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边形序”研究_易经六十四卦论文

《序卦》研究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序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00)01-0033-10

《晋书·束皙传》曰:“初太康二年,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以其中无十翼,则知《序卦》一篇当为后人依《易经》六十四卦上下二篇之序而系以文字。如此,所谓“序卦”研究,就包含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研究和《序卦》文字研究两部分内容。自汉魏唐宋以来,人们一直持续着这两方面的研究。综述并辨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有益于今人的进一步研究。

一、《序卦》文字的义理研究

魏王弼《周易注》独阙《系辞》以下不注,则已见其对《序卦》一篇所持态度,东晋韩康伯补注十翼,则谓:“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蕴也。盖因卦之次,托象以明义。”唐孔颖达则曰:“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则不应非覆即变。然则韩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义,盖不虚矣。”宋初欧阳修《易童子问》则谓:“余之所以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南宋又有程迥谓《序卦》“非圣人之作”,朱熹则曰:“先儒以为非圣人之蕴,某以为谓之非圣人之精则可,谓非圣人之蕴则不可。”(虽朱熹有此说,然其《周易本义》于《序卦》只加“晁氏曰郑无‘而泰’二字”九字之注,亦见其对待此文的态度。)直谓《序卦》文字浅鄙非孔子作者莫过于叶适,其《习学记言》卷一至卷三解《易经》六十四卦,皆引《序卦》文字以驳之。如,于《屯》、《蒙》之后曰:“卦之次序,无系乎易之损益。然以《序卦》考之,则易之先后如此久矣”、“而《序卦》乃以屯者为物之始生,物生必蒙者为物之稚,且观诸天地,物何时而生,亦何时而蒙乎?”于《需》、《讼》之后曰:“《序卦》‘物稚不可不养也’,物之稚者养,而壮者不养乎?‘饮食必有讼’,饮食则曷为必有讼?”于《师》、《比》之后曰:“《序卦》‘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讼而有众起乎?众起而后讼乎?‘师必有所比’,师者,不比之谓也,比则安能师?”卷四则直曰:“惟《序卦》最浅鄙,于易有害。按诸卦之名,以象取之,与文字错行于世者少。圣人重复殷勤其词以训释之,多至数十百言而未已,盖其难明如此。今《序卦》不然,以是为天地万物之常有也,鳞次栉比而言之,以是为铅椠篆籀之常文也。嗟乎?使其果若是,则束而联之,一读而尽矣,奚以易为,学者尺寸之不辨,而谓能有见于无穷,吾不知也”。元王申子《大易缉说》亦曰:“《序卦》之文,义乖理浅,决非圣人所作,愚正不晓伊川何所取,而卦卦引之以作传也。”

认为《序卦》为孔子之作者,历代亦不乏其人。如宋朱震《汉上易传》谓“夫子序卦,然后明生生不穷,而天地之蕴尽矣。”元俞琰《周易集说》曰:“《序卦》者,孔子释文王六十四卦之先后次第也”、“向微孔子为之序,则后世简编脱落,宁不错乱?又焉知某卦先某卦后哉!孔子惧其或然,此《序卦》所以作也。韩康伯乃谓《序卦》非易之蕴,谬矣。”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则曰:“卦之所以序者,必自有故,而孔子以义次之,就其所次,亦足以见天地之道盈虚消长,人事之得失存亡,国家之兴衰理乱。”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则曰:“《序卦》实有精义。昔吴仁杰作《易图说》,谓《序卦》为伏羲所定,非起于文王。萧汉中《读易考原》不用《序卦》,他若李氏清臣、叶氏适亦主其说。伏读《折中》所云‘知天道盈虚,人事得失,皆系乎此’,彼谓非易之蕴者,不足为定论也。”(按:萧汉中并非“不用《序卦》”,宋人亦不会主元人之说。)

