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玲[1](2021)在《现代性的另一种诉求 ——近代中国留美生基督信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南芳[2](2021)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这六个层层递进的词语来形容文化自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使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一旦“根不稳”、“魂不定”,将会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生产力、防御力,有助于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从文化不够自信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的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而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当前中国文化不够自信的理性审视,也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学术回应,既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又能弥补当前研究的局限,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意义十分显着。文化自信培育是指在深刻掌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一定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法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增强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培育围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展开,与文化自信的重构、重塑、重建的形成机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进行深入系统探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需要。文化自信培育的展开始终依靠人、围绕人并服务人。依据人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地位、任务、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划分为文化自信培育者和文化自信培育对象,这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自信培育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虽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人民性,应该面向全体中华儿女展开,但也应该有重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青少年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大流量群体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培育者与文化自信培育对象在实践交往中要秉承平等性、亲和性、发展性的交往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三个方面构成的系统。从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是基础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内容。从层次来看,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和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其中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础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中间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从当前的培育状况来看,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认同、低认知的现实反差,要求我们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而且要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完整、结构协调和层次科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桥和船。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完备化、效果的优质化、制度的常态化,必须遵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古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研究。随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线上方法与线下方法、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的综合使用,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日益呈现协同性、互补性、同构性等特征。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哲学方法,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方法,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准则。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指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按照外延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照形态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按照作用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从结构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感染、导向和强化功能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目标的达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指导,秉承实事求是、方向一致、协同共振、循序渐进的优化原则,努力建设繁荣有序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温馨乐学的家庭环境、风清气正的学校环境、文明有礼的社区环境、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买托合提·居来提[3](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认为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张慧,李峥,王乾贝,窦凤娇[4](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对护理内涵的阐释与思考》文中提出护理理论是对护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1]。人、环境、健康和护理是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也是护理理论构建的基础,对于护理学4个基本概念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护理理论内涵的挖掘。长期以来,中国应用的护理理论多为移植式思维,用西方的理论解读中
李春香[5](2015)在《护理人员专业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关于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分析,概括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概念。参考国内外的成熟量表,经过专家咨询,以山西省三级西医综合医院的注册工龄在6个月以上的护士为样本,调查护理人员的专业核心价值观和组织公民行为现状,分析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了解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核心价值观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为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文化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护理人员的行为现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历史文案法、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等。随机抽取了山西省四所三级西医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和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问卷调查。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条目筛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果:1.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关怀,道德是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责任是体现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意识,行为是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2.验证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模型;利用探索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23个条目五个维度的护理组织公民行为量表。3.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医院、科室在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总分上有统计学差异;4.人口统计学资料:调查医院、年龄、职称、科室、职务、婚姻状况在组织公民行为的总分上有统计学差异:(1)年龄30-39、40-50岁人群的得分都高于20-29和5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2)职称高组织公民行为得分也高;(3)有职务者比没有职务者的组织公民行为得分高;(4)已婚的护理人员比未婚护理人员得分高。(5)调查的四所医院和不同科室之间的护理人员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差异。5.两量表量表和维度之间有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人口统计学资料、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变量解释了组织公民行为总变异的52.2%。(1)进一步分析发现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中的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作用,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得分越高组织公民行为得分也越高。(2)专业伦理对敬业精神维度有正向作用;专业精神对帮助同事和保护组织资源两维度有正向作用;专业认知对社会服务与奉献精神、认同组织两维度有正向作用,这几种情况中前者得分决定后者得分高低。结论:加强医院和科室的文化建设,促进和谐工作氛围的形成。矫正不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倾向,积极强化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专业精神、专业认知、专业伦理,提升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自觉性;开展人文性的知识讲座和培训,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给予护理人员医院和科室关怀,让护理人员感受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提升护理人员对医院和科室的认可度,从而形成更多有利于组织发展和进步的组织公民行为。
刘岩[6](2014)在《亲情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亲情服务是以人文医疗、人文服务、人文环境、人文博爱、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管理服务理念,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仁者爱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精髓,树立把病人的尊严、价值、权利、自由和康复作为医护人员首要关怀的人文精神。我院于近期开始开展以亲情服务贯穿护理工作全过程的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张艳[7](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张艳,姜安丽[8](2012)在《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研究框架、护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依据、逻辑起点认识、知识来源、特点、研究方法及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方面综述了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进展。
邓华梅[9](2011)在《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认知与护理文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广东省中医院为案例,结合护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成果,探索现代社会环境中护理工作的运行规律,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对静态的制度体系和动态的管理系统的研究,探索培育先进护理文化的有效途径,以期总结出一套护理文化建设的方法。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署(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发布的“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HSOPS),对广东省中医院护理文化的内涵建设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方法:首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及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计算量表条目的同意率,每个维度的同意率为该维度条目同意率的平均数。其次,计数资料进行分层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将本次调查结果与美国AHRQ2010年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对二者同意率差值≥5%的项目,不同岗位及科室护理人员得分的比较用Kruskal Wallis检验。最后,对调查表的结构效度应用AMOS 7.0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结果从理论上对护理文化渊源与发展现状、使命、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通过将广东省中医院护理人员患者安全文化的调查结果与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署(AHRQ) 2010年数据库中862家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广东省中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平(P<0.05)。提出促进“患者安全文化”落地应健全事件报告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沟通有效性、促进多学科合作的建议。从广东省中医院护理文化内涵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已深植于员工心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护理文化体系,衍生出八项文化内涵,包括:仁者爱人的服务文化,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和谐共享的团队文化,自强不息的学习文化,勇于担当的责任文化,乐于奉献的感恩文化,追求卓越的创优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医文化。结论先进的护理文化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凝聚力,广东省中医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有着相辅相成的效果。要实现当代护理文化的进步,必须从实际出发,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借鉴国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深化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实现护理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彰显护理工作的价值。
