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旅行社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_差异分析论文

我国国际旅行社发展的地区间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国际旅行社论文,差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影响整个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区域结构是形成一个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旅行社是旅游业的龙头产业,旅行社的发展状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学者对旅行社产业结构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师萍[1]研究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评价方法,潘景胜[2]以上海为例研究了产业结构效益的计量问题,陈雪琼[3]研究了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问题,杨丹辉[4]从实证角度认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市场结构影响旅行社产业的绩效,但是,至今为止还无人对我国旅行社的区域结构进行过研究。我国旅行社的区域结构是否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不得而知。本文以我国省级地区为单位对我国国际旅行社的区域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以为旅行社地区结构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31个省级地区,不考虑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使用工具为SPSS10.0版本。使用数据来自于2001~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①、中国旅游年鉴②。

一 我国国际旅行社总体发展状况及地区间的总体差异程度比较

(一)我国国际旅行社总体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我国国际旅行社发展总体上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1.国际旅行社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小幅上升。与我国国内旅行社数量以较快速度增加的现状相比,我国国际旅行社数量变化较小。2001年全国共有国际旅行社1310家,2002年增加到1349家,增长率不到3%;2002年固定资产较2001年增长1.9%,低于2002年全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增长率5.7%。2003年,受“非碘”的影响,我国国际旅行社的发展受挫,国际旅行社数量只增加15家,增长率只有1%,固定资产总额下降到256.4亿元。2004年旅游市场得到恢复,国际旅行社数量较2003年增加了108家,固定资产增加到269亿元,国际旅行社数量4年的平均增长率不到2%,固定资产4年的平均增长率为负。

2.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00年我国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68093人,2001年增加到72801人,增长6.9%;2002年从业人员增加到89128人,比2001年末增加16327人,增长22.4%,远远高于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增长水平2.5%。但自2003年以来,从业人数基本没有变化,2004年从业人员与2002年基本持平为89342人。

3.经营净收益出现下降。2001年,全国国际旅行社共缴纳税金5.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利税之和为16.62亿元。2002年,国际旅行社共缴纳税金5.8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09亿元,利税之和为16.93亿元,比2001年增长1.9%。自2003年以来,由于受“非碘”的影响,经营绩效下降。2003年缴纳税金只有5.4亿元,利税之和为6.04亿元。2004年稍有好转,缴纳税金4.6亿元,利税之和为8.3亿元。

(二)我国国际旅行社地区间行业规模及经营收益规模的总体差异程度比较

这里利用3个行业生产规模指标: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旅行社固定资产;2个行业收益规模指标:经营收益和税金对各地区旅行社行业的总体差异程度进行比较。比较方法利用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和偏态系数(Skewness)。离散系数和偏态系数是统计学上用于表示总体之间分布差异程度和不对称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离散系数,偏态系数,其中,σ为样本标准差,为样本期望值,N为样本个数,X[,i]为样本值,F[,i]为第i个变量值的频数[5]。

表1为我国31个地区5个规模指标2000~2004年之间的离散系数和偏态系数的计算结果。

表1 3个规模变量的离散系数和偏态系数比较③

fv从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3个行业规模指标中,地区间旅行社规模差异最小,固定资产规模差异最大,从业人员规模差异介于二者之间。以2002年的离散系数为例,旅行社数目的离散系数为0.86,固定资产的离散系数为1.72,职工人数的离散系数为1.12。从2004年各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能得出这一结论,2004年旅行社数目最多的地区(广东省,旅行社183家)是旅行社数目最少的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旅行社7家)的26倍;固定资产最多的地区(北京市,固定资产815427万元)是固定资产最少的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定资产1596万元)的510倍;职工人数最多的地区(广东省,职工数17418人)是职工人数最少的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职工数229人)的76倍。

第二,除个别指标外,3个指标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离散系数的纵向数据可知,3个指标所揭示的地区间差距的变化趋势一致,离散系数在逐年减小。2001年旅行社数量、固定资产、税金3个指标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87、1.33和2.24,2004年则下降到0.80、1.84和1.91。职工人数和营业收入的地区间差异在2000~2003年一直下降,但2004年有所增加。

第三,总体上,行业经营收益规模的差异大于行业要素投入规模的差异,而且行业收益的较大差异随时间缩小的幅度小于行业要素的缩小幅度。2004年行业经营收入和税金的离散系数分别为1.8和1.91,均大于行业旅行社数量、从业人员2004年离散系数。

第四,我国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一小部分地区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从偏态系数可知,5个指标的偏态系数不仅均为正,而且数值都很大。2004年旅行社数量、从业人员、固定资产、经营收入、税金5个指标的偏态系数依次为2.62、3.27、3.74、3.42和3.47,说明了我国国际旅行社行业规模的不对称程度,而且经营规模的不对称程度高于同期的要素规模的不对称程度。