经现代人对于《序卦》作者的研究,非孔子作的结论已经很是明确。如钱穆、李镜池、郭沫若、高亨、冯友兰、张岱年、刘大钧诸学者,虽在《序卦》成书时间上有不同意见,然在非孔子作这一点上,则皆看法一致。特别是马王堆帛书《易经》出土后,则证明西汉时尚有不同六十四卦次序的《易经》流行,此则进一步明确《序卦》不可能出于孔子之手。

否定《序卦》文字非出圣人之手,谓其文字俚浅,其意义则在于否定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义理”。然而,从象或数的角度对《序卦》之卦序进行研究,则又可以得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既可用于证明《序卦》之文字有“理”,又可用来否定《序卦》文字无“理”。如俞琰曰:“上经三十卦约之为十八,下经三十四卦约之亦为十八。此上下经之分也。乾坤阴阳之纯,坎离阴阳之中,为天地四正,故易以乾坤坎离居上,震巽艮兑反是,则居下。咸恒损益在下,盖震巽艮兑之交也。上经首乾坤者,天地之道二体之分也,下经首咸恒者,夫妇之道二体之分也,易道贯中,不欲其终下经,泰否在上,乾坤父母自交也。需讼同人大有无妄大畜小畜履,以乾父交六子,故在上,师比谦豫之在上,则以坤母交三男也。晋夷萃升之在下,则以坤母交三女也。剥复临观所以进而上者,一阳二阳为主也,夬姤遁大壮所以退而下者,一阴二阴为主也。困井革鼎家人睽解丰旅涣节比,六子自交,故居下,而屯蒙居上者,三男继父母用事也。屯蒙以坎交震艮而在上,故噬嗑贲以离交震艮亦在上,随蛊归妹,皆震巽艮兑之交而随蛊在上,长男长女为主也。颐大过中孚小过,虽皆震巽艮兑之交,然颐大过互乾坤在上,中孚小过止肖坎离,故在下”,从而谓“孔子惧其或然,此序卦所以作也”(《周易集说》);而王申子则曰:“上经三十卦,以反对观之,止十八卦,首乾坤者,万物父母也,十变为泰否,泰否,乾坤二体之交也,又十变为剥复,剥复,乾阳坤阴之终始也,又四变为坎离,坎离,乾阳坤阴交之极也。下经三十四卦,以反对观之,亦止十八卦,首咸恒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万物男女也,十变为损益,损益,咸恒二体之交也,又十变为渐归妹,渐归妹,阳男阴女之终始也,又八变为既济未济,既济未济,亦坎离之互阳男阴女交之极也。大略如此,岂得无序?但莫晓其间诸卦次第如何安排耳”(《大易缉说》),从而谓“《序卦》之文,义乖理浅,决非圣人之所作”。

然而,通行本《易经》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分之在前,《序卦》文字系之于后,是出于不同时代不同人之手。《序卦》文字作者,能否表达出分《易经》六十四卦为上下篇者的本意,则不可得而知之。既然从文字角度研究《序卦》的“义理”已无意义,则从象与数的角度研究《序卦》六十四卦上下篇序所以安排之理由,就成为《序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序卦》卦序的象数研究

从象与数的角度研究《序卦》上下篇之卦序,涉及到象与数的各个方面。有以八卦四正四隅而及于六画卦而言之者;有以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而言之者;有以八卦象之父母男女言之者;有以反对卦变或爻变而言之者;有以卦之经纬或主客而分节言之者;有以阴阳爻数多少而言之者;有以阳三阴四或阳三阴一之数而言之者,不一而足。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者,如《易乾凿度》的作者、孔颖达、邵雍、杨甲、朱熹、吴澄、《天原发微》所引之李氏、萧汉中、秦镛、沈全昌、来集之、李光地、冯道立等。今以象与数的研究分类叙述之。

