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
【摘 要】目的:研究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6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HCV-R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相比,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效果理想,能加快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小分子化合物;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效果
丙肝,又叫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感染率约为3%,传播途径主要有针刺、输血、吸毒等。丙型肝炎的传播在全球都比较流行,若不及时治疗,丙肝可逐步纤维化,严重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肝硬化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病因长期作用导致的一种弥漫性肝损害。在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相对较强,因此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到了肝硬化后期,肝功能会受到损害,晚期时以肝性脑病及继发感染为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肝硬化的药物为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这两种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相对不是特别理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越来越受到患者与医生的青睐。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带来的不便,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为了研究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6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诊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6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4)岁,平均(67.34±11.16)岁,病程(8-221)d,平均(78.41±16.13)d;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76)岁,平均(65.21±10.48)岁,病程(7-212)d,平均(77.11±13.14)d。入选患者均诊断为丙肝肝硬化,且处于代偿期,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索非布韦(Sofosbuvir)口服,一日一片,一片400mg,连续服药7天,同时加以利巴韦林(国药准字H20066463)口服,一次0.3g,一天3-4次,连续服用7天[2]。
观察组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分子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各种非结构蛋白,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患者肝硬化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肝硬化症状有所好转,肝功能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患者肝硬化症状未消失,肝功能异常,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观察2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HCV-RNA转阴率;(2)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皮疹、食欲不振)发生率。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 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 )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常见病因主要有酒精中毒、营养障碍、胆汁淤积、病毒性肝炎等[3]。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在代偿期,由于此时症状相对较轻,因此容易被忽视。目前临床上针对丙肝肝硬化代偿期,其主要治疗方法是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4]。此种方法比较常规,也是被认可的治疗丙肝肝硬化的方法,但是此种方法的治愈率相对较低,且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5]。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孕育而生。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带来的不便,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6]。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相对较高,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HCV-RNA转阴率显著提高,不良反应(皮疹、食欲不振)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综上所述,与常规索非布韦、利巴韦林治疗相比,应用小分子化合物与索非布韦、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效果理想,能加快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欣榕.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5,S1:273.
[2]王亮.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3):85-86.
[3]李敏然,徐小元.抗HCV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06):493-495.
[4]肖二辉,曹永革,康谊,等.失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20(7):55-57.
[5]孙颖,张伟,赵军,等.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标准剂量利巴韦林疗效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18(9):600-603
[6]杨定康,李秋水.长效与短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1):55-57.
作者简介:
陈燕,女,1986.10 研究生 初级职称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陈应强 男 1967.9 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级职称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防治研究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论文作者:陈燕,陈应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肝硬化论文; 丙肝论文; 患者论文; 化合物论文; 分子论文; 有效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