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张建新, 刘献祥, 徐文山, 孙永耀, 苏再发[1]2003年在《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肱骨外髁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固定方法。方法 :通过电测实验法、叁维光弹实验法 ,空间有限元分析法 ,研究肱骨外髁在各种体位下的受力情况和复位固定方法 ,叁种实验方法互为验证 ,并应用于临床。结果 :66例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病人 ,经治疗优良率达 90 .9%。结论 :肱骨外髁骨折好发于肘关节半屈曲位跌倒 ,和肘关节伸直内翻位跌倒。骨折复位后固定在屈肘 60°~ 90°前臂旋后位最为稳定。本实验结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俞莉敏[2]2001年在《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肱骨外髁骨折是肘关节损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本课题采用叁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法,叁维光弹性实验法和电阻应变测量法等叁种方法,研究了肱骨外髁在肘关节的实际受力状况,以及在肘关节伸直屈曲或内外翻的不同,前臂旋转角度的不同下的应力和应变规律,从生物力学应力应变的角度,探讨了肱骨外髁骨折的发生机制,并提出了较佳的复位固定治疗方法。 [方法]叁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法中,将肱骨中下部按空间有限离散的原则,划分成561个单元和799个节点,并用电脑软件建立所有节点的空间坐标系统,然后将肘关节伸直屈曲,前臂旋前、中立和旋后共6种体位下的具体受力情况,按一定的边界条件移植加载到电脑的叁维空间模型上,通过SAP计算程序的计算,得出肱骨模型的每个节点和单元的应力状况。叁维光弹性实验,采用透明光弹材料环氧树脂利用铸造工艺制成一些叁维立体的肱骨受力模型,在温度为115℃的烘箱内行内翻、中立、外翻叁种体位的加载后降温,使应力冻结,然后对所需平面进行切片,并置于偏振光场内观察,由于产生双折射现象而形成彩色应力干涉条纹,从而了解到肱骨外髁的应力状况。电阻应变测量法是将电阻应变片粘贴于儿童尸体肱骨外髁的前后骨面,然后变动体位加载,引起应变片变形产生电阻值的变化,并且通过连接于应变片上的电阻应变测量仪测出此变化后,可转换成相应的应变,从而得出 脓骨外踝的应变情况。 【结果]*)无论何种体位下,儿童组的肢骨外踝区平均Mi scs 应力值最大,脓骨滑车挠侧区次之,脓骨滑车尺侧区最小,而成人对照 组的脓骨外踝区与脓骨滑车挠侧区以及脓骨滑车尺侧区之间的Mises 应力值则差异均不明显。门)无论前臂旋前,中立,还是旋后体位,肘 关节屈曲时,Mi scs应力值远大于肘关节伸直位,无论何种体位,脓骨外 踝后区的 Mi scs应力值均大于外踝前区。(3)无论前臂旋前,中立,还 是旋后,肘关节伸直位时,伸 )l几膛作用节点的平均 M i s e s应力值均大于 整个肺骨外踝区的平均值,而屈曲肘关节时,其平均MiseS应力值则明 显小于肢骨外踝区。H)冠状面下,无论肘关节内翻、中立、外翻以 及有无伸肌胰作用力的加载,在脓骨外踝部及脓骨滑车挠侧区均表现 为压应力条纹。门)除内翻位有伸肌腕作用力的加载下,脓骨外踝上 部为拉应力条纹,内踝上部为压应力条纹外,所有其他体位情况的加载, 脓骨内外踝上部均同时表现为压应力条纹。门)不论肘关节屈曲、伸 直,还是前臂的旋前、中立、旋后,竖直方向的应变均为压应变,而水 平方向则在肘部伸直位呈压应变,屈曲位呈拉应变。门)从固定体位 上来说,屈曲旋后位在水平方向,无论脓骨外踝前后区,压应变都是最 大的,而竖直方向上脓骨外踝后面呈压应变,前面则呈拉应变,大小也 以屈曲旋后位最大。 【结论]门)儿童易发生脓骨外踝骨折,且骨折发生在应力较集 中的脓骨外踝区及脓骨滑车挠侧区,而脓骨滑车尺侧区与脓骨小头则 较少发生破坏。门)以屈曲位最易好发脓骨外踝骨折,但前臂是旋前、 中立还是旋后则并不一定。(3)在伸直肘关节时,伸肌胰作用力对骨 折的发生起了很大作用,在肘关节内翻位时,伸肌腕的强力牵拉可以 5 拉脱外躲形成骨折,而在中立与外翻位时,则与屈曲肘关节时一样,骨 折的发生以尺挠骨对脓骨的撞击力为主,伸肌腕作用的影响较少。 (4)肢骨外踝骨折的复位可利用伸肌腕作用力的牵拉作用,而固定则 尽量避免伸肌盼的牵拉,采取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位固定为佳。