1.“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之说

唐孔颖达《序卦·正义》曰:“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复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依此说之义,邵雍则曰:“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变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也,颐中孚大过小过为二篇之正也”、“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乾坤离坎为三十六卦之祖也,兑震巽艮为二十八卦之祖也”、“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观物外篇》)。朱震则列李挺之《变卦反对图》,推衍邵雍之说曰:“易始于乾坤,终于坎离、既济未济,而泰否为上经之中,咸恒为下经之首。乾坤本也,坎离用也,乾坤坎离上篇之用也,咸兑艮也,恒震巽也,兑艮震巽下篇之用也,颐大过小过中孚二篇之正也。故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汉上易传卦图》)杨甲则于《六经图》中列《六十四卦反对变图》、《序卦图》(上下经各十八卦之图),至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则列《后天周易序卦图》,曰:“后天卦上下经皆十有八,文王总重卦六十四为三十六,反复互观之也。上下经以八正卦为余,然阳三阴一,上经得六卦,下经得二卦”。

以“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之法看《易经》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则有下图:

其后人们依据此图,从象与数的角度推衍出许多“《序卦》有理”的原由。

2.卦变或爻变说

以卦变说《序卦》卦序有理者,先见于杨甲《六经图》所列之《序上下经图》。其说曰:“本乾九二爻变成同人,次变无妄,次变益,次变颐,终其变至离而止;本坤六二爻变成师,次变升,次变恒,次变大过,终其变至坎而止。故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焉。本咸六二爻变成大过,次变困,次变坎,次变师,次变蒙而终于未济;本恒初六爻变成大壮,次变丰,次变震,次变复,次变屯而入既济。故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焉。”约为下图:

乾→同人→无妄→益→颐→噬嗑→离

坤→师→升→恒→大过→井→坎

咸→大过→困→坎→师→蒙→未济

恒→大壮→丰→震→复→屯→既济

(按:《益》、《升》、《恒》、《井》属下经;《大过》、《坎》、《师》、《蒙》、《屯》属上经。)

《天原发微》引“李氏曰”:“上经需讼对下经晋明夷,需讼变之尽为晋,晋变为需”,“上经自屯蒙至临观,下经自遁壮至革鼎,屯蒙变之尽为鼎革,临观变之尽为遁壮”。(按:上经之《屯》、《蒙》六爻变为下经之《革》、《鼎》,上经之《需》、《讼》六爻变为下经之《晋》、《明夷》,上经之《临》、《观》六爻变为下经之《遁》、《大壮》,上经之《无妄》、《大畜》六爻变为下经之《升》、《萃》。)

3.分节说

首先,元代人吴澄于《易纂言外翼·卦统》中以“分节”说谓《序卦》有理,曰:“六十四卦分属上下二篇,盖有意义,朱子但云以其简帙重大而分,岂其然哉!今考之,有经卦焉,有纬卦焉。八卦正体对体自重者为经卦,八卦各体错杂相重者为纬卦。上下二篇经卦十六,纬卦四十八,上篇以乾坤二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下篇以震艮巽兑四卦为经,而二十四卦为纬。坎离者,乾坤二卦之用,震艮巽兑四卦之管辖也,故以为二篇之终。上篇始以乾坤之纯统八卦,次以乾坤之合统十六卦,而终之以坎离之纯,下篇以震艮巽兑之合统十六卦,次以震艮巽兑之纯统八卦,而终之以坎离之合。”约其说如下:

乾坤父母之纯统纬卦八(《屯》至《履》)

泰否父母之合统纬卦十六(《同人》至《大过》)

坎离中男中女之纯终上篇

咸恒少男少女长男长女之合统纬卦八(《遁》至《解》)

损益少男少女长男长女之合统纬卦八(《夬》至《鼎》)

震艮长男少男之纯统纬卦四(《渐》至《旅》)

巽兑长女少女之纯统纬卦四(《涣》至《小过》)

