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法[1]2003年在《油菜高产、优质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针对长江中游特定的生态条件,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品种、密度、播期、氮肥四个因子五个水平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根据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建立各因子对油菜产量、含油量、硫甙含量、芥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的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寻优和分析模型。结果表明: 1、试验所选的5个品种间油菜含油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达显着水平,硫甙含量、芥酸含量达极显着水平:密度在0.7~1.5万株/666.7m~2范围内不同密度间油菜产量、含油量达显着水平,播期在9月10日至10月20日范围内不同播期间油菜产量达显着水平,施氮肥量在3~15kg范围内不同氮肥间油菜产量、含油量达极显着水平,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达显着水平,密度与氮肥、播期与氮肥对油菜产量的交互作用达显着水平。 2、分析了各因子对油菜产量、含油量、硫甙含量、芥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的效应。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X_4)>播期(X_3)>品种(X_1)>密度(X_2),各因子对含油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X_1)>播期(X_3)>密度(X_2)>氮肥(X_4),各因子对硫甙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X_1)>密度(X_2)>播期(X_3)>氮肥(X_4),各因子对芥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X_1)>氮肥(X_4)>播期(X_3)>密度(X_2),各因子对油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X_1)>氮肥(X_4)>播期(X_3)>密度(X_2),各因子对亚油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X_1)>氮肥(X_4)>密度(X_2)>播期(X_3),各因子对亚麻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X_4)>品种(X_1)>密度(X_2)>播期(X_3)。 3、产量≥200kg/666.7m~2,含油量≥40%,硫甙含量<30umol/g、芥酸含量<1%的栽培优化方案为:品种(X_1)选择中双6号、9901、华双3号、华杂4号之一都可以,密度(X_2)为中偏高水平密度1.1~1.3万株/666.7m~2最好,播期(X_3)为中水平播期,即9月末至10月初最好,氮肥(X_4)为中水平氮肥,即每666.7m~2施氮肥9.00kg左右最好。
张燕[2]2006年在《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生产集中产区,也是进一步发展油菜生产的重点区域。油菜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但由于特殊的生态条件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滞后,使得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受到了制约。本试验针对长江中游特殊的生态条件,以品种、密度、播期、施氮量、施磷量为参试因子,采用5元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方式,研究各因子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寻优,目的是要找出适合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保优农艺措施。研究结果表明: 1.直播条件下5个因子对油菜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氮肥(x_3)>播期(x_2)>磷肥(x_4)>密度(x_1)>品种(x_5);其中,一次项中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达1%显着水平,播期和磷肥对产量的影响达5%显着水平,交互作用项中密度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达显着水平。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3125(5~5)套农艺组合,并筛选出每公顷面积上单产大于3000kg的组合方案共217套,对此进行频率分析,得到五个参试品种在95%置信区间的最佳农艺措施分别为:华油杂6号密度为13.9~15.8万株/hm~2,播期在9月18日至9月20日,施氮量为189.0~214.8kg/hm~2,施磷量为130.5~142.7kg/hm~2:华油杂10号密度为13.3~16.0万株/hm~2,播期在9月16日至9月19日,施氮量为189.0~225.6kg/hm~2,施磷量为116.6~153.5kg/hm~2;华油杂8号密度为14.1~17.7万株/hm~2,播期在9月16日至9月19日,施氮量为208.2~233.4kg/hm~2,施磷量为125.1~161.1kg/hm~2:华油杂9号密度为16.3~19.9万株/hm~2,播期在9月18日至9月22日,施氮量为202.8~228.6kg/hm~2,施磷量为132.3~159.3kg/hm~2:华油杂11号密度为19.8~22.4万株/hm~2,播期在9月21日至9月25日,施氮量为199.8~216.6kg/hm~2,施磷量为132.8~149.9kg/hm~2。 2.移栽条件下五个因子对油菜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x_4)>播期(x_2)>氮肥(x_3)>密度(x_1)>品种(x_5);其中,一次项中氮肥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达1%显着水平,磷肥对产量的影响达5%显着水平,交互作用项中密度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达5%显着水平。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3125(5~5)套农艺组合,并筛选出每公顷面积上单产大于3000kg的组合方案共263套,对此进行频率分析,得到5个参试品种在95%置信区间的最佳农艺措施分别为:华油杂6号密
