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与中国的对策

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与中国的对策

赵永成[1]2000年在《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与中国的对策》文中认为战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其结构不断变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战略变化,90年代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研究本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分三个部分: 一、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主要论述了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的变化,指出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五大特征,即投资规模扩大化、投资主体集团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生产网络化和合作国际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作出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转移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论述了中国投资环境的五大变化和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指出了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外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接着,论述了东亚金融危机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三、中国的政策与对策选择。分别论述了中国的股权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总体对策思路,以及战略对策和战术对策选择。

于灵[2]1999年在《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特点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以巨额的贸易收支、经常收支黑字为后盾,日本先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海外债权大国。1989年和199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此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重点发生变化,开始实行“脱欧返亚”的战略,尤其对中国投资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十分引人注目。那么,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何实行战略转移,在这种战略转移中,对中国投资表现出哪些新特点,面对日本投资者新的挑战,中国应采取什么政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刘才明[3]2003年在《经济利益视角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文中指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年轻的话题其老生常谈在于国际直接投 资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对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垄 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等等 其年轻则在于20 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全球FDI区域 分布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全球FDI的产业分布进一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 保险等服务业集中FDI的投资主体集团化FDI的投资方式逐渐多样化等等 因而需要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 经加入WTO 的背景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 意义 因此 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渊源从理论 上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从经济利益角度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是理 论创新的必然第二章对对外直接投资利益作了概述性的描述并且阐述了对外 直接投资利益的前提来源实现方式制约因素等第三章对中国的对外直接 投资问题展开了实证的研究指出了中国当前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于利益目标的定位错误直接原因则是在主体选择行业选择区位选择及 进入方式选择方面的偏差第四章比较分析了美国与日本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 面的经验教训以及给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第五章对如何发展中国的 对外直接投资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性的分析 与描述从经济利益的视角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较为全面的探讨了对外直 接投资的本质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分类前提源泉实现机制和制约因素等 其次 论文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要推动政府与企业共同走出去 第三 本文 提出评判企业能否走出去的标准不是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或企业规模的大小 而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应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共同走出去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研究的尝试性以及作者能力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 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张孝锋[4]2006年在《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是导言。论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和预期价值等。 第二章主要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把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归纳为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则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描述。大陆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分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研究、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四大类进行。从台湾企业转移动机与区位选择、台湾制造业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模式等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博硕士论文中与产业转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雁行模式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都是以产业转移实践的发展过程为背景而不断演化的。在对产业转移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由土地、资本和人力到科技;市场环境由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以致垄断等,这些理论中,着重从产业转移输出方考虑,对承接方的条件、正负面影响研究的不多;随着经济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过去的理论已经很难圆满地说明现在。从国内的研究看,以FDI的地域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多,结合国际,以实证研究为主,深刻阐述产业转移规律与理论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微观视角、个案研究为特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两者结合,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体制、机理、文化等因素的考虑,比较富有特色,但对承接方的条件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为后续的研究开拓了广泛的空间。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首先,从移出地和承接地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一般分析。对产业移出地而言,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产业从转出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充分利用承接地的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金、环境容量、市场、营销渠道等,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扩张的需要、产业分工的需要、综合利用资源的需要、企业重组的需要和政策性的产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可从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吸收先进技术、增加投资需求,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加速承接地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本地工业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其次,运用城市化框架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进行了理论