即济未济中男中女之合终下篇

其次,元代人萧汉中于《读易考原》中又以“分节”说谓《序卦》有理,曰:“圣人之作易也,画卦为八而已,及重为六十四,于是分其三十为上篇之卦,分其三十四为下篇之卦。既分上下又从而序次其先后,皆有指”、“孔子之作《序卦》也,因卦之名说名之义,序其名义前后相承,以诏学者。盖教人观易之一法。”萧氏主分卦之说的理由是:“窃谓圣人先分卦而后序,必先明卦之所以分,始可论卦之所以序”,其分卦之“纲领”是:“八卦之分若何?乾坤坎离四正卦也,当居上经,震巽艮兑四偏卦也,当居下经。八卦既分,余卦以次附焉。此两经所以分之纲领也。”

六十四卦上下共一百二十八体,八卦之体各十有六。上经有乾十二体、坤十二体、坎八体、离六体;下经有震十二体、巽九体、艮九体、兑十二体。萧氏本此而谓乾坤坎离之体在上经为主(在下经为客)、震巽艮兑之体在下经为主(在上经为客),曰:“自六十四卦之体本于八卦而言之,则乾坤坎离为上篇之主,震巽艮兑为下篇之主。”其法先是分六十四卦为六节:上经之初《乾》为主《坤》从之,之后受之以《屯》至《比》六卦,谓之“坎用事,离不得用事,阳中阳之故也”;上经中一节为《师》至《豫》八卦,谓之“乾坤交而旁生六子之象也”;上经之终为《随》至《离》十四卦,谓之“离用事,坎不得用事,阳中阴之故也”;下经之初为《咸》至《益》十二卦,谓之“阴中之阳”;下经之中为《夬》至《鼎》八卦,谓之“主受客来,故乾坤坎离入于兑上巽下,包括之中也”;下经之终为《震》至《未济》十四卦,谓之“阴中之阴”。其后则有沈全昌、邓潜谷等发明萧氏之说,方以智于《周易时论图象几表》中备载之。明代人秦镛《易序图说》则在萧汉中分卦的基础上,分上经卦序为五节,奇数象阳;分下经卦序为四节,偶数象阴。

第三,明末人来集之《易图亲见》则分六十四卦为三节,曰:“泰和萧氏取《序卦》上下经,分作六节,各有妙理。初见之,深骇其独得而服其精至也。及取《序卦》全图再三披阅,理之新新不穷,始觉分六节,未免太碎。夫所为卦者,乾坤六子而已,乾坤之尊无偶,不与诸卦隶,而以其交之为泰否者自立疆域。天地开而羲文出,乾坤立而卦爻成。于是分泰否为一中,而诸卦翼之;分坎离为一中,而诸卦翼之;分震艮为一中,而诸卦翼之。而六十四卦之次序,虽有巧手不能为之上下于其间矣。”约其分如下:

乾坤至尊(不在分节之数)

第一节 泰否两卦为中(前《屯》至《履》八卦,后《同人》至《观》八卦)

第二节 坎离两卦为中(前《噬嗑》至《大过》八卦,后《咸》至《睽》八卦)

第三节 震艮两卦为中(前《蹇》至《鼎》十二卦,后《渐》至《未济》十二卦)

来氏又谓其三节之分有合于“三才之道”,曰:“以三才之象求易立卦一卦之象,亦当以三才之象求易《序卦》六十四卦之象。夫易有天道焉,乾坤是也;有地道焉,坎离是也;有人道焉,震艮是也。”来氏又有“以一阳之卦为纪纲”分上经、“以三阳三阴之卦为纪纲”分下经之法。约其分如下:

上经:

以《师》、《比》为纪纲(前《乾》至《讼》六卦,后《小畜》至《大有》六卦)

以《谦》、《豫》为纪纲(前《小畜》至《大有》六卦,后《随》至《贲》六卦)

以《剥》、《复》为纪纲(前《随》至《贲》六卦,后《无妄》至《离》六卦)

下经:

以《咸》、《恒》为纪纲(后《遁》至《解》八卦)

以《损》、《益》为纪纲(前《遁》至《解》八卦,后《夬》至《艮》十卦)

以《渐》、《归妹》为纪纲(前《夬》至《艮》十卦,后《丰》至《小过》八卦)