车升国[3]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认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辉[4]2009年在《种植密度和施肥对“华苎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是我国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流域是我国苎麻生产集中产区,也是进一步发展苎麻生产的重点区域。苎麻分布面积广,增产潜力大,但由于特殊的生态条件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滞后,使得长江流域苎麻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受到了制约。本试验针对长江中游特殊的生态条件,以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为参试因子,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各因子对苎麻品种“华苎四号”新栽麻和成龄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寻优,目的是要找出适合长江中游地区的良种配套良法。研究结果表明:1.氮肥对成龄麻原麻产量影响显着,氮肥和磷肥的交互作用对新栽麻和成龄麻原麻产量影响显着。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原麻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磷肥(χ_3)>氮肥(χ_2)>密度(χ_1)>钾肥(χ_4);对成龄麻原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χ_2)>磷肥(χ_3)>密度(χ_1)>钾肥(χ_4)。频率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新栽麻、还是成龄麻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措施为:密度22500~30000株/hm~2;氮肥450~525kg/hm~2;磷肥120~150kg/hm~2;钾肥300~390kg/hm~2。2.新栽麻试验中,密度、密度与氮肥的交互作用对纤维直径影响显着;成龄麻试验中,密度、氮肥、钾肥对纤维直径影响显着。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纤维直径的影响顺序是:密度(χ_1)>钾肥(χ_4)>氮肥(χ_2)>磷肥(χ_3);对成龄麻纤维直径的影响顺序为:钾肥(χ_4)>密度(χ_1)>氮肥(χ_2)>磷肥(χ_3)。频率分析结果显示:新栽麻获得高支数的优质纤维的最佳栽培措施为:密度37500~45000株/hm~2;氮肥450~525kg/hm~2;磷肥120~150kg/hm~2;钾肥300~390kg/hm~2;成龄麻获得高支数的优质纤维的最佳栽培措施:密度37500~45000株/hm~2;氮肥450~525kg/hm~2;磷肥30~60kg/hm~2;钾肥390~480kg/hm~2。3.无论是新栽麻、还是成龄麻都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密度与氮肥的交互作用对单纤维强力影响显着。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单纤维强力的影响顺序是:氮肥(χ_2)>钾肥(χ_4)>磷肥(χ_3)>密度(χ_1);对成龄麻单纤维强力的影响顺序为:钾肥(χ_4)>氮肥(χ_2)>密度(χ_1)>磷肥(χ_3)。频率分析结果显示:新栽麻和成龄麻获得高强力的优质纤维的最佳栽培措施相同,其各因素优化值为:密度15000~22500株/hm~2;氮肥225~300kg/hm~2;磷肥120~150kg/hm~2;钾肥300~390kg/hm~2。4.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和成龄麻的纤维断裂伸长率的影响不显着。5.磷肥、密度和氮肥的交互作用对新栽麻和成龄麻含胶量影响显着,氮肥只对新栽麻含胶量影响显着。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含胶量的影响顺序是:氮肥(χ_2)>钾肥(χ_4)>磷肥(χ_3)>密度(χ_1)。对成龄麻含胶量的影响顺序为:磷肥(χ_3)>钾肥(χ_4)>密度(χ_1)>氮肥(χ_2)。频率分析结果显示:新栽麻和成龄麻获得低含胶量原麻的最佳栽培措施一致:密度30000~37500株/hm~2;氮肥450~525kg/hm~2;磷肥30~60kg/hm~2;钾肥120~210kg/hm~2。6.4个参试因子对新栽麻和成龄麻的纤维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着。7.新栽麻单季原麻产量≥225kg/hm~2,成龄麻原麻产量≥3000kg/hm~2,纤维支数≥2000m/g,单纤维强力≥45cN,原麻含胶量≤29%的优化栽培措施:密度30000株/hm~2;氮肥375~450kg/hm~2;磷肥90~120kg/hm~2;钾肥300~390kg/hm~2。
王海鑫[5]2009年在《“油研1707”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油菜新品种“油研1707”为材料,采用(密度、氮肥、钾肥)叁因素二次通用旋转正交回归组合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了油研1707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油菜品种“油研1707”,在育苗移栽条件下获得高产(籽粒产量3000 kg/hm~2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68220~75180株/hm~2,施氮(N)量267.375~302.7kg/hm~2,施钾(K_2O)量208.425~260.025kg/hm~2。2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单因素效应分析表明:密度对其的影响最大,氮肥次之,钾肥较小。栽培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施钾量为225kg/hm~2时,密度从35715株/hm~2~85230株/hm~2上升时,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75000株/hm~2时,产量增加,当密度上升到75000株/hm~2后,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施氮量为225kg/hm~2时,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85230株/hm~2时,施钾量增加,产量增加;同一施钾量条件下,密度从35715株/hm~2上升到75000株/hm~2时,产量增加,当密度上升到75000株/hm~2后,随着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当施钾量与施氮量较少时对产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施氮、施钾量的增加,产量提高较快。3不同密度,不同氮、钾施用量对收获指数,农艺性状都有影响。随着密度的减小和氮、钾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收获指数增大,但密度对其的影响大于施肥;随着密度的减少和氮、钾施用量的增加,有效分枝高度降低,单株株高、茎粗、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都增大。本实验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减小和氮、钾肥施用量的增多,植株干物重增大;叁个试验因素中,密度对植株干物质重的影响大于氮、钾肥对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干物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大与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而施钾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的规律性不强。4在整个生育期内,油菜植株氮、磷、钾素积累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物氮素积累量增加,密度与施钾量对其影响较小;而植株钾素积累量除主要受施钾量多少的影响外,密度对其影响也较大,氮肥最小;植株磷素积累量则受施氮量对其影响最大,密度次之,钾肥最小。从整个植株养分积累量变化动态来看,从苗期到蕾苔期上升迅速,蕾苔期以后上升较为缓慢,角果发育期到成熟期基本保持稳定。5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0.8364),千粒重(通径系数0.3805)和单株有效角果数(通径系数0.3075)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次之,每角果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相对最小(通径系数0.2188)。6栽培因子对籽粒含油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施氮量对籽粒含油量的影响最大,密度次之,施钾量相对较小。