张建新, 刘献祥, 陈日齐, 俞莉敏[3]2001年在《肱骨外髁的空间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 ,采用叁维有限元方法 ,研究肱骨外髁在不同体位时的实际受力状况 ,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儿童尸体肱骨作为样本建立肱骨中下部叁维空间模型 ,测算肘关节伸直和屈曲位时旋前、中立、旋后等六种体位状况下 ,肱骨远段各点的应力值。结果 :无论何种体位下加载 ,肱骨外髁区的平均等效应力值最大 ,滑车桡侧区次之 ,滑车尺侧区最小 ;且屈曲位时各区应力均大于伸直位。屈曲位后区应力显着大于前区。而伸直位时伸肌腱作用点的等效应力值均较屈曲位大 ,且大了 35 %~ 77%。结论 :肘关节屈曲位跌倒时暴力沿前臂通过桡骨小头 ,向上传导撞击肱骨小头最易引起肱骨外髁骨折 ,并可延及滑车桡侧区 ,而滑车尺侧区较少发生破坏 ;伸直位时则因前臂伸肌群强烈收缩而拉脱外髁致骨折。

綦登[4]2013年在《经皮穿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针固定术在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01月采用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2.333:1。左侧42例,右侧18例。年龄从2岁到13岁,最小2岁,最大13岁,平均6.23岁。全部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术后未出现感染、骨不连、内固定折断、骨折处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穿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且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针的设计符合儿童骨骼的生理特点,既能达到治疗所需的内固定强度,又尽量避免了骨骺的损伤。此种方法治疗效果确切可靠,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宋景仑, 王鹏程, 张奉琪[5]2007年在《冠突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时往往行桡骨小头切除术。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尺骨冠突骨折时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的稳定性。[方法]选取骨密度值相近的上肢标本20对,经X线片证实无风湿、结核、肿瘤、骨折、畸形等。剥离上肢所有的皮肤、肌肉和筋膜,完整保留肘关节囊、内外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及尺、桡骨骨间膜。调制好的牙托粉与标本两端固定后,将标本伸直侧位自由放置于生物力学机,关节轴与水平面垂直,肱骨外髁向上,于肱骨外髁处垂直向下载荷,记录肘外翻位移。将标本竖直固定于生物力学机,尺桡骨向下,肘关节伸直位,做肘外旋扭转,记录肘关节的转角。[结果]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冠突无骨折、Ⅰ型骨折、Ⅱ型骨折在桡骨小头切除后较切除前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经统计学比较各组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伴冠突Ⅲ型骨折时在桡骨小头切除后较切除前肘外翻位移及外旋角显着增大。[结论]桡骨小头粉碎骨折伴冠突Ⅰ、Ⅱ型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前后肘关节均稳定,可行桡骨小头切除术,Ⅲ型骨折不稳定,应修复桡骨小头或假体置换,并修复冠突及尺桡侧副韧带。

张磊, 原林, 戴景兴, 赵卫东, 王龙江[6]2005年在《肱骨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肱骨远端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8具新鲜肱骨标本,制成远端“T”型髁间骨折损伤模型,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Y”型钢板、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3种方法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在同等载荷条件下,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效果最佳,“Y”型钢板次之,而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刚度最差。结论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牢固,稳定性好,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但操作复杂,在临床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

纪瑞耿[7]2002年在《J形石膏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37例》文中研究说明肱骨外髁骨折亦称肱骨小头骨骺骨折 ,因其骨折翻转后复位和固定较困难 ,且并发症多 ,是骨伤科的治疗难题之一。根据骨折损伤特点 ,自 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屈肘 90°前臂旋后位 J形石膏加小夹板外固定等方法治疗肱骨外髁骨折 37例 ,全部骨折愈合 ,现报