以《既济》、《未济》为纪纲而终

来集之自谓研究《序卦》“至废寝食”,其推崇《序卦》曰:“万物不出天地之范围,天地不出《序卦》之范围。于《序卦》则吾无间然矣。”来氏共作“序卦”图二十一幅,可谓集“分节说”之大成者。

第四,李光地于《周易折中》卷十一“启蒙附论”中立“先天图者《序卦》之根”一节,曰“先天图八卦,两两相对,《序卦》之根也”、“是故天地定位,上经所以始于乾坤,中于否泰也;山泽通气、雷风相薄,下经所以始于咸恒,中于损益也;水火不相射,上下经所以终于坎离、既未济也”。卷二十二又立“《序卦》《杂卦》明义”一节,曰:“卦之序也杂也,皆出于文王也。其所以序之杂之必有深意,亦必有略例。至夫子为之传,乃因其次第而发明阴阳相生相对之义,以见易道之无穷”、“上篇阳也,天道也。故凡天道之正,阳卦阳爻之盛及阴阳长少先后有序者,皆上篇之卦也;下篇阴也,人事也。故凡人事之交,阴卦阴爻之盛及阴阳交感杂乱长少先后无序者,皆下篇之卦也”。又以“阴阳盛哀消长之义”分《序卦》为八节。约其分如下。

阳卦第一节(十卦):《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

阳卦第二节(六卦):《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阳卦第三节(八卦):《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

阳卦第四节(六卦):《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阴卦第一节(十卦):《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

阴卦第二节(六卦):《损》、《益》、《夬》、《姤》、《萃》、《升》

阴卦第三节(十二卦):《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

阴卦第四节(六卦):《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4.数兼卦爻象之说

《易乾凿度》曰:“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文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阴阳用事,长养万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阴阳不用事,止万物之长也,上经象阳,故以乾为首,坤为次,先泰而后否。损者阴用事,泽损山而万物损也,下损以事其上,益者阳用事,而雷风益万物也,上自损以益下,下经以法阴,故以咸为始,恒为次,先损而后益,各顺其类也。”上经象阳,阳数三,则分为三十卦;下经法阴,阴数四,则分为三十四卦,此乃以数说六十四卦之分。税与权则以“阳三阴一”之数说《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八卦之分,上经六卦为二倍阳数,下经二卦为二倍阴数。以天地、日月之象说上经之始终,以夫妇、人事(王道)说下经之始终,则是邵雍“上经乾坤坎离以明天道,下经咸恒既济未济以明人事”说之由来,亦是朱熹“大率上经用乾坤坎离为始终,下经便当用艮兑巽震为始终”说之由来,而萧汉中的“乾坤坎离为上篇之主,震巽艮兑为下篇之主”说亦不出此义之外。《天原发微》引“李氏曰”:“上下经各相对,《序卦》至坎离别起文义,上经乾坤二老对立,《序卦》各隐其名,下经首咸二少合体,《序卦》独隐咸名”、“上经五十二阳爻、五十六阴爻,下经五十六阳爻、五十二阴爻。经分上下皆有至理,惜师说不传,而文王分经之义隐矣。”此则以上下经各十八卦之《序卦图》言阴阳爻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以三十六卦阴阳爻数之,上经多四阴爻即为阳卦多,下经多四阳爻即为阴卦多,从而谓“上经象阳”、“下经法阴”,此亦本《易乾凿度》说而来。(按:以六十四卦数阴阳爻之数,则上经八十六阳爻、九十四阴爻,下经一百零六阳爻、九十八阴爻,则上经多八阴爻,下经多八阳爻。)冯道立引沈全昌《易学图解》曰:“上经三十卦,杂下经十二卦;下经三十四卦,亦杂上经十二卦”,从而有“韩康伯谓《序卦》非《易》之蕴,是尚未悉其妙,推之《杂卦传》亦然”云云。