张子龙[6]2007年在《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质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子种皮薄,种子含油量普遍高于黑、褐籽,而且油无色素,少杂质,清澈透明;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低,饲料利用价值高。因此,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及其相应的品种选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菜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外都把甘蓝型黄籽油菜作为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先后有一批黄籽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对于甘蓝型黄籽油菜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黄籽的解剖学、遗传规律、种皮生理生化特性、品质特性以及种子生理特性等方面,对于黄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调控规律等方面涉及甚少。本研究以甘蓝型黄、黑籽油菜4对近等基因系(L1,L2、L3,L4、L5,L6和L7,L8)为材料,对比研究了黄籽油菜和黑籽油菜的主要营养特性及养分效率差异,探讨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特点及生理机制。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又以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渝黄2号”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及氮、磷、钾、硼肥五因素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调控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生育时期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吸收积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植株的含氮量和含磷量均以苗期最高,以后则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降低。苗期和越冬期黄籽油菜的含氮量较相同遗传背景下的黑籽低,但蕾薹期直至开花期和成熟期,黄籽油菜的全株含氮量都高于相应的黑籽油菜。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磷量高于黑籽1%~12%。钾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籽粒中的含量很低。开花期黄籽油菜的含硼量较低,但在成熟期黄籽油菜累积在茎中的硼开始向籽粒中运输,且黄籽的运输强度大于黑籽,成熟期黄籽油菜地上部的含硼量与黑籽相当,有的甚至高于黑籽。黄籽油菜氮、磷、钾素的累积量均高于黑籽油菜,且籽粒中氮、磷的比例高于黑籽。2.养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油菜籽粒中的氮、磷含量变化不显着,但硼的含量大幅下降,黄籽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降低幅度高于黑籽。低磷胁迫下黄籽油菜茎和籽粒中含磷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黑籽,而果皮中含磷量的降幅小于黑籽。黄籽油菜磷素、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相应的黑籽。低硼胁迫下黑籽油菜钾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大于黄籽,说明黑籽的钾素积累量更易受低硼胁迫的影响。低硼胁迫后油菜植株茎和果皮中氮素的分配比例下降,而籽粒中的比例上升,且黑籽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黄籽的,表明低硼胁迫下黑籽中氮素的运转能力更强。3.运用Lynch对养分效率的评价方式分别对供试油菜的氮、磷、硼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L1和L8属于氮低效不敏感型,L2属于氮高效不敏感型,L7属于氮低效敏感型。黄籽基因型L1、L3和L5为磷高效敏感类型,而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磷低效不敏感类型。L3和L5为硼高效敏感类型,L1为硼低效敏感类型,黑籽基因型L2、L4和L6为硼低效不敏感类型。研究发现,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均与产量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贡献更大。低磷胁迫条件下,磷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但正常供磷时,磷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较大。硼素的吸收效率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硼素利用效率,硼素运转效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比较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氮、磷和硼素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黄籽油菜的氮素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均高于黑籽,而土壤氮素依存率显着低于黑籽。供试黄籽油菜的磷素偏生产力、平均硼素生理利用率、硼素偏生产力和土壤硼素依存率均高于黑籽的。4.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苗期的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糖高氮低”是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无论是在不同的叶龄期,还是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均是黄籽油菜含糖量高,含氮量低。