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出版社知识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管理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社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知识管理。哈佛大学知识管理专家、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认为,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性因素。出版社的产品是传载知识的图书,其生产经营具有特殊性。对出版社的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两个方面。
一、显性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贯穿知识管理过程的核心是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的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接近信息管理的内容,它需要营造良好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建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联系外部的网络,内部联系与交流的内部网络,知识库(含数据库)等。出版社传统的管理知识的部门是档案室、资料室等,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管理的内涵丰富多了,技术手段也大大增强了。通过Internet,可以将作者资源、客户资源、出版进度、库存管理、各种出版相关法规、信息资源等企业的知识积累为广大职工共享,通过内部网络,编辑可以全程跟踪自己编辑的图书,各部门间充分信息共享,从而打破社内信息的分割状态。通过Intemet,可以建立职工与外部世界的广泛交流,建立编辑与作者、发行网络、社外专家库的广泛联系,充分占有各种信息资源,并及时将之转化为与图书策划相关的资源。
建立企业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知识库为内外部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输入、输出渠道,为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知识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一般认为,企业知识库应包括三种类型,即外部知识、结构化的内部知识、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以企业知识链为中心的知识流动链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出版社,其知识库应该包括图书出版信息、著作者信息、版权信息、学术信息、文化需求信息、市场销售信息、读者购书信息、宏观政策信息、社会思潮信息、经济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信息,以及涉及出版社内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知识,进行梳理、整理,并在流动中实现其价值和增值。有些高校出版社将作者群、使用本社教材的相关院校教材管理部门、各专业教师情况建立数据库,及时反馈信息,极大方便了编辑、发行部门的工作。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图书出版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诸如电子图书、立体化教材等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出版的概念,也带来了版权管理、出版运作等方面的挑战,出版社应该应时代潮流,加强数字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运用,不断完善、丰富知识库管理。
在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须注意的是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与出版社的发展一致,并且要不断进行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知识集成和创新,促进非结构知识的结构化,外部知识的内部化,产生新知识,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隐性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是存储在员工脑海里的经验,这部分知识难以掌握,也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说显性知识是突出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隐性知识即是“海面下的部分”。出版行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出版者的策划、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图书的市场表现,而这种在策划时的灵机一动或者营销时的别出心裁,则属于隐性知识。出版社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就在于激发员工的隐性知识,使之显性化。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的核心并不在于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而是着力于组织的调整和管理方式的探索,通过消除组织交流障碍、营造知识共享环境、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建立互动的知识社区、实施人本化的管理等方式,将员工的分散知识整合为组织知识,并最终成为企业的竞争工具。结合出版社实际,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社的管理者应成为企业的知识主管。根据国家文化体制的部署,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将转制为经营性的、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出版社的管理者面对日益严峻的企业生存环境,应该成为企业的知识主管,在对出版社的全面管理过程中,贯彻知识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主要职责是在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管理中,贯彻知识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出版社的管理者须了解出版社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出版社自身特点,理解出版社内部的信息需求,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出版社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符合出版社的战略定位,这是出版社发展的大方向。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必须将知识管理融入其中,充分了解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走向、国内外相关出版社状况、图书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知识,使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图书市场已进入买方市场,随着加入WTO后国外出版机构逐步介入,国内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社传统的垄断地位将日渐不保。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是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在这个战略制定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融入是必需的。把知识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就是在企业整体框架内承认知识理念的作用,通过企业蓝图的知识化,使企业从基本组织结构、基本设施到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变。
2.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信息量大大增加,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生产主要为规模化个性化生产,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再适用。只有建立扁平化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实行水平管理才能适应这一需要。出版社传统的编辑、出版、发行三部鼎立的体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往往造成条块分割,信息不畅。一些出版社尝试编印发一条龙、项目负责制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出版社应不断借鉴国内外优秀出版社的先进经验,进行体制创新,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的学习和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和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出版社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高素质的出版人力资源。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市场触角并熟悉营销策划之道的复合型人才是出版社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每一部超级畅销书的背后都活跃着这样的出版人或出版人群体。出版社应该将员工视为具有可开发性和能动性的最宝贵的第一资源,把人力投资作为谋求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投资。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人事相宜,人尽其才。同时为员工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在社内形成强烈的学习氛围,建立出版社发展的共同愿景。建立相对完整的人才引入、培训、激励计划,使人才链环环相扣。通过这些措施,形成有效的人才制度,使员工充分奉献自己的才智。
4.创造知识共享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每个员工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企业的知识库做出贡献。
在知识管理中,最难以做到的是知识的共享。因为知识的共享说到底是一种不自然的行为。在传统工作环境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人们对知识共享往往采取自然抵制态度。在出版社内,常有编辑为书稿互挖墙脚,编辑对自己的工作往往讳莫如深,同一部门内信息封锁,选题策划各自为政,撞车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资源也产生了许多矛盾。要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工作环境。保障知识提供者的利益,通过激励措施,让员工提供知识,并充分享受到提供知识带来的好处,从而实现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充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团队协作,进一步将员工分散的个人知识整合为组织知识,使其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关键资产和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整合出版社的人力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版权资源、发行资源、品牌资源等的过程,通过知识管理进行优化整合,合理配置,使出版社良性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