5.“三陈九卦”之说

《周易折中》卷二十二于“《序卦》明义”之后列《序卦圆图》,曰:“孔子《系辞》叙上下篇九卦……先儒以其卦推配上下经皆相对,盖乾与咸恒对,履与损益对,谦与困井对,复与巽兑对。每以下篇两卦对上篇一卦,凡十二卦而二篇之数适齐矣。然十二卦之中又止取九卦者,乾咸其始也,兑其终也,略其终始而取其中间之卦,以著阴阳消息盛衰之渐,故止于九。”

此外还有以互卦、十有八变、互应、似卦等说研究《序卦》卦序者。如杨甲《六经图》中列一《十有八变图》,曰:“男女合者,上下经惟十二位,正位乾坤坎离咸恒损益八卦,分为十八位,乾坤变颐大过,颐大过变坎离,坎离变中孚小过,中孚小过变咸恒,成人伦也。”(按:六十四卦中“男女合者”为三阴三阳之卦二十,如以《泰》、《否》为父母合,则“男女合者”仍有十八卦,上经有《随》、《蛊》,《噬嗑》、《贲》;下经有《咸》、《恒》,《损》、《益》,《困》、《井》,《渐》、《归妹》,《丰》、《旅》,《涣》、《节》,《既济》、《未济》。)《天原发微》引“李氏曰”:“颐似离、大过似坎,而坎离继二卦后,中孚厚画离、小过厚画坎,而既未济又继二卦后。”冯道立《周易三极图贯》则以“天地日月星辰错综为画卦著卦张本”、“文王序卦用综象天地日月上下”、“文王序卦反乘象天地日月上下”、“序卦四正不易分上下经”、“序卦四隅反易”、“八卦相乘成序卦”、“先天变后天成序卦”、“八卦对待成序卦”、“纳甲相连成序卦”、“序卦与系辞九卦贯”等图,论说《序卦》“实有精义”。

纵观诸家以象与数研究《序卦》卦序之说,皆不能谓某一说为精当。《易经》之分六十四卦于先,《易传》之作在后。用《易传》中反映的思想去揣度前人分卦排序之意,则未必中节有合。如杨甲《序上下经图》以卦之爻变推《序卦》卦序,其上下经之卦互混,又置图外层之《同人》与《姤》二卦不用,则不能服人,“分节”之说法出多端,吴澄“经纬”七节、萧汉中“主客”六节、秦镛“阴阳”九节、来集之“三才”三节、李光地“阴阳”八节,孰说为原分者本意?李氏本朱熹“厚画”似卦之说不经,难合卦象原本制作之意,税氏“阳三阴一”之说与“阳三阴四”之说相悖,萧氏“上经乃乾之阳体,下经乃坤之阴体”之说又不能释《坤》卦居上经之由,二阳四阴与四阳二阴上下篇反对互变之说,则下经所余者不知将如何变之?以爻数论者,可用上下篇卦互换而爻数不变之法破之,等等。

总之,以《易传》所言象与数之法研究《序卦》卦序之所以安排之意,似皆不能画一。

三、《序卦》卦序研究之我见

对于《易经》六十四卦分序于上下篇之研究,似应摆脱《易传》文字的束缚,从六十四卦之作、揲蓍变卦、刻简系辞成“经”及占筮用辞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今将不成熟的几点看法叙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易经》本卜筮之书,其成“经”排序当与揲箸变卦有关,又与联简成“编”有关。事实上是先有卦而后有辞,将成对之卦编为一“编”从而又系以卦爻辞,就产生了《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序“单元”(“编”),每个“单元”之间又以揲蓍“变卦”之法联系之,则有“简帙重大”而两分之“篇”。分而排序又为便利占筮之用,亦是分卦排序之宗旨。

《易经》六十四卦“二二相偶”,以两卦六爻皆相反为偶,则有三十二对(《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复》、《姤》,《剥》、《夬》,《艮》、《兑》,《震》、《巽》,《泰》、《否》,《既济》、《未济》等),如以“非覆即变”为偶,亦有三十二对(“变”者四对,“覆者”二十八对)。《易经》六十四卦取“非覆即变”之偶为序,上篇十五对,下篇十七对。