越冬期黄籽油菜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低于黑籽油菜,且硝酸还原酶活性在黄、黑籽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甘蓝型黄籽油菜苗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高于黑籽,但LAI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却显着低于黑籽。10叶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在黄、黑籽间无太大差异,但在10叶期到越冬期之间,黄籽的干物质积累显着低于黑籽。越冬期以后黄籽油菜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超过对应的黑籽油菜,到成熟期黄籽的单株干物重明显高于黑籽,且黄籽籽粒占干物重的比例显着高于黑籽的。5.以黑籽油菜为对照,研究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的生长特性及角果发育期间的生理代谢特点,结果表明,角果长在花后17天左右基本定型,而角果平均宽和表面积在花后24天左右才定型,以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角果的长和宽会略有下降,黄、黑籽油菜角果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但供试黄籽油菜角果的平均长度和表面积均显着大于黑籽的,角果的平均宽在黄、黑籽之间无显着差异。黄籽油菜角果干物质最大积累强度(快速积累期)大于(长于)黑籽,而且黄籽油菜的果皮输出能力也比黑籽强。黄籽油菜花后各时期的LAI均显着高于相应的黑籽,黄籽油菜初花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角果成熟期的PAI以及角果的光合色素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黑籽。黄、黑籽油菜角果的光合速率在角果发育的初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但在花后17~31天左右,黄籽角果的光合速率显着高于黑籽的。黄籽油菜果皮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酶活性以及果皮的SPS、GS活性均比黑籽的高,表明黄籽果皮中可以合成更多的蔗糖,可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且角果有更强的氮素同化能力。黄籽油菜籽粒的SS活性高于黑籽,说明其“库”器官中蔗糖供应充足,蔗糖降解代谢旺盛,为籽粒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奠定了基础。在角果的发育进程中,尤其是从花后17天左右开始,油菜角果果皮的CAT和SOD活性在逐渐下降,而MDA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黄籽果皮的CAT和SOD活性都高于相应的黑籽,且黄籽这两种酶的下降较黑籽慢,此外,黄籽果皮的MDA含量也低于相应的黑籽,表明黄籽油菜果皮的衰老比相应的黑籽慢。6.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构成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黄籽油菜主花序籽粒产量及角果形态指标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油菜的,而主花序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在黄、黑籽之间差异不大。黄籽油菜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体积和角果表面积以及二次分枝籽粒产量和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黑籽。甘蓝型黄、黑籽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黄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农艺性状主要是一次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其次是有效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而影响黑籽油菜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株高和有效一次分枝数,其次是主花序角果表面积。7.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油菜油分积累及脂肪酸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黑籽油菜的油分积累趋势基本一致,但从花后24天起,黄籽的含油量显着比相应的黑籽高,至成熟期黄籽的含油量平均比黑籽高3个百分点。各供试基因型油菜种子油分的最大积累强度都出现在花后30天左右,但黄籽油菜的油分最大积累强度大于黑籽的。棕榈酸含量在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酸含量在开花至花后31天上升很快,之后迅速下降;亚油酸的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亚麻酸含量在17~31天呈下降趋势,以后维持在11%左右的水平;花生烯酸含量在花后17天时仅有1%左右,之后迅速上升,花后45天基本稳定在10%左右,直至成熟;芥酸含量在整个种子发育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开花24天以后上升极快,成熟时达最大值。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趋势在黄、黑籽之间基本相似,但黄籽油菜的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黑籽高,而芥酸含量则较黑籽低,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8.油菜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但它们与芥酸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对黑籽油菜而言,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这叁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但与花生烯酸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对于黄籽油菜而言,这叁种脂肪酸与亚麻酸之间呈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花生烯酸之间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黑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芥酸之间分别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和正相关,但黄籽的亚麻酸与花生烯酸和芥酸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此外,花生烯酸与芥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在黄、黑籽之间也恰好相反。