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汇率论文

印度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汇率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汇率制度,理论上能够兼具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度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市场对于汇率的形成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对汇率实行一定的管理干预以抑制汇率的过度波动。正是由于这种特性,近年来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受到越来越多包括我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但同时,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实际运行效果受到实行国的具体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协调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是否能够帮助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平衡也受到广泛的争议。

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钉住汇率制度逐渐转向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并最终实现了资本项目下部分可自由兑换。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印度并未像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受到汇率波动以及资本大规模流动的冲击,而是平稳度过了包括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在内的一系列危机,保持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受到了IMF的高度评价。由于印度与我国同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也同属“金砖四国”的成员,①因此研究印度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汇率制度的改革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前后印度外部均衡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探索汇率制度改革对印度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影响,同时考察印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中风险防范的措施以及印度有效防范几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希望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印度汇率制度改革: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研究著述和成果颇为丰富。Gopinath(2005)、王忠文(1999)等学者都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印度汇率制度政策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汇率政策的理念从管制到管理的转变,以及印度关于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的塔拉波报告的核心内容。丁剑平、王君(2005)则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在宏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以及资本项目结构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关于资本项目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以及改革路径方面,Pattnaik,Kapur和Dhal(2003)在总结了印度汇率制度和汇率管理的经验后认为,资本账户开放过程是一个长期、渐进性的开放过程,是整体经济改革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与之相对应的,Lal,Bery和Pant(2003)则认为,印度应把握当时高增长、低通胀的机会深入汇率制度改革,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自由兑换,并且不应保留过高的外汇储备。曹勇(2005)通过对印度的资本项目开放过程的研究,认为资本项目开放是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渐进而积极的改革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黄继炜(2009)、胥良(2005)等人在研究了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汇率制度改革所处的地位以及扮演的角色后认为,弹性的汇率制度安排是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条件。朱耀春(2003)、刘晓辉(2008)从包括印度在内的多国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特征的经济体选择不同的汇率制度的规律。

关于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Kohli(2000)通过研究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前后印度的汇率与其他主要经济变量运行情况,认为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印度央行对卢比汇率的干预程度仍然较大,其干预手段既包括公开市场操作等直接干预,也包括准备金要求等间接干预手段,这些干预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卢比的汇率。Pattnaik等(2003)的研究也认为,印度央行的汇率政策维持了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稳定性,有利于印度外贸出口的竞争力以及经济发展,但同时央行的干预也使得政府累积的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可能对未来印度宏观经济以及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马先仙(2009)、袁宜(2005)在研究了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汇率制度的运行现状,认为印度的汇率制度以及政策目标有效地实现了从管制到管理的转变,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平稳发展。吴逸、刘宁(2007)着重分析了印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各种动因以及改革对印度政治、经济等各层面的影响。

对于印度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的原因,Ashima Goyal and Shridhar Dash(1998)的研究指出,印度在金融危机之前逐步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较低水平的短期外债规模有效的阻止了短期外资的流入和冲击。何道隆、晏世经(1998)则认为印度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率是印度抵御危机冲击的关键原因之一,但是并没有给出印度在危机之前以及危机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经济增长的原因。

上述文献从各个角度对印度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研究。而笔者认为,这些文献研究中的大多数对于汇率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尚缺乏较为深入和详实数据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汇率制度改革前后印度经济发展的异同缺少有效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在上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证据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历程

印度于1947年通过了《1947年外汇管制法案》(Foreign Exchange Regulation Act,1947),对所有对外交易实施全面的管制;1973年又通过了《1973年外汇管制法案》(Foreign Exchange Regulation Act,1973),该法案禁止了除特别许可以外的所有的印度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外汇交易。严格的资本管制使得这一时期印度的对外资本往来仅限于双边或多边的官方援助。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出现持续性的经常项目赤字,而资本管制下有限的官方援助又无法弥补相应赤字规模,导致印度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恶化(见表1),并最终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尽管最终成功应对了此次危机,但这一危机仍促使印度当局决定对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对外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以解决未来国际收支不平衡对国内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

由Rangarajan领导的国际收支委员会提交的改革报告建议,应实行有限度的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并逐渐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同时削弱政府在对外融资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印度于1992年3月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并在1年之后即完成汇率并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印度卢比的汇率。

印度在1994年8月宣布成为IMF第八条款国,实现了卢比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2000年6月,印度新的《外汇管理法案》(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Act,FEMA)生效,同时废止《1973年外汇管制法案》。新法案将原先汇率政策中的“管制”(Regulation)改为“管理”(Management),并将外汇管理的目标定为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为贸易和支付提供便利,体现了其政策理念的转变。同时为了避免由于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导致的资本外逃,Rangarajan委员会也建议设置了一些预防性措施,加强了对经常项目的管理。