上经:

乾坤 屯蒙 需讼 师比 小履 泰否 同大 谦豫

畜 人有

变覆覆覆覆覆覆覆

随蛊 临观 噬贲 剥复 无大 颐大 坎离

嗑 妄畜过

覆覆覆覆覆变变

下经:

咸恒 遁大 晋明 家睽 蹇解 损益 夬姤 萃升

壮夷 人

覆覆覆覆覆覆 覆 覆

困井 革鼎 震艮 渐归 丰旅 巽兑 涣节 中小 既未

妹孚过 济济

覆覆覆覆覆覆覆变覆

《易经》之所以取“非覆即变”之“二二相偶”者为序,则应该同用革绳将竹简联系为一“编”有关(“韦编三绝”之韦为细革绳,“”字从系,《说文解字》释曰:“次简也。”象用细绳将竹简依次联接之义)。一卦或七简(卦象与卦辞一简、交爻辞六简)或八简(《乾》与《坤》多“用九”、“用六”各一简。其简之尺寸似可以1972年自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中出土之竹简尺寸为参考:长约28厘米,宽约1厘米,厚约0.2厘米),《乾》与《坤》联作一“编”,《屯》与《蒙》联作一“编”,直至《既济》与《未济》联为一“编”,计有三十二“编”(如此十六或十四简为一“编”,则便于展读)。《说文解字》中,“篇”字从竹作“”,是“”(册)字从户从竹之象形,则明“篇”之义是将书册置于户中竹器之中,与书童所负之不同。将三十二“编”分置于上下“书橱”之中,则有十五“编”(上篇)和十七“编”(下篇)之分(以竹简数量看,上经似当为212简,下经似当为238简)。《易经》六十四卦以“非覆即变”之二卦为偶而成一“编”,共成三十二“编”,从系以卦爻辞的内容方面亦可引为佐证:

《乾》与《坤》卦辞皆有“元”、“亨”、“利”、“贞”,上爻辞皆言“龙”,皆有用爻辞;

《颐》与《大过》爻辞“凶”与“无咎”、“无不利”相对;

《坎》与《离》爻辞“凶”与“无咎’相对;

《中孚》与《小过》四爻辞皆“无咎”,上爻辞对之以“翰音”与“飞鸟”,皆“凶”;

《需》与《讼》卦辞,“利涉大川”与“不利涉大川”相对,“贞吉”与“终凶”相对;

《师》与《比》卦辞,“丈人吉”与“后夫凶”相对;

《小畜》与《履》爻辞,正初九与覆上九皆“吉”;

《泰》与《复》卦辞,“不利有攸往”与“利有攸往”相对,正初六与覆上六皆“凶”;

《无妄》与《大畜》卦辞,“不利”与“利”相对,爻辞正六三与覆六四皆言“牛”;

《咸》与《恒》爻辞,正六二与覆六五皆言“凶”,正六五与覆六二皆言“悔”;

《遁》与《大壮》爻辞,正六二言“牛”则覆六五言“羊”,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贞吉”;

《蹇》与《解》卦辞皆言“利西南”、言“吉”;

《损》与《益》卦辞皆言“利有攸往”,正六五与覆六二皆言“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

《萃》与《升》卦辞皆言“见大人”,正六二与覆六五皆言“吉”,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无咎”;

《渐》与《归妹》卦辞,“女归吉”与“征凶”相对;(《渐》言妇孕而《归妹》言男征);

《巽》与《兑》爻辞,正九五与覆九二皆言“吉,悔亡”;