此外,对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菜主要品质性状与角果农艺性状组间的相关主要是由于品质性状中的花生烯酸、芥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角果农艺性状中的角果长、每角粒数、角果表面积、果喙长的相关引起的。成熟期种子的含油量与终花期果皮中的光合色素含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与籽粒中的叶绿素a及总叶绿素含量之间有极显着正相关。9.研究养分胁迫条件下油菜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及黄、黑籽油菜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低氮胁迫下,种子含油量上升幅度小,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较大,低氮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更大。无论低氮胁迫与否,供试基因型L1、L7和L8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都较高,而L2的一直较低。氮素对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低氮胁迫处理后黄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不变或者略有增加,而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但对低硼胁迫更为敏感。无论磷、硼胁迫与否,黄籽油菜的脂肪和蛋白质总量均显着高于黑籽的。磷素、硼素及其互作只对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而对棕榈酸、油酸和芥酸的影响不显着。低硼处理使供试黄籽油菜棕榈酸含量提高,而使黑籽油菜的棕榈酸含量降低。10.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主序、分枝农艺性状及最终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水平下,主花序有效长主要受密度、氮素的影响,且氮、硼互作对其有一定影响。主花序的籽粒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密度、磷、钾和硼素对其无明显影响。主花序角果形态指标对密度和氮、磷素较为敏感,而钾素和硼素对角果的形态指标影响不大。主花序角果PPA与密度及施肥有一定关系,尤其与氮素的关系密切,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PPA也有一定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效应。对主花序角果SNPA影响最大的是硼素,氮素和磷素互作对主花序角果SNPA也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主花序群体产量,而密度过大之后,由于个体生长条件变差,因此也会进而影响主花序的群体产量。在本试验水平下,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体积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素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硼素互作均对一次分枝籽粒体积有显着影响,且均呈协同正向互作。磷素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素,随二者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每角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密度和钾素的互作对一次分枝每角粒数也有极显着影响,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主要受氮素的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也逐渐增大。密度和磷素互作、氮磷互作以及氮硼互作对一次分枝籽粒千粒重都有显着影响,且都呈等量促进,差量抑制的正向互作效应。密度与一次分枝角果长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一次分枝角果长逐渐变小。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一次分枝角果长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钾素对一次分枝角果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可能表现为正效应,也可能表现为负效应。密度对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正效应,氮素与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之间呈抛物线关系。氮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极显着负效应,密度和磷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有正效应,而钾素和硼素对一次分枝起点无显着影响。氮素与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硼素和密度对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有负效应。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其次为氮素。密度与氮素之间互作对群体有效一次分枝数也有影响。随氮素施用量和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呈极显着上升的趋势,钾素与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硼素互作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也有影响,硼素的施用必须视密度的具体情况而定,高密度下配施较多的硼素才能保证获得高的一次分枝群体产量。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而言,磷素和钾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互作,但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是等量促进的关系。氮素对单株有效二次分枝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而对群体有效二次分枝数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氮素和磷素与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的关系密切。在本试验条件下,要保证“渝黄2号”籽粒产量在2178.06 kg/hm~2以上,密度的取值范围是11.66~11.99万株/hm~2,肥料的优化方案为:施N 201.60~211.58 kg/hm~2,施P_2O_5 115.20~124.80kg/hm~2,施K_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49~1.61 kg/hm~2。供试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和对一次分枝群体产量以及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基本一致,各供试因素主要是影响了一次分枝群体产量,进而间接对籽粒产量和群体干物重产生影响。