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培训论文,企业职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职工教育培训的概况和特点
(一)职工教育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稳步发展
据统计,1991—1995年全国各类员工参加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累计达1.78亿人次,全员岗培继续教育率为32.88%,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已占职工参加学习、培训人数的85%以上。1996年全国各类员工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达3 490.59万人,比1995年提高了2.74个百分点,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占员工参加各类学习总数的87.53%。 大学后继续教育人数213万。1996年从事职工教育的专职干部有21.41万,教师24万,教师队伍占职工总数的4.38‰。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逐见成效
1.教育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企业管理者、经营者认识不断深化 试点企业普遍增强了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做到生产开发、技术开发、智力开发一起抓,不少企业的领导认为,教育综合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基础和条件。
2.保证和加大了企业对教育的投入 有的企业即使是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优先安排教育培训经费,保证对教育的投入。据北京市城建集团的统计,1991—1996年,集团公司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逐年递增,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1.5%提高到1996年的5%。
有的企业充实加强了教育部门的力量。北京市城建集团明确规定:千人以上的企业要设置独立教育管理部门,千人以下的企业要设置专职教育管理人员,小企业也要设置兼职教育管理人员,并规定要按全员人数的3‰配备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 山东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改革中提出:“教育部门一不改名,二不减人,三不缩小管理权限。”
3.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完善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员工培训的结构,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天津市公用局,把企业教育列入董事会审议日程,把检查评估教育工作列入监事会职责,把实施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指标列入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把落实教育法规和完成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指标。宝钢和上海石化等企业,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八五”期间及1996年,全国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的特点
1.多样化、经常化 1991—1996 年全国职工参加各种适应性培训1.08亿人次,占职工参加各类岗位培训的60.67%。
2.规范化、科学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5年底,51%以上的国务院部委、局(署)、全国性大型工业总公司共制定岗位规范14 791个。部分省市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制定了具有地方或企业特点的岗位规范。
3.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不少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如吉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以提高胶印新闻纸白度等为课题的研究,以中高级技术人员为重点的培训,取得了显著成绩。
4.建立、完善岗位培训制度 “八五”期间,农业、林业、水利、石油、石化、冶金、旅游、建设、体育、铁道、对外经贸、新闻出版等行业已初步提出了本行业岗位培训制度,并在一些主要关键岗位上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此外,国家体委、司法、财政、建筑、卫生等部门也分别对教练员、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建筑师、护士等岗位实行了资格证书制度。
5.抓“培训工程”的实施,开展社会化培训,效益显著 1994年,国家教委与中组部、人事部在上海召开了社会化培训现场会,以推动此项工作。据了解,现在已有8 个省市在全省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计算机、外语等社会化培训。上海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参加人数到1997年6月已超过100万人次。另外,北京、天津、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市以及一些国务院部委,提出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成人培训工程。
二、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面临的形势
1.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时期 产业结构要优化调整到三、二、一结构,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要增加,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要减少,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据有关材料分析,到2000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员由1995年的3.3亿下降到3亿,第二产业人员由1.4亿成为1.6亿,第三产业人员由1.5亿增为1.9亿。高科技产业和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2.我国的工业进入由数量发展向提高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 我国具有庞大的工业体系,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形成了以能源、机械、汽车制造、采矿、冶金、电子、化工、石化、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材料、医药、纺织服装、家电、食用饮料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粗钢、原煤、水泥、棉布、电视机产量是世界第一,发电量、化肥、化纤的产量居世界第二。许多产品的产量供大于求,像目前的纺织、轻工、家电、钢铁、汽车行业等。一些企业具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多数的生产利用率低,大批的设备闲置。如我国100 多家的汽车总装厂的产量之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产量的五分之一。
3.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产品卖不出去,苦了企业。企业必须依靠产品的质量、品种和产品的信誉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决定产品的质量还在于人的素质。同时,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仅在国内,还在国外。由于能源、材料的涨价,职工工资的提高,因而,产品成本出现上升的趋势。这种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求企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二)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面临的任务
1.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据1996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反映,现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另外,大多数青年员工仅有初级技术。在6 800多万技术工人中, 技师、高级技师仅占0.7%。同时,企业员工政治思想、 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因此,需要教育员工敬业爱岗,提高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
2.实施再就业工程,搞好再就业培训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中出现相当数量的富余职工,同时必将引起大批劳动力脱离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内部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同时,积极组织下岗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工作本领,具备从事新工作的技术技能。北京二轻集团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提出的口号是“扶上马、送一程”,即对职工负责,又保障了社会稳定。安徽省教委不久前要求成人学校、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培训,社会反映良好。李鹏同志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专门提出要求:“成人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满足就业和在职提高的需要。”
3.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国情所决定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我国的成人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的历史使命中承担着重要任务。
三、趋势和思路
(一)今后企业员工的培训将呈现以下趋势
1.培训的有序、建制和法制化 目前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吉林、河北等省市和地矿、水利、石油等行业颁布了职工教育条例或规定。在《教育法》、《公司法》、《劳动法》中规范了企业教育行为,但还需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2.培训经费的多元化 其途径有:企业投入、企业的创收、勤工俭学收入、员工个人负担的教育费用等。今后,企业及员工将越来越重视对培训的投入,将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3.培训实施的自主性 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企业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决定职工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目标、途径、方法和内容等。
4.培训活动的社会化 一方面它与学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它又为社会提供自己的教育产品,为社会服务。
5.培训手段的现代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等先进手段实施员工培训,并已成为发展趋势。
(二)今后企业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路:
1.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全面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学会生存》一书明确提出“教育先行”,并指出教育在当今世界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企业教育在企业中是服从、服务和适度超前的关系。要围绕经济抓培训,面向企业育人才。
2.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教育优先,以人为本。教育优先在企业中至少有五个标志:一是投资中有保证;二是机构中有体现;三是工作中有位置——坚持把人才当作是企业的第一财富,把职工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大计,把职工教育当作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道工序;四是健全制度;五是措施中有要求。以人为本,正如金陵石化的同志所总结的:企业以生产为本,生产以人为本,人以教育为本。第二是服务企业,结构适应。企业教育、培训要确立主动服务的方针,为企业的生产服务,立足企业,面向市场。在选择企业教育结构方面,企业内和企业外的教育以企业内为主,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以在职教为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第三是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目前强调应需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企业的管理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思想和方法。第四是高效有序,手段先进。
3.企业岗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是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建立先培训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在岗人员的培训制度;持证人员的持证上岗培训制度;对涉及政权巩固、人身安全等重要岗位的执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制度;培训的考核发证制度;与培训相关的使用和待遇制度;岗位培训的评估、监督和奖惩制度;培训基地的条件审核、师资认定和教材编审制度;岗位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岗位规范的制定、审定和颁发制度等。
我们即将迈向一个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世纪。这个世纪的强大动力不是石油燃料,不是核子裂变,而是人力资源开发。因此,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放眼世界,我们会在人才竞争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