唐辉亮[5]2006年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以来,两国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在中日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30多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贸易额逐年递增,同时,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的金额也逐年增大,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规模、产业构成等方面正呈纵深发展的趋向。据中国海关统计,到2005年中日贸易已达1844.8亿美元,是1972年10.4亿美元的180多倍;同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9.2亿美元,截止2005年年底,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785.7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达533.7亿美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35124个,成为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已与美国、欧洲一起成为日本对海外直接投资的三个最主要地区。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贸易、投资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且都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了。 然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几次曲折和高潮,对华直接投资也表现出投资相对落后、投资地区分布不平衡、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本论文分成五章来研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第一章中总结回顾了自1979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以来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各年代对华投资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新动向;第二章分析阐述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战略模式的决策;第三章分析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及其原因;第四章在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贸易商品结构、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第五章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张寒[6]2005年在《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跨国并购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又一浪地掀起,它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它不仅改变了一些旧的经济规则,同时也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从目前来看,跨国并购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转移,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年来也进行了一些跨国并购,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油气田项目、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增加和深化,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从历史上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公司并购活动不断从行业内部向跨行业发展,从国内并购向国外并购发展,从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从最初的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发展,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形成了第五次并购浪潮。在1987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不到1000亿美元,1990年为1510亿美元,而到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超过10000亿美元。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在并购上形成明显的跨国特征,当时的跨国并购已占全球并购的1/4。到20世纪末,跨国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9年达83%,2000年达87%。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改善企业经营的战略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激化的高度体现。鉴于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对该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作理论上的解释和实践中的指导。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来看,基于跨国并购具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并购(M&A)双重特点,国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是从FDI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并结合本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和企业并购的理论。FDI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部分是解释和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学说。FDI理论的主流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为起源,包括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还出现了其他如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非主流理论,如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WP=4>在FDI理论的基础上,加之以交易成本理论、合同理论、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不完全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企业并购理论在最近10多年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并购理论的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西方并购理论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其中有些分析和解释对跨国并购现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跨国并购起源于国内并购;但有些分析和解释则显然不适用于跨国并购现象,因为跨国并购具有不同于国内并购的特殊性。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并购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一般的国内企业并购的三个问题,即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和并购策略问题,所以对跨国并购解释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并未为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一般企业并购时予以考虑进去。最后,许多企业并购理论大都形成于70年代以前,而跨国并购是直到80年代后期才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等问题是传统的并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除了动因理论之外,跨国并购的运作层面也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本文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体上,本论文力图对跨国并购的理论层面和运作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文第一章导论主要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论文的实践意义、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主要创新之处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论文第二、三两章对跨国并购的含义和跨国并购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

万丽娟[7]2005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现代投资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为基础,并吸收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构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与现状进行实证考察。本文认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绩效问题。因此,本文建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与体系,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与宏观绩效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分析,从而找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关键问题即绩效不佳。在此基础上,找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不佳的原因。其后在借鉴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与发展对策。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是在满足国家利益动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总收益的长期动态最大化。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均衡,同时要注意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问题。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的考察,研究发现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成本差异、市场空间大小、贸易壁垒等,同时还有众多的非经济因素如空间偏好、技术获取、国家利益偏好等。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起着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是在满足国家利益动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总收益的长期动态最大化。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投资制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每一次变革都与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相联系。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明显落后于中国整体经济制度的变迁进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过程也是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形成的过程。每一次对外直接投资的大发展都与政府的推进密切相关。而政府能支配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所以在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主体大多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动