1997年6月,由印度央行任命的关于资本项目开放的塔拉波委员会(Tarapore Committee on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在参考了10个发展中国家对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的研究后,提出了针对印度自身资本项目开放的对策和建议。报告认为印度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目标应确定为“可以自由地通过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把境内金融资产转换为境外金融资产”。②2000年的《外汇管理法案》保证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

三、印度汇率制度改革成效分析

印度汇率制度改革首当其冲的将会对印度卢比的汇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汇率改革对印度经济影响的时候,笔者首先从双边汇率和有效汇率两个方面考察了卢比汇率的变动以及汇改对其的影响。

图1显示的是印度卢比1980-2010年间对美元、英镑、日元和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③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1993年汇改之后,卢比对各主要货币汇率一改之前固定不变或持续贬值的爬行钉住趋势,汇率的弹性明显增强,这是由钉住汇率制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直接结果,说明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市场供求关系在卢比的汇率决定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体现了浮动汇率制下市场决定的基础性作用。

为了进一步考察汇率改革对卢比汇率波动性的影响,笔者选取同时期美元兑卢比的汇率月度平均数据为样本,研究期间汇率月变动率的特征,以此衡量美元对卢比汇率的波动性。如图2,可以看出,除了由于印度的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收支危机以及1993年汇率制度改革事件的冲击导致卢比两次较大幅度的贬值以外,美元兑卢比汇率的月波动率始终基本保持在±5%的范围以内,汇率改革之后卢比的汇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更大的波动性。而通过对汇改前后汇率波动率的统计特征分析发现(如表2),汇改前汇率月变动率均值甚至还高于汇改之后,表明汇改后美元兑卢比汇率波动性反而降低。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由于市场供求在卢比汇率决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增加了汇率弹性的同时避免了汇率出现根本性的失调,同时印度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等各种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抑制了汇率由于短期因素冲击导致的过度波动,有效的稳定了卢比汇率。

资料来源:Reserve Bank of India(http://www.rbi.gov.in)

图2 1980-2010年美元兑卢比汇率月度变动率

由于塔拉波委员会在专题报告中提到应将实际有效汇率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分析卢比在汇改之后有效汇率的变动有助于研究改革后印度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及其有效性。

资料来源:Reserve Bank of India(http://www.rbi.gov.in)

图3 印度卢比1993-2010年有效汇率指数

从图3印度卢比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与实际有效汇率(REER)走势可以看出,自1993年汇率改革之后,卢比的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均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特别是实际有效汇率始终保持在±10%的波动范围之内。这反映出印度央行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效的维持了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性,这对于印度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提高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这正是印度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仍然能够保证相对较平稳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对卢比汇率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后,印度卢比汇率的弹性明显增强,显现出市场在决定汇率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印度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有效的抑制了汇率的过度波动,并保持了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性,保证了印度经济的平稳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汇率机制的运行很好的体现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

研究印度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程度以及评判汇率制度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央行的外汇储备。印度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收支危机之后,外汇储备几乎耗竭(如图4)。在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印度开始有意识的累积外汇储备,1993年汇改以后外汇储备占GDP比率就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2000年之后印度经常项目与国际收支逐渐改善,特别是2001-2004年出现了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这一点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印度卢比造成了一定的升值压力。为了稳定卢比汇率,印度央行通过外汇市场公开市场交易大量购进外汇资产以避免卢比大幅度升值,从而导致自2000年以后印度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资料来源:Reserve Bank of India(http://www.rbi.gov.in)

图4 印度1980-2009年外汇储备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累积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收支危机之后,印度政府便将积累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其国际偿付能力作为其汇率政策的目标之一。这对于印度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印度政府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干预外汇市场并累积外汇储备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如图5)。为了避免货币供给增加过快对国内造成通胀压力,印度央行需要在国内货币市场进行冲销。持续性的冲销干预将会减少央行持有的净国内资产,影响央行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并影响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从表3看到,随着2000年以后印度央行资产中的净外汇资产不断增长,净外汇资产/净国内资产的比率也大幅度提高,其中2007、2008年甚至出现负的净国内资产。必须注意到,央行净国内资产的不断下降势必约束印度央行未来干预外汇市场和国内货币市场的能力,并对印度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资料来源: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图5 印度1980-2008年广义货币供给