11.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肥料(氮、磷、钾、硼肥)对国审优质黄籽油菜品种“渝黄2号”含油量、产油量、脂肪酸组成及籽粒中色素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供试因素中对含油量影响最大的是氮素,无论是主花序种子含油量还是一次分枝种子含油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下降,但氮素与主花序胚含油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氮素互作、密度和磷素互作以及氮素和钾素互作都会对主花序胚含油量产生显着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保证“渝黄2号”种子产油量在940.80 kg/hm~2以上的最优栽培措施是:密度取11.82~12.15万株/hm~2,施N 197.10~207.53 kg/hm~2,施P_2O_5 115.08~124.92 kg/hm~2,施K_2O 115.80~124.20 kg/hm~2,施B 1.51~1.63 kg/hm~2。供试因素对产油量和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相似,说明高的产油量必须以高的籽粒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增加硼素施用量来实现增加产油量的目的。本试验设计水平下,硼素与棕榈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随着硼素施用量的增加,棕榈酸含量表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最大值→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趋势。5个供试因素中对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磷素,磷素与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对亚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的是钾素,钾素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氮素和磷素对亚麻酸含量影响较大,二者与亚麻酸含量之间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密度和钾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对于亚麻酸含量有等量抑制,差量促进的作用。磷素与硼素互作对亚麻酸含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磷素对花生烯酸含量影响较大,随磷素施用量的增加,花生烯酸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芥酸含量高低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氮素对籽粒叶绿素a含量影响最大,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叶绿素a含量逐渐上升。氮素和硼素对籽粒叶绿素b含量影响较大。各试验因素对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效应,表明籽粒总叶绿素含量很可能受遗传因素决定,密度、肥料对其基本无影响。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杜全武, 王昌明[7]1997年在《优质油菜中双4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于1995年9月~1996年6月对优质油菜中双4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产量达2250kg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为9月4~5日播种育苗,密度为13.39~13.75万株/hm2,施N179.10~186.30kg/hm2,P2O588.65~95.85kg/hm2,K2O176.40~190.80kg/hm2。
张小容[8]2008年在《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高产油菜新品种HRS-1为材料,以播期、密度和施肥作为叁因素,采用叁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找出适合该品种的栽培措施。结果表明:1油菜品种“HRS-1”,决策变量农艺措施为:29/8-2/9期间播种即生育期天数为244-248天,密度为26123-31230株/hm~2,施肥681.23-836.40kg//hm~2时,平均产量可达3750 kg/hm~2以上。2在单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分析中,密度对其的影响最大,播期和施肥次之。互作效应的影响为:施肥在零水平即312.5 kg/hm~2时,播期越早,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当播期推迟,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密度在零水平即22500株/hm~2时,早播,增加施肥量,产量增加,迟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反而呈减少趋势。播期在零水平即9/6时,施肥一定时,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一定时,施肥增加,产量无明显变化,且高密度产量总体比低密度产量高,而施肥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对产量的影响都不大。最后,通过边际产量效应分析得出该品种在实际栽培上,种植播期应取较迟的时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应取较高的水平。3播期对生育期有明显的影响,密度和施肥量对生育期影响不显着。播期、密度和施肥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对株高,茎粗、累计单株绿叶片数、根颈粗都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提前、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多,单株株高,茎粗、累计绿叶片数、根颈粗都增大。这叁个因素中,播期对它们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密度和施肥对其有影响,但不如播期的明显。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上述农艺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产量随着农艺性状值的增大而提高。干物重分配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叶片干物重在蕾苔期达到最大值。随着后期叶片的衰退,重量转移至角果和茎枝等部位,各处理的单株干重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本实验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提前、密度的减小和施肥量的增多,单株干物重增大;这叁个因素中,播期对其的影响最为显着,大于密度和施肥对它的影响。