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针刺伤;护士;体检中心;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护理中有创操作随之增多,血源病传播可能性增大;对此,加强针刺伤的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切实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针刺伤原因与预防措施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体检中心在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工作的22名护士,当作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名,女性19名。平均年龄32.3±4.2岁。平均工作时间11.21±2.42年。10名中专学历,8名大专学历,4名本科以上学历。
1.2方法
提高防护意识
定期展开培训教育,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使其认识到预防针刺伤的意义与针刺伤的严重性。护士培训合格后上岗,确保明确掌握培训内容,规范展开护理操作。
规范操作
要求护士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注射器使用前加强专业指导,确保其掌握单手盖帽技术。接触血腥物质前做好戴手套等防护工作。针对于不配合的体检者寻求他人帮助,操作中注意针头规范使用,使用过的注射器放在指定收集箱内。
完善管理措施
设立扁平化排班体系,减少护士工作压力,避免出现超负荷工作情况。加大预防措施培训力度,尤其是新入科护士加强工作岗位培训,要求其掌握针刺伤预防措施。护士注射各种病毒疫苗。侧重对梅毒的控制管理,降低感染几率。
执行上报制度
医院对针刺伤上报情况相对忽视,直接降低了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对此,应当提高上报率。完善监测网络,分析针刺伤监测数据,了解护士护理行为规范度与高危操作人群等信息,为预防措施指定提供价值参照。
加大体检者评估力度
对偏瘫与躁动等体检者加强评估,合理选择抽血位置。行动不便者,为提高采血操作效率,可通过放置木板与托手架等设施,确保体检者的舒适度,晕针与晕血者提供单位床,减少肢体抽搐引起的针刺伤,提高护理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记录安全管理实施前后的针刺伤率,比较护理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22.0软件,组间统计学差异用P<0.05反映。
2结果
2.1针刺伤率
安全管理实施前护士针刺伤率为36.36%,安全管理实施后护士针刺伤率为9.09%,组间差异明显(X2=4.659,P=0.03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安全管理成效
安全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安全管理实施前,P<0.05;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质量比对(x ̅±s,分)
组别 n 沟通能力 主动服务 护理礼仪 健康教育 实施前 22 81.25±5.21 84.25±3.26 84.36±4.16 84.35±3.65 实施后 22 92.52±2.33 94.35±3.52 94.36±2.14 94.25±2.17 t 15.501 20.434 16.056 25.751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如下;一是培训教育不到位,自我防护意识缺失,知识技能水平不达标,护理操作不规范。二是工作经验不足,使用后的注射器随意放置,未及时清理,或是在清理中出现针刺伤情况。三是超负荷工作,护理工作量大,身心压力随之增加,操作失误率也随之提高。受到环境等因素影响,护理 工作无法有序展开。四是体检者不配合,恐惧或晕针等情况下的抽搐动作,易出现针刺伤情况。五是护理操作不规范,体检者人数多,抽血等护理操作速度也随之提高,一旦出现动作鲁莽情况,易出现针刺伤,尤其是换试管的操作过程中[1]。
针刺伤的后果严重,为血源性疾病传播提供了载体。同时整理护士针刺伤原因,发现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缺失与专业水平低是主要原因,医院应当加强此方面的宣传培训,营造出人人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其实提高护理质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尤其是激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专业性,能够及时预防与冷静处理针刺伤现象,营造安全和谐的护理环境[2-3]。
综上所述,分析护士针刺伤问题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确保护士安全,同时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对此,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云 梁勇 王秀红. 静脉输液环节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 2017:111.
[2]黄丽华. 浅谈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87):170-171.
[3]陈娇, 林丽芳, 江妙玲.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化疗药物配置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
论文作者:胡晓彤 吕倩楠 祁超静 鬲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针刺论文; 护士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操作论文; 原因论文; 防护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