羊绍武[8]2006年在《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步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期,迈入了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80年代以来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把握,得益于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机制保障。入世之后,中国在获得WTO赋予的相应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在制造业承接、服务业开放、国内产业区域转移以及其他领域中,遵守WTO规则的要求,履行入世承诺的义务。应对入世对中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和入世之后中国产业转移环境的变化,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的实现,有必要研究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力求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本文以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大背景,以中国入世为切入点,结合中国产业转移的历史与现实,研究WTO背景下的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根据入世对中国不同产业影响的差异,研究制造业的承接战略和服务业的承接战略;根据WTO对政府行为规范的要求,研究入世之后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新战略;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对产业创新的要求,研究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根据统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要求,研究WTO背景下中国产业适度外移的战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在理论上发展产业转移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产业转移的战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产业转移问题。首先是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WTO背景下的新机遇为切入点,在开放经济的范式下,来研究中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本文还针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同特点,作不同的具体分析。文章在广泛吸收国际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创新。二、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谢军[9]2008年在《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国电机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电机产业发展为世界电机制造中心为目标,通过对制造业转移的规律以及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电机制造中心战略中的组织创新与产业升级及其实现途径等有关问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总结出了产业区域转移的一般规律,并分析论述了国际电机产业的区域转移态势及中国发展为国际电机中心的比较优势。并从产业转移的承接角度,以劳动密集型电机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电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特点,根据国际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对接纳国比较优势的要求,以及中国具有的发展制造业和电机业的比较优势,论证了中国具有发展为国际制造中心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成为电机制造中心的基本条件。随后,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方法,从市场集中度、竞争行为、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中国电机产业的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并由此发现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无序、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是中国电机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中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论证了中国电机产业以及制造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我国电机产业组织的完善目标与我国实现国际电机制造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并将产业组织调整及创新战略与国际电机制造中心形成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了我国电机产业各种产业组织调整、创新和制造中心形成模式,包括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的企业重组模式及其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电机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式及其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与外商合作模式及其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等。最后,以我国电机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战略为目标,研究我国电机制造业作为国际电机制造中心的持续战略——突破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并研究通过国际投资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电机产业结构调整与电机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本文采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有关产业转移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化战略理论对中国电机产业的产业组织创新战略、电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战略进行研究,通过电机产业的实证分析,从中提升有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有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一般规律及电机业和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一般规律,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区域转移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模式,以及国际化的发展模式等规律。

李坤[10]2016年在《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内部产能过剩和资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加大对东亚、东南亚、中亚、拉美等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的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美国在提出实施"新丝绸经济带"计划后,又主导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俄罗斯提出实施"欧亚经济联盟"战略。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战略,作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利用国际要素资源,转移优势产能和成熟产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投资带动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随着中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对外投资能力提升,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表明中国对外直接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国家在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实力、收入水平、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方面差异明显,直接投资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面对诸多因素,如何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实现既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又符合东道国产业发展需求,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论文围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这一主题,在结构安排上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面临的形势,明确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深入分析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拓展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不足之处在于涉及国家众多,数据获得有限,影响到部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其次是文献研究,详细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产业升级及对"带一路" 一路投资的研究,提出论文研究的切入点;之后提出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及实现路径。第二章首先对"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产业选择等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其次是介绍了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选择相关理论;而后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对母国和东道国的产业选择影响因素及机理的分析,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现状研究,从地区分布、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方面对对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现状、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分析每个区域内产业发展特征及投资产业需求。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基本逻辑和思路,第四章检验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选择",基于2003-2014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和钱纳里提出的"世界发展模型",检验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对" 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规模扩张、对区域内重点国家的投资增长及投资国家区域内地位的提升都将有利于内部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的作用显著,但是这种影响效应还受到国内人口、收入水平、吸引外资量、进出口等因素的影响。第五章基于2003-2014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与东道国市场要素、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和战略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市场要素、技术要素和战略要素与母国产业结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影响程度看,战略要素>技术要素>市场要素,资源要素则不显著。第六章是定性分析,首先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一带一路"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和原则,其次结合"一带一路"沿线收入因素,建立"收入水平——产业选择"机制,判断东道国投资发展阶段,从而提出投资产业选择的思路。第七章是对策分析,基于实证和定性分析的结论,针对不同的区域的国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思路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与中国的对策[D]. 赵永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90年代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特点与中国的对策[J]. 于灵.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经济利益视角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D]. 刘才明. 复旦大学. 2003

[4]. 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孝锋. 南昌大学. 2006

[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 唐辉亮. 上海海事大学. 2006

[6].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 张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7].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分析与发展对策[D]. 万丽娟. 西南大学. 2005

[8]. WTO背景下中国的产业转移战略研究[D]. 羊绍武.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9].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中国电机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升级研究[D]. 谢军. 中南大学. 2008

[10].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研究[D]. 李坤. 湖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转移与中国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