第五,从2003年税金的标准差异系数和偏态系数可知,在不利环境时,旅行社间经营绩效的差距会大于有利环境下经营绩效差距。

二 地区间国际旅行社行业规模比较

这里主要对旅行社行业生产规模的指标进行比较。从图1可知,各个地区在旅行社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及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三方面的规模并不完全一致,下面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比较。

图1 各地区行业规模比较④

(一)旅行社企业数量比较

从图1中各地区旅行社数量在全国所占份额可知,广东和北京二个地区的旅行社数量规模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而除广东和北京之外的其他地区旅行社的数目差异不大。广东和北京是我国国际旅行社分布的最密集地区,旅行社数目分别为176家和166家,在全国国际旅行社总数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3%和12%。其次,江苏、黑龙江、辽宁、山东、广西、四川、浙江7个地区的旅行社分布也相对较密集,每个地区的旅行社数量介于45~72家,在全国的份额介于3%~5%。天津、贵州、青海、宁夏4个地区的旅行社数量较少,低于20家;宁夏地区的旅行社数量最少,只有7个。

(二)从业人员数比较

图1中各地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份额曲线揭示了我国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广东和北京两个地区是从业人员集中的高度密集地区,我国国际旅行社从业人员中28%集中在这两个地区;两个地区的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在全国占有份额超过10%。其次从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区是上海、江苏、湖北、浙江、云南、福建、广西、四川8个地区,每个地区的从业人员介于3800~5800人之间,在全国的份额介于3%~6%之间。江西、贵州、青海、西藏和宁夏5个地区的从业人员极少,低于1000人。

(三)固定资产比较

由于北京、广东二个地区的固定资产在全国较高的份额,使其他地区的固定资产在全国所占份额极低。北京、广东二个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固定资产占有量极高,为我国固定资产的高度集中地区,固定资产量分别为81亿元、48.8亿元;在我国所占份额分别为32%、19%。其次,上海、福建二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拥有量也相对较多,超过15亿元,在全国所占份额超过6%。新疆、甘肃、安徽、天津、西藏、吉林、山西、湖南、内蒙古、河北、江西、贵州、青海、宁夏14个地区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极少,固定资产总和在全国所占份额只有7%。

从对我国各地区行业规模指标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北京、广东两个地区的行业规模远高于其他地区,是我国的两个超级规模大区。

第二,我国国际旅行社规模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

综合考虑旅行社各个行业规模指标,利用SPSS10.0版本对我国31个地区的国际旅行社按行业规模指标(旅行社个数、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聚类,我国31个地区可分为四类:超级规模地区(2个)、大型规模地区(2个)、中型规模地区(7个);小型规模地区(20个),如表2所示。

表2 根据各地区行业规模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分类表

规模类型

地区

超级规模北京、广东

大型规模上海、福建

中型规模湖北、浙江、四川、江苏、重庆、山东、海南

小型规模云南、黑龙江、广西、辽宁、陕西、新疆、河南、湖南、安徽、吉林、西藏河北、

甘肃、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西、贵州、青海、宁夏

三 地区间国际旅行社单体企业规模比较与类型划分

(一)旅行社企业规模差异比较

企业的规模是标志企业差异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变量。这里选择各地区旅行社企业平均职工人数和平均固定资产占有量两个指标对各地区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差异进行比较。图2给出了31个地区的比较图示。

从图2可以得知,我国旅行社固定资产规模最大的地区包括北京、福建、上海和3个地区,旅行社平均固定资产大于4000万元;其次是重庆、湖北、广东3个地区的固定资产规模也较大,平均固定资产介于2700~3500万元之间;黑龙江、青海、湖南、江西、吉林、河北、宁夏7个地区的旅行社固定资产拥有量最少,平均低于400万元。

图2 各地区旅行社平均职工人数、平均固定资产比较⑤

旅行社企业职工人数规模最大的地区为湖北省,企业职工人数平均接近170人;其次是上海,平均职工人数接近143人;福建、广东、云南3个地区的职工人数规模也较大,接近100人;江西、新疆、安徽、宁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吉林、西藏9个地区的旅行社职工规模最小,低于45人。

(二)旅行社企业类型

以2003年各地区单个旅行社职工人数为横坐标、旅行社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为纵坐标,以职工人数和人均固定资产数的中位数为原点,得到各地区的分类图(图3),由此将我国各地区的旅行社分为4个类型(表3):