李炳钻, 钟黎娟, 王建嗣, 蔡秀英[8]2007年在《外侧分离穿针技术在儿童肘部骨折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外侧分离穿针技术在儿童肘部骨折应用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肱骨外髁骨折患者共53例,采用外侧分离穿针技术固定治疗方法,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随访53例,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3个月。肱骨髁上骨折23例中,优19例,良4例;肱骨外髁骨折30例中,优26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外侧分离穿针技术在儿童肘部骨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董吉哲[9]2014年在《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手术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取统计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依据Dubberley分型进行研究论述,观察肘关节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以期提高诊断水平以减少漏误诊;明确损伤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出规范化的治疗建议,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明确远期疗效可行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8例肱骨小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区间14~75岁,平均35.78岁;左侧11例,右侧7例。全部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无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均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方式治疗。DubberleyⅠA型4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4例,ⅢA型3例,ⅢB型4例。单纯Herber螺钉内固定4例;Herber螺钉加克氏针内固定2例;肱骨外侧钢板加克氏针或螺钉或Herber螺钉内固定5例;克氏针结合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棒内固定6例;游离骨块切除加铆钉修复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8天。对入选病例进行了平均12个月的随访,并对最终随访结果所得的远期疗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估,以评价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X线均示解剖复位,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全部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或异位骨化现象,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术后肘关节平均活动度:伸0.56°(-15°~10°),屈117.5°(100°~130°),旋前87.78°(80°~90°),旋后87.22°(80°~90°),运动弧118.06°(85°~140°)。随访数据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6](见附表1)进行评分,优13例,良5例;平均得分94.72分。其中肱骨外髁后方粉碎骨折9例(ⅠB型1,ⅡB型4例,ⅢB型4例),其肘关节平均屈伸运动度111.67°,MEPS评估平均得分91.11分。结论:肘关节外侧入路可较为清晰的显露骨折面和游离的肱骨小头—滑车骨块,统计数据显示,其用于DubberleyA、B型肱骨小头骨折治疗效果均较为满意,可用于伴有肱骨外髁后侧骨折的Dubberley B型骨折或肘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入路操作平面简单安全,周围解剖结构明晰,无重要血管神经,术中不会造成进一步损伤,对骨折周围的血供破坏也较小。入路可较为灵活的向近(远)端延长,有利于全面探查并行有效的骨折复位及坚强固定,对于周围韧带、关节囊等的损伤也易于发现及修复。术后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较少,患者多可早期行肘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辅以舒筋活血中药外洗剂,患肢功能活动恢复顺利,可以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杨增敏[10]2003年在《肱骨远端X线测量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肱骨远端的X线解剖特征,分析其生物力学意义,并探讨其对于肱骨髁上骨折(SHF)内固定的意义。方法:选择发育成熟(16岁以上)的正常肱骨远端的X线片进行观测,总结其特征并从生物力学角度进行分析其形成原因;记录外髁角(CLA)、内髁角(CMA)、干髁角(CSA)、前倾角(AA)角度,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参考值范围。选用成人离体肱骨做成SHF模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实验组按照CLA、CMA角度进针,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抗悬臂弯曲及抗拉伸载荷表现,记录位移量为0.5、1.0、1.5、2mm时的载荷值。结果:发育成熟的正常肱骨远端CLA、CMA、CSA数值与年龄、性别、左右侧、职业不相关,AA与年龄、左右侧相关;实验数据经过比较,表明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固定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肱骨远端的角度测量具有临床意义,对骨折内固定及内固定物的设计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 张建新, 刘献祥, 徐文山, 孙永耀, 苏再发.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3

[2]. 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 俞莉敏. 福建中医学院. 2001

[3]. 肱骨外髁的空间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研究[J]. 张建新, 刘献祥, 陈日齐, 俞莉敏.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4]. 经皮穿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观察[D]. 綦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5]. 冠突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 宋景仑, 王鹏程, 张奉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6]. 肱骨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J]. 张磊, 原林, 戴景兴, 赵卫东, 王龙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5

[7]. J形石膏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37例[J]. 纪瑞耿. 福建中医药. 2002

[8]. 外侧分离穿针技术在儿童肘部骨折的应用[J]. 李炳钻, 钟黎娟, 王建嗣, 蔡秀英.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9]. 肘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手术疗效观察[D]. 董吉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10]. 肱骨远端X线测量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 杨增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肱骨外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