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口现状分析_出生率论文

台湾人口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人口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0多年来,我国台湾已由一个农业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工商社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台湾成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1990年,台湾实行新家庭计划,推行“国民”计划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截止到2000年12月末,台湾地区人口达22276672人。其中,男性11392050人,女性10884622人;性别比为104.66(以女性为100);出生率1.381%;死亡率0.57%,自然增长率0.81%;人口净迁率0.025%(净迁入)[1~2]。

台湾地区的人口增长很快。1949年末,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为7396931人。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人口生育率高达4%~5%,死亡率为0.8%~1.16%,人口的自然增长率3%~4%之间[3]。1958年,台湾人口超过1000万。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率继续维持在3.63%~4%的高位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死亡率迅速下降到0.6%~0.7%,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在3.2%以上,每年新增约34~35万人,台湾地区人口压力逐渐显现[4]。在蒋梦麟等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1964年台湾“卫生署”成立“家庭卫生委员会”,正式推行“家庭节育计划”。1967年出生率首次降至3%以下,但由于同期死亡率也相应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保持在2.3%~2.7%之间。进入70年代后,由于二战后出生的婴儿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2.30%~2.72%之间,每年新增人口在36万人以上。1973年台湾人口增长率首次降到2%以下,之后并未完全稳定,部分年份有所反弹。如1976年时逢龙年,年中新生42.3万人,比往年多出5.6万人,出生率为2.59%。80年代初,台湾又有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人口先后加入生育大军,出生率仍达到2%以上,人口增长率在1.5%~1.9%之间徘徊。1989年末,台湾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5]。1990年7月,台湾开始实施新家庭计划,加之20~29岁生育旺期妇女增长率开始下降,女性晚婚和晚育逐渐增多,一般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下降,台湾地区的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逐渐回升。1991年,台湾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终于降到1%。1994年,进一步降至1%以下,每年新增人口在20万以下(除1996年和1998年外),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迁移率。进入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台湾人口和外界的对流逐渐增多,但迁徙人数不多,迁入、迁出差额多数年份在5~6千人,人口净迁率在0.003%左右,所以起重要作用的还是自然增长率[6]。

从上述人口变化发展的轨迹看,近20年来台湾地区人口增长率下降还是非常明显的。根据台湾有关部门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可见,从1986年开始至今,台湾地区人口的出生率降到1.72%以下,年增长率始终稳定在1.2%以下,没有再出现反弹现象,且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7]。

近20年来,台湾地区人口增长率变动的特征之一是适龄妇女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各项生育率指标下降迅速,生育率的下降成为出生率下降的关键因素。台湾地区的出生率由1980年的2.34%下降到1985年的1.8%,1990年降至1.66%,2000年进一步降至1.38%。就一般生育率来看,1980年台湾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为91‰,1985年迅速降至68,1990年为62‰,1995年为55‰,2000年则进一步降为48‰,20年间下降了43个千分点,最近10年为每年1.2个千分点,降幅趋于稳定[8]。就年龄组别生育率来看,2000年台湾地区较高生育率年龄组是25~29岁和30~34岁,分别为133‰和90‰,第三位是20~24岁组,72‰。与1980年相比,年龄组别生育率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30~34岁、35~40岁、40~44岁年龄组生育率上升,15~19岁、20~24岁、25~29岁年龄组的生育率下降;二是各年龄组生育率的排位秩序有些微改变,30~34岁年龄组取代20~24岁年龄组排列第二。就总和生育率来看,2000年台湾的总和生育率为1680‰,即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的生育期生育1.68个孩子,与1990年的1.81个相比进一步下降。

从对台湾妇女的生育率变动情况的分析可知,导致台湾生育率降低的直接原因,一是台湾妇女晚婚晚育的人数上升。90年代中期,台湾20~24岁年龄组的青年男女未婚的比例分别高达93%和78.7%,导致20~24岁年龄组生育率下降明显,其位次也由第二位退至第三位,生育高峰年龄由20~29岁变为25~34岁。二是台湾妇女的生育时间缩短。台湾妇女的生育时间主要集中在25~29岁,34岁以上妇女的生育率虽有上升,但上升的幅度非常小,如果从台湾妇女生育高峰期整体推后来看更是如此。三是台湾妇女一生所生育之平均子女数减少,由70年代的4个下降到1980年的2.5个,到2000年进一步降至1.68个[9]。四是最佳育龄妇女中相当多的人单身或不愿生育。据《台闽地区人口统计》的数据显示,90年代中期,台湾25~29岁的女性中,仍是单身者高达40%之多。