对印度央行外汇储备以及资产结构的分析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以看出在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后,印度央行加大了在外汇市场上对汇率的干预程度。央行的干预行为在维持汇率稳定、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外汇储备的大量累积,央行资产结构的不合理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印度央行未来干预市场的能力以及国内金融体系的平稳健康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并予以持续性的关注。

印度央行2000年之后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并导致外汇储备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印度的国际收支逐渐改善,对卢比造成了升值压力,迫使央行在公开市场购进外汇资产卖出本币资产。因此,笔者对浮动汇率制对印度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从表4显示的数据来看,在汇改前的1988-1991年间,印度的经常账户出现了较严重的逆差,这也是引起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原因。在1993年汇改之后,印度的经常账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2001-2004年三年经常账户出现了较大额度的顺差,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局面。但总的来看,汇改后印度的经常账户仍然是逆差居多,汇率改革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汇改之后印度的资本账户顺差明显增加,多数年份占当年GDP比重均超过2%,显著的高于汇率改革之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常账户持续性逆差而资本账户持续大额顺差,可能导致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并增加外资流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增加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因此,笔者对于印度外债规模和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资料来源:Reserve Bank of India(http://www.rbi.gov.in)

图6 1999-2009年印度外债规模

如图6所示,尽管印度的外债规模近几年有所增长,但外债占GDP比重则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并略有下降。而汇改以后,由于印度政府积极的累积外汇储备,使得印度的外汇储备-外债比不断上升(见图7),自2004年以后已经超过100%,2007年更高达134.9%,这对于保障经济体系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外债务中短期债务导致的资金流动对于经济的冲击尤其大,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从印度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率来看(图7),在2007年之前,印度外债中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10%以下,处于可控的范围内。但是2007、2008两年的短期外债比重则急剧攀升逼近20%,这可能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一些企业短期现金流不足,从而增加短期借贷有关。

资料来源: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图7 1980-2008年印度外债比率指标

通过以上对印度国际收支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到汇率改革对于印度经常账户逆差并没有显著的改善,但是却显著的增加了资本账户的顺差。同时印度的外债总规模与短期债务规模均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之内。这反映出在汇率实现有管理的浮动以及资本项目有限度的开放的情况下,印度引进外资作为融资渠道的力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还比较强,印度的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印度政府对于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理有效的防范了外资对于经济的冲击,维护了经济体系的安全。但是2007年之后印度短期债务的激增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当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外债结构的这一变化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印度汇改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两国在经济发展与改革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印度的改革经验对于中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中国与印度均在1990年代中期实现了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中国于1996年12月宣布成为IMF第八条款国,实现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比印度(1994年8月)略晚两年。其次,中国与印度也均在1990年代前期实现了多重汇率并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于1994年1月完成多重汇率并轨,并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掀开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序幕。第三,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中国和印度均积极鼓励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又把资本项目开放视作一个渐进的进程,对资本项目始终实行一定的管制。因此,中国和印度在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具有相似的改革路径。

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情也具有很多的不同。这些区别使得中国与印度相比,既具有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

1.经济发展水平与规模的区别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印度,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如表5所示,中国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远远超过印度的发展水平。巨大的经济总量更有利于经济承受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为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2.外汇储备规模的区别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其外汇储备规模远远超过印度(见图8)。尽管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并引发资产结构配置以及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中,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应对外资流动和汇率波动冲击、维持经济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资料来源: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图8 中国与印度主要年份外汇储备

3.国际收支与外贸结构的区别

与印度国际收支状况具有很大差异的是,中国长时间均保持了经常与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局面,对外贸易顺差与外国直接投资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对外贸易结构方面,印度对外贸易中服务类等无形商品的贸易始终保持顺差,而中国的出口产品则更多的是制造加工产品,并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这种出口结构更容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冲击,从而增大中国进行汇率改革的成本。

4.对外依存度的区别

一国的对外依存度定义为:进出口总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依赖外部经济体的程度。一般认为,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适宜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以减少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以及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如表6,中国的对外依存度高于印度,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对外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浮动汇率制度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增加了中国管理汇率的成本。

通过上面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异同的分析,我们看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既有有利于进行汇率改革的因素,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这使得中国的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而积极总结吸取印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改革将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通过上面对印度汇率改革的成效分析以及改革经验的总结,笔者总结出一些印度经验对于中国汇率制度和资本项目开放改革的启示。