《既济》与《未济》爻辞,正初九“濡其尾,无咎”与覆初六“濡其尾,吝”相对,正上六“濡其首,厉”与覆上九“濡其首,有孚”相对。

《易经》作者是据卦象而系辞,以上事例足以证明其成“经”的过程是以“非覆即变”二卦之偶而观象系辞。《易经》六十四卦分作三十二“编”,应该是当时的事实。所谓之“编”有如住户之单元,而两“篇”则有如两栋楼房。将哪些住户分入同一楼房,则又有一个先分而后又经调整的过程。从分三十二“编”为两“篇”的结果来看,似乎与揲蓍成卦的爻变方法有关。我们可将以《乾》、《坤》为基准,爻变成卦的结果列作下表:(阳爻/阴爻)

上经:

乾坤 屯蒙 需讼 师比

6/0 0/6 2/4 2/4 4/2 4/2 1/5 1/5

小畜 履 泰否 同人大有 谦豫

5/1 5/1 3/3 3/3 5/1 5/1 1/5 1/5

随蛊 临观 噬嗑贲剥复

3/3 3/3 2/4 2/4 3/3 3/3 1/5 1/5

无妄大畜 颐 大过 坎离

4/2 4/2 2/4 4/2 2/4 4/2

下经:

咸恒 遁 大壮 晋 明夷 家人睽

3/3 3/3 4/2 4/2 2/4 2/4 4/2 4/2

蹇解 损益 夬姤萃升

2/4 2/4 3/3 3/35/1 5/12/4 2/4

困井 革鼎 震艮 渐 归妹

3/3 3/3 4/2 4/2 2/4 2/4 3/3 3/3

丰旅 巽兑 涣节 中孚小过

3/3 3/3 4/2 4/2 3/3 3/3 4/2 2/4

3/3 3/3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编”与“编”之间似乎有爻变上的联系。六十四卦六阳者一,六阴者一,一阳五阴者六,一阴五阳者六,二阳四阴者十五,二阴四阳者十五,三阳三阴者二十。其间的联系,如《屯》、《蒙》是《乾》四个阳爻变、《坤》二个阴爻变,而至《需》、《讼》则反之;《师》、《比》是《乾》五个阳爻变、《坤》一个阴爻变,至《小畜》、《履》则反之;《同人》、《大有》是《乾》一个阳爻变、《坤》五个阴爻变,至《谦》、《豫》则反之,《无妄》、《大畜》是《乾》二个阳爻变、《坤》四个阴爻变,至《颐》则反之,至《大过》则又反之,至《坎》又反之,至《离》又反之,等等。因卦之变爻不会齐一,其间则穿插它卦之“编”。三十二“编”既分两“篇”,则每“篇”必有其先后次序。古时当有多种次序并存,即使“篇”次有乱而三十二“编”则不会散乱,亦不会对占筮有多大的影响。而后变写在纸上的今通行本《易经》两“篇”次序只是其中一种次序而已(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易经》又是另一种次序,看来所谓次序的作用只是便于占筮拣出卦爻辞)。至于当初分三十二编为上下篇之人,为何上篇有十五编,下篇有十七编,而编与编之间为何如此相联,则一定有他的考虑。后人所谓《序卦》卦序之种种安排,只是某种猜测而已,是否合于前人本意,则不可得而知之。不过,我们从《易经》连简成编,而后又本占筮之用而分篇来猜测当初分篇之意,则可能近之。

对于《序卦》卦序象与数方面的研究,有人使用了现代数学方法,如初等二进制数、八卦数、六十四卦数,或进而用高等数学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方法。笔者亦曾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过研究。对于《序卦》的八卦数和六十四卦数来说,虽是随机的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其相关系数或进行回归处理,然因其样本含量极小,所得结果亦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况且古人分卦排序只是便于记忆和占筮之用,其间亦无什么可用数学来表达的“规律”存在。今天看来,回归到古人当时的条件和具体应用的境地考虑问题,还是比较客观的。如果说《序卦》之卦序大有“规律”而其文字又多具“哲学意义”,则笔者诚不敢苟同。

标签:;  ;  ;  ;  ;  ;  ;  ;  ;  

浅析“六边形序”研究_易经六十四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