第二个特征是死亡率在社会尚未进入老年社会时就开始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死亡率高达0.99%。随着社会逐渐安定,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公共卫生技术的普及与提高,1964年降至0.57%,1970年进一步降至0.50%以下。近20年来,台湾地区的死亡率有缓慢回升之势,死亡率从1980年的0.47%上升到1988年的0.51%,2000年达到0.57%;死亡人数逐渐增多,平均每年增加2000人以上。1988年年死亡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2000年死亡人数为125957人。

特征之三是出生率迅速下降与死亡率略有回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相对运动使人口增长率降低的速度加快。从以下几组数据的变动就可以清晰地看到:1980年,台湾出生人数为412558人,死亡83965人,自然增长率1.86%;1985年出生345053人,死亡92011人,自然增长率1.32%;1990年出生334872人,死亡105322人,自然增长率1.13%;1995年出生328904人,死亡118737人,自然增长率0.99%;2000年出生305312人,死亡125957人,自然增长率0.81%。这是台湾近20年来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从以上归纳和分析可见,早在1990年,台湾的总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这标志着台湾人口增长类型由此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lphonei Landry)所说的第三阶段——现代阶段,即: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育观念改变,自觉限制家庭人口规模,生育率下降。台湾开始向人口零增长阶段迈进。

(二)

到2000年,台湾地区人口年龄构成的具体分布状况是:0~4岁段1489242人,5~9岁段1615158人,10~14岁段1598693人,15~19岁段1875363人,20~24岁段2001787人,25~29岁段1778878人,30~34岁段1880525人,35~39岁段1948453人,40~44岁段1840177人,45~49岁段164449人,50~54岁段1096189人,55~59岁段817926人,60~64岁段768524人,65岁以上者1921308人[10]。

台湾人口年龄构成现状的第一个特征是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不规则分布,出现20~24岁、35~39岁、5、9岁三个峰值年龄组。这反映台湾地区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出生高峰。分别是1976~1980年间、1961~1965年间和1991~1995年间。前二个时期均有中国龙年,受传统风俗影响出现生育高峰;后一时期则因为1961~1965年出生的人口此时已进入生殖高峰之故。

第二个特征是台湾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化的步代加快。台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由1951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8.6%,台湾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属典型的老年型,未来台湾人口老化进程将随着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日益加快。

第三个特征是人口再生产类型正由“稳定型”向“减少型”过渡。根据国际上常用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氏的划分标准来看台湾的人口再生产年龄结构应届“稳定型”向“减少型”过渡。老年负担系数1980年为6.73%,2000年为12.27%,人口老化明显。

第四个特征是工作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其负担指数下降明显,负担的侧重点有所变化。从表1的数据可见,目前台湾工作年龄人口的负担系数为42.32,即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42.32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其中少年儿童为30.05人,老年人口为12.27人。与1980年相比,总负担系数下降了14.85个百分点。其中,少儿的负担系数下降了20.39个百分点;老年的负担系数则上升了5.54个百分点。

形成台湾人口年龄构成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导致15岁以下年龄组人口减少,64岁以上人口增加。从表中可见,0~14岁组的人数,从1980年的571.4万下降到2000年的470.3万,20年少了101万。使其在人口中的比例由1980年的32%降至2000年的21.11%。死亡率变化的情况较为复杂。70年代初,随着台湾地区生活、医疗保健水平提高,人的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但1987年后开始逐渐有所回升,如1995年死亡118737人,到2000年增至123957人,死亡率也由1980年的4.72‰上升到2000年的5.68‰[11]。根据资料统计,1995~2000年5年间,原65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因死亡或其他原因减少了368788人,但5年间新进入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人数达659042人,即5年间65岁及以上年龄的老人还是增加了290554人,年均6万人,65岁以上老人在人口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8.6%,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12]。

(三)

从2000年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台湾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致是城市多于乡村,沿海平原多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台湾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孟加拉国,居世界第二。人多地少、生存空间狭窄,到2000年末更为严重,人口密度高达615.58人/平方公里。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和嘉义等5市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000人以上;其中台北和高雄两市更是分别高达9737人和9704人[13]。

