酸性物质造成酸中毒引起的。当黄鳝处于应激状态时,肌体代谢加快,肝糖元消耗加快,而应激状态的黄鳝一般都会摄食减少或停食,这一状况将导致糖供给不足。肌体及脑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主要依赖血糖供能,但在糖元供应不足时,肌体将动员脂肪,当脂肪储备不足时,则以分解蛋白质供能。一旦机体糖元耗尽,而黄鳝又摄食不足时,肝脏将加速脂肪的氧化而产生酮体,过多酮体的产生将会超过肝外组织氧化的能力,又因糖代谢减少,丙酮酸缺乏,可与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的草酰乙酸减少,从而更减少了酮体的去路,如此便使酮体积聚于血内造成酮血症,引起酸中毒。
解决方案 (1)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2)饲料中添加有机铬、L-肉毒碱、胆碱。(3)饲料中添加抗痉挛剂投喂两个疗程。(4)养殖后期减少高能量饲料的投喂。
联系电话:025-8439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