贾启艾[10](2010)在《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护理教育的人文忧患,剖析了护理的关爱本质,确立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从而提出了护理教育的导向,构建护理人文"四成"教育主题模式,以促进中国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
二、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
二、交往视域下文化的交流和安全 |
三、共产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 |
第二节 列宁的文化理论 |
一、文化革命理论 |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理论 |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 |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概述 |
二、科学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辩证关系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 |
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
五、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 |
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
第三章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涵的厘定 |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
二、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
三、文化自信内涵的多维解读 |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特征 |
一、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二、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区别 |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联系 |
第四章 文化自信培育者和培育对象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 |
一、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内涵和特征 |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的作用 |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的素质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对象 |
一、文化自信培育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
二、青少年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 |
三、共产党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 |
四、网络大流量群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关系 |
一、澄清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关系的误区 |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特征 |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
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分析 |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
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具体要素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结构分析 |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
二、基础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
三、重要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 |
四、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层次分析 |
一、第一层次: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 |
二、第二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 |
三、第三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 |
第六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
一、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 |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
三、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价值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 |
二、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 |
四、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 |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 |
一、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 |
二、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 |
三、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 |
四、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 |
五、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 |
第七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类型、特征和价值 |
一、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 |
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类型 |
三、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特征 |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重要价值 |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宏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微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建设 |
一、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态度 |
二、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
三、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现实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 田野调查 |
(二) 文献资料研究 |
六、田野点概况 |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
一、知识传承模式 |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
二、“医德”还是“异”德 |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护理人员专业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护理专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设计 |
3.1 问卷与量表设计 |
3.2 量表的修订与分析 |
3.3 假设提出 |
4 实证调查分析和假设验证 |
4.1 实证调查阶段 |
4.2 正式调查数据结果 |
4.3 实证研究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亲情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情服务运用于护理工作全过程 |
1.1 护理人员的语言礼仪与行为规范 |
1.2 亲情服务内容 |
1.3 督导 |
2 效果 |
2.1 开展亲情服务,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改善 |
2.2 开展亲情服务,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了整体素质 |
2.3 开展亲情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
3 讨论 |
(7)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
六、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
七、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
三、研究小结 |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
四、研究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
附录六、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2 国外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 |
2.1 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研究框架——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 programs: |
2.2 有关护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依据的探讨 |
2.3 有关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认识的研究 |
2.4 有关护理学科体系知识来源的研究 |
2.5 有关护理学科体系特点的研究 |
2.6 有关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的探讨 |
3 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 |
4 小结 |
(9)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认知与护理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护理文化概述 |
1 护理文化的渊源与概念 |
1.1 社会文化 |
1.2 医院文化 |
1.3 护理文化 |
2 护理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
2.1 护理文化的要素 |
2.2 护理文化的结构 |
3 护理文化的功能与使命 |
3.1 护理文化的功能 |
3.2 护理文化的使命 |
4 护理文化的发展现状 |
4.1 国内护理文化的发展现状 |
4.2 国外护理文化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广东省中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 |
1 调查方法及结果 |
1.1 调查对象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调查结果评价 |
3 促进安全文化落地的建议 |
3.1 健全事件报告体系,倡导系统改进 |
3.2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培训 |
3.3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间的有效沟通能力 |
3.4 推动多学科合作,提升科间协作水平 |
第三章 广东省中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文化内涵建设 |
1 广东省中医院的护理文化体系 |
2 广东省中医院护理文化的内涵 |
2.1 仁者爱人的服务文化 |
2.2 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 |
2.3 和谐共享的团队文化 |
2.4 自强不息的学习文化 |
2.5 勇于担当的责任文化 |
2.6 乐于奉献的感恩文化 |
2.7 追求卓越的创优文化 |
2.8 传承创新的中医文化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10)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文忧患——护理科学技术与人文冲突 |
2 关爱——护理的本质 |
3 护理教育的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
4 让人文为护理教育导航 |
四、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的另一种诉求 ——近代中国留美生基督信仰研究[D]. 李静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王南芳. 湖北大学, 2021(01)
- [3]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对护理内涵的阐释与思考[J]. 张慧,李峥,王乾贝,窦凤娇. 中华护理杂志, 2015(11)
- [5]护理人员专业核心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性实证研究[D]. 李春香. 山西医科大学, 2015(02)
- [6]亲情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A]. 刘岩. 2014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 2014
- [7]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8]护理学学科体系研究进展[J]. 张艳,姜安丽. 护理研究, 2012(35)
- [9]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认知与护理文化的研究[D]. 邓华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J]. 贾启艾. 护理研究, 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