1.宜先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当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诸多改革问题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特别是对各项改革孰先孰后的问题存在较多的分歧。反观印度的改革进程,其首先进行的是汇率制度改革,在放松了汇率管制之后才开始逐步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印度的成功经验表明,汇率制度改革是保证资本项目开放等其他改革平稳推进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理顺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能够在市场作用下正常波动,才能充分发挥汇率的价格调节功能,有益于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并为进行相关市场制度改革提供推动力。反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就过早的开放资本账户,则反而可能导致国际短期资本的投机性冲击,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稳定,甚至引发货币危机。这种改革路径的选择对于当前我国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汇率稳定优先,维持有效汇率的稳定

印度的汇率制度改革经验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汇率水平应该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而通过央行的干预对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管理、保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有助于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特别对于中国来说,对外依存度较高,对外经济对于汇率的敏感性较高,有效汇率的稳定对于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就更有意义。因此中国应该抓住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有利时机,逐渐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脱钩,转向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改革,这更有利于今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积极发展外汇市场,辅助汇率制度改革深化

上面提到放松汇率管制、允许汇率波动是保证外汇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前提。而外汇市场的发育成熟度又能影响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一个交易者众多、交易繁荣的外汇市场中,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汇率能更准确的反映各种经济信息,更接近稳定的均衡汇率,从而有利于将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并避免汇率水平的过度波动。另一方面从政府调控的角度来看,发育越成熟的外汇市场也能够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外汇产品,从而更有利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管理。因此,一个发育良好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外汇市场对于管理浮动汇率制的正常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印度政府在汇改之后十分注重发展其外汇市场。从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国际外汇市场调查看出(见表7),2004年以后印度的传统外汇市场以及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额度均大幅度增加。实际上根据BIS公布的调查数据,至2007年印度的外汇市场交易额度已占全球交易的0.9%,其市场规模远远超过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据领先地位。逐渐完善的外汇市场不仅对印度卢比汇率的稳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印度货币当局的汇率管理方式转变提供了条件。这一点提示当前中国发展外汇市场是经济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4.维持合适数额的外汇储备

正如Dhal等(2003)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来源以避免外资过度流动对经济的冲击,因此它们需要累积足够的外汇储备以保障经济与金融系统的安全,在必要时为本国经济提供流动性。与之相反的,由于发达国家的货币被视作国际储备货币,它们不需要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在制定汇率政策时也无需考虑外汇储备要求,这些国家的汇率政策不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政策制定标准。因此发展中国家积累一定数额的外汇储备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累积过多的外汇储备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引发资产配置方面的诸多问题,同时还会对国内造成通胀压力,加大央行冲销的难度。印度央行进行冲销干预造成其货币供给结构失衡,值得引起我们的警觉。而中国目前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对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难题。笔者认为,在中国当前外汇储备过高的情况下,政府应逐渐放开居民持有外汇储备的限制,适当弱化政府主动累积外汇储备的角色,更多的将外汇资产“藏富于民”。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政府集中管理外汇储备的成本,也更有利于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5.渐进的开放资本账户,限制短期资本流动

印度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能够成功的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数次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印度较好的掌握了资本账户开放的节奏,平衡了开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加大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在利用了外资投资的同时也有效的抵御了短期游资的冲击。Gopinath(2005)曾指出,尽管资本账户开放的中长期目标是实现资本账户的有序的自由兑换,而短期内则是需要进行灵活的管制。在具体操作方面,国外机构投资者和非居民被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直接投资或股权投资;允许印度本土企业为国内或海外的直接投资项目进行海外借款,但设定了每财年5亿美元的额度限制;印度居民的其他海外投资或外汇资产的持有量也有一定的额度限制。同时,央行还加强了对外汇交易信息透明度的相关规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政府对外汇市场交易的监管,防止投机性外资对于本国经济的冲击,也为我国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五、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印度过去十几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印度卢比的汇率弹性显著增加,基本上实现了有管理的浮动,印度利用外资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同时,印度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和管理,有效的维持了卢比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抑制了短期外资对于经济的冲击,维护了外汇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保证了印度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但是必须注意到,央行常年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导致诸如外汇储备激增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予以关注和研究。

中国与印度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其汇率制度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具有较为相似的改革路径,也面临着某些共同的问题,比如高额的外汇储备积累、短期外资的冲击等。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规模、国际收支等基本面方面又存在许多差异。中印的这些异同使得印度的经济改革经验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推进中国的汇率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注释:

①2010年12月南非正式获邀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由四国变成五国。

②参见袁宜(2005).

③按1993年=100进行标准化。其中1998年之前欧元兑卢比的汇率数据以德国马克替代,并以欧元与德国马克固定汇率进行换算。

标签:;  ;  ;  ;  ;  ;  ;  ;  ;  ;  ;  ;  ;  ;  ;  ;  

印度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