台湾人口地域分布模式的第一个特征是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台湾地区共有29个不同层级、大小不一的建制市,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2个(台北、高雄),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个(台中、板桥),其余均为5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这28个城市居住的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52%以上。其中7个“院辖市”、省辖市(台北、高雄、基隆、新竹、台中、台南、嘉义)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地区总面积的2.93%,但人口却占全地区总人数的30.80%。其余各县的县辖市镇也大多集中了各县半数以上人口,如台北县人口的81%集中在下辖的12个市镇中,另17个乡的人口占不到20%。目前在台湾地区以中心城市——台北、高雄、台中为主体形成了三个人口集中区:一是以台北市为中心,包括基隆市、台北县、桃园县在内的北台湾地区。该区域人口8335412人,占全地区人口总数的37.42%,而这一区域仅有3678.08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10.16%。另一个是以高雄为中心的南台湾地区,包括高雄、台南两市和高雄、台南和屏东三县。该区域人口5475194,占全地区人口总数24.58%。第三个是以台中市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包括台中市和台中、彰化两县,共有人口3760629人[14][15]。

表1 2000年台湾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与负担系数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华民国”经济年鉴》数据整理。

另一个特征是西部地区人口多于东部地区人口。若以台湾本岛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三貂角—鹅銮鼻)为界划分,东部区域包括宜兰、花莲、台东3县,面积10285.45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28.4%),人口1063948人(占全域人口的4.8%),人口密度103人/平方公里。而西部区域以全域71.6%的土地集中了全域95.2%的人口,人口密度818.9人/平方公里。西部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是东部的7倍[16]。

第三个特征是沿海平原、盆地、台地集中了台湾人口的绝大多数。台湾地区沿海平原、盆地、台地约占整个面积的1/3,但集中了台湾90%的人口。占全域一半以上面积的山地区,人口密度平均不足20人。检视台湾地区的人口密度图可以发现50~100人/平方公里的分布线与500~1000米间的等高线基本重合,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和台地丘陵内,其中高度在50米以下的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居住的人口最多。以台北盆地为例,该盆地集中台北市和台北县辖之板桥、永和、中和、三重、新店、新庄、树林等市镇,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万,占全域人口的近1/4,密度高达2.1万/平方公里[17]。

近几十年来,台湾人口地域分布的数量变动较大,人口集中度越来越高,值得关注。台湾内部的人口迁移还是比较频繁的,主要是乡村向城镇迁移。据台湾“内政部”统计资料显示,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时,台湾人口增长最快,由1962年的1151万人增至1988年的1990万人,16年间增长了839万人,增长率为73%。其中台湾城镇人口扩展最为迅速。扩展最大的依次是台北县、台北市、高雄市、桃园县、台中市,人口均成倍增长。如增长最陕的台北县,人口由1962年的915272人迅速增加到1988年的2288326人,增长了215.58%,台北市则增长了188.66%;5个县市人口总共增加了5741438人,占全地区同期增长人口的68.4%。一些农业县、边远县人口的增长则非常缓慢,远低于同期的平均增长率,如云林(8.5%)、台东(12.9%)、苗栗(20%)、台南(22.1%)、南投(22.7%)、花莲(30%)、屏东(30%)、宜兰(33%)、彰化(34%);澎湖县人口甚至由1962年的103030人降至1988年的97744人。这些市县的人口增减中,主要是人口的净迁率在起作用。1995~2000年间,台湾地区内部迁移状况又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台北等大都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台北市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出现人口绝对值减少的县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由1县增加到云林、宜兰、台东、澎湖、苗栗、南投、嘉义、屏东、花莲等9县。这些县不是属于东部县、边远海岛山区县,就是属于农业县。这些地区的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远距离迁往中心城市或工商业发达地区。三是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县,如台北县、桃园县人口仍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特别是台北县所辖的一些市镇,人口密度甚至远远高于台北市;一些靠近大中城市的县份也成为人口迁移的吸收地,人口也有所增长,如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新竹县等地。四是中部地区的城市如台中、台南市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如台中市1995年人口853221人,2000年达到965790人,增长了13.2%。这与台中被作为台湾中部重点发展城市有关[18]。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台湾成功地将人口的高增长率降了下来,但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台湾仍须不断调整人口计划和人口政策目标,才能维持人口的合理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进老人福利,均衡人口分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台湾经济、社会的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  ;  ;  ;  ;  

台湾人口现状分析_出生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