图3 各地区旅行社职工人数与固定资产分类图②

表3 根据单个旅行社规模和人均占有资本我国各地区旅行社分类表

旅行社类型 地区

企业资本和劳动力规模

湖北,上海,福建,重庆,广东,浙江,云南,四川,陕西,河南,江苏,

都大(13)(第一象限)

天津,广西

仅劳动力规模大(3) 湖南,山西,贵州

(第四象限)

仅资本规模大(3)北京,海南,山东

(第二象限)

资本和劳动力规模

河北,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甘肃,安徽,江西,吉林,新疆,黑

都小(12)(第三象限)

龙江,辽宁

四 地区间企业规模差异对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规模影响企业的效益。我国各地区之间旅行社规模的较大差异对经济效益是否有影响,其影响的方向如何,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3年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由于2003年天津、云南2个地区人均实现利税数据缺失,江西、湖北、西藏、陕西、甘肃5个地区的人均实现利税为负,西藏2002年的数据为奇异数据,故排除这8个样本数据,得总样本为54个。旅行社行业经济效益的指标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税2个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人均实现利税(万元/人)分别与企业职工人数(人)、企业固定资产(万元)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的结果得到,全员劳动生产率与企业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占有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人均实现利税与企业固定资产量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与企业职工人数的关系虽然也呈正相关系,但不显著。

表4经济效益与投入要素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旅行社企业规模在职工人数上的增加,能够明显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对提高人均实现利税的效果不明显。而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够明显的提高人均实现利税。这说明:我国国际旅行社在职工人数上的规模扩张一方面能够通过批量生产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又可能增加管理成本,从而使人均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增加。而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化水平,一方面提高经营者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均创造价值。

五 引起地区间国际旅行社差异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原因分析

前面的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及沿海、沿边省市不仅国际旅行社行业规模大,而且单体企业的规模也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旅行社业的供给具有极大的需求导向性,一个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旅行社的行业规模。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旅游开发起步较早,配套设施建设比较齐全,同时与国外的经济交往较多,使得这些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较大,需要招徕和接待的业务量也大,国际旅行社行业规模也大。2003年广东省的国际旅行社数量占到全国的1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到全国的19%,劳动力就业规模占到全国的18%,是全国旅行社行业规模最大的省级区域。这种结果与广东省和国外的经济活动多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强密切相关。

第二,地理区位的差异。地理区位也是形成地区间国际旅行社行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那些拥有口岸城市的沿海、沿边地区如上海、福建、广东、云南等国际旅行社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北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理区位,除了私人所办的国际旅行社之外,还有各个部委所办国际旅行社及周边、各地国际旅行社在京办事处[6],使其成为我国国际旅行社规模特大的地区。2003年北京市的国际旅行社数量占到全国的1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到全国的32%,劳动力就业规模占到全国的10%,其行业规模仅次于广东。

第三,造成地区间企业单体规模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关。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国际旅行社,一般建立较早,实力较强,企业规模相应也大。而处在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国际旅行社,一般建立较晚,再加上所在地区国际旅游业务量的限制,使得国际旅行社也大多呈现出小、散、弱、差的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单体规模的差异也与所在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成本大小有关,如果所在地区的资本获得成本低,劳动力获得成本高,旅行社规模的扩张更趋向于向资本密集型发展,如北京地区;相反,如果所在地区的劳动力获得成本低,而资本获得成本高,国际旅行社规模的扩张更趋向于向劳动密集型发展,如湖南、山西、贵州等地区。

(二)政策建议

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行业规模的极大差异是否会影响我国国际旅行社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还有待于研究。但从国际旅行社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可知,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针对前面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应继续推进我国国际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化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就针对我国国际旅行社企业存在的小、散、弱、差问题提出推进我国国际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化改革,时到今日,从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国际旅行社企业仍然处于规模经济阶段,即企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应继续进行企业的规模化建设。

第二,劳动力规模扩张与资本规模扩张要同步进行。从研究结果知,如果单纯的增加劳动力投入规模,而不增加资本投入规模,企业还维持在原有的科技水平上,那么规模的扩大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成本,从而不会增加企业人均创造的价值,即人均实现利税。只有在劳动力投入增加的同时,也同时增加资本的投入,使劳动力规模扩张与资本规模扩张同步进行,才能够既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又能在新的科技水平下减少因劳动力规模增大而产生的管理成本,提高人均创造价值。

注释:

①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5.

②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5.

③表中数据为本文作者根据2001~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Z].2001~2005年中国旅游年鉴[Z].中国国际旅行的相关数据

计算得到。

④图中的数据为本文作者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各地区的旅行社数量、职工数量和固定资产数量的数据计算得出。

⑤图中所用数据为本文作者根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得出。

标签:;  ;  ;  ;  ;  ;  ;  

我国国际旅行社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_差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