另外,稀植可使单株干物重增加,但由于株数的减小,使得总产量没有明显优势外,随着单株干物重的增加,总体产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干物重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到蕾苔期达到最大值。随着播期的提前和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大,施肥量对叶面积指数影响不大。随着施量的增加,植物各器官含氮量呈增加趋势,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显着;同时含磷量也受施肥量的影响,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大;油菜各器官钾素含量随着生育进程变化不是很大,播期、密度和施肥这叁个因素都对其影响不大。播期、密度和施肥对一枝分枝数有显着影响,除了密度影响,一次分枝数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在对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方面,播期、密度和施肥对其都有影响,且密度的作用明显大于播期和施肥。这叁个因素对角粒数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角粒数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而施肥对千粒重有显着影响,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不显着。4通过对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株数、角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相关程度大小为株数(0.570)>角粒数(0.431)>千粒重(0.084),单株有效角果数与产量呈负相关(-0.028)。同时根据通径系数可知,在提高产量主面,株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其次为角粒数和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由于受密度的影响对产量起负相关作用。
杨毅[9]2003年在《基于Windows CE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四川省绵阳市是油菜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基地,普及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户和油菜加工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从而产生更大的比较优势。农业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共识,农业专家系统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技术含量。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专用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有助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普及。本研究在广泛收集并分析、整理大量油菜生产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以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Tools 3.0作为主要开发工具,在手持式计算机设备上(PPC)上实现了适合四川绵阳区域生态条件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 1.在分析、整理现有成熟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对“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进行整理,筛选出了适合绵阳自然区域生态条件的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栽培模式。主要是“秋发”技术路线和“增株控氮”技术路线。 2.通过收集、分析、整理绵阳市的土壤、气候资料,在规划的技术路线和相应的栽培模式的基础上,系统能够根据绵阳市的不同地区和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播种方式、目标产量的不同为用户推荐1848个不同的优化栽培方案,具有一定的智能决策特性,这是以往传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所不具备的。 3.系统设计具有典型的“傻瓜”特性,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系统集成了大量的油菜品种、常规栽培技术和“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技术、高芥酸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生产规程、良种繁育技术、油菜生物学特性等资料,特别适合普通农业经营者、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在田边地头使用。 4.软件的界面美观、简洁、时尚、大方。系统工作在彩色模式下,尤其是病虫害防治部分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特性,超越了以往手持式农业专家系统工作在黑白模式下的局限。
参考文献:
[1]. 油菜高产、优质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D]. 曾永法.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D]. 张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3].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4]. 种植密度和施肥对“华苎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5]. “油研1707”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 王海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09
[6].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营养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调控规律研究[D]. 张子龙. 西南大学. 2007
[7]. 优质油菜中双4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J]. 杜全武, 王昌明. 作物研究. 1997
[8]. 油菜超稀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 张小容.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9]. 基于Windows CE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D]. 杨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