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概述--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_苏维埃论文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概述--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_苏维埃论文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论纲——为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文化建设论文,而作论文,周年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4)01-0064-06

列宁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创者,他虽然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弥足珍贵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004年1月21日,是列宁逝世80周年纪念日,当此之际,谨以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作成此文,以为祭礼。

一、“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经济建设任务被列入苏维埃俄国最重要的工作日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过去的沙皇俄国文化十分落后,尽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据1920年人口资料对居民识字状况所作的统计,仍有70%左右的人是文盲。列宁曾就此感叹说:“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得很……这说明我们还要做多少非做不可的粗活,才能达到西欧一个普通文明国家的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现在还要进行多么繁重的工作,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1](P762-763)列宁认为,不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想把俄国建设成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不可能的,“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P294)。

第一,文化建设是创建新社会的必然要求。列宁曾经对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的关系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苏维埃俄国的敌人和一些教条主义的书呆子,都一再宣称:布尔什维克想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培植社会主义是狂妄的事情。他们认为,应先发展文化,等有了高度文明的社会条件后,才能进行社会政治革命,否则,就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列宁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论证了俄国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的特殊性,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而进行,这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完全可行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1](P776)。他还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1](P777)“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1](P778)

列宁强调俄国的政治变革可以先于文化变革而进行,决不意味着轻视文化变革对社会主义社会创建的必要性,恰恰相反,他一直认为文化变革、文化建设对创建新社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他指出:“在伟大的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以后,要用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和经济上消化它们。我们已经面临这项任务了。”[2](P508)这种“消化”就是要求在文化上和经济上也要进行变革,创建和发展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的经济、文化生活,以巩固政治变革和军事变革的成果。他还明确指出:“在解决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的任务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已是另一类任务,即可称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1](P585)这个“小事情”实则是关乎苏维埃俄国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列宁强调说:“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3](P176)

第二,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一个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生政权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而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就必须同时进行文化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增强人们的科技和管理能力,从而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认为,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而提产高劳动生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4](P490)。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长期的工作来教育群众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4](P727)。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来进行,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电气化,“电气化是我们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3](P169)。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有更高的文化和教育”[3](P176)。他进一步强调指出:“不识字的人实现不了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P287)。

1921年始,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俄国内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这对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列宁说:“我们所缺少的主要东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5](P63)列宁一再号召人们要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经济政策下争取经济建设的更大成绩。

第三,文化建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苏维埃政权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意志并维护其利益的新型民主政治的政权。但是,由于文化的落后性,严重地影响了苏维埃政权性质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对此,列宁曾明确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4](P766)文化的落后使广大工农群众不能参加国家的管理,列宁曾明确指出:“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1](P590)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现象是,“说起来苏维埃机构是全体劳动者都可以参加的,做起来却远不是人人都能参加”[4](P766)。因此,要建立真正人民民主的国家,必须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知政、参政和议政的能力。

列宁还指出,在苏维埃国家机关中,由于许多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差,也降低了国家机关的质量。一些工农出身的优秀分子,“他们倒想给我们建立优秀的机关。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他们无法办到。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1](P785)。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瞎忙蛮干胡乱指挥的现象,也不得不使一大批旧政府人员在新的国家机关中继续留任,导致官僚主义复活。列宁指出:“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1](P786)要学习国家机关问题的基本理论、管理科学、办文制度等等基础知识。另外,还要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加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列宁认为:克服官僚主义“需要每个人都识字,每个人都有文化,每个人都参加工农检查院”[6](P259)。

第四,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文化的发展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又是强大的推动力。列宁指出,当俄国还存在大量文盲的时候,就不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而好像是“一个半野蛮人的国家”[1](P586)。当时的俄国还是一个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进步发展的出路就是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列宁把合作社的发展看作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合作社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提高。“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1](P773)。因此,要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让全体居民“文明”到能够了解人人参加合作社的一切好处。要使农民学会“做文明商人的本领”,培养出“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1](P770-771)。

列宁还指出:发展教育,普及知识,都是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愚味、不文明、粗野等遗产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只有提高工农群众的教育程度,才能“去掉肮脏、贫困、斑疹伤寒和各种疾病”[3](P177)。列宁认为,当时的苏维埃俄国“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如果我们不作重大的努力,是不能摆脱的”。但是,列宁对苏俄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景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民群众象我国的人民群众这样关心真正的文化;没有哪一个地方象我国这样把文化问题提得这样深刻,这样彻底”[1](P763)。

二、国民教育任务“在俄国应当提到首位”

鉴于俄国文化的落后状况,列宁非常重视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只有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才能扫除文盲,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管理的能力,从而造就新一代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只有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才能使人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培养高度的觉悟、严格的纪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列宁强调指出:教育任务对于“俄国尤其重要。这个任务在俄国应当提到首位,因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1](P302)。他还指出:“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党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这个整个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1](P303)。为了使苏俄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列宁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明确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特性和目的。首先,列宁针对资产阶级鼓吹的所谓教育“不讲政治”等伪善说法,明确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1](P302)过去,资产阶级鼓吹政治应当由工农群众的“主人管”,工农群众只要“生活下去”、“要工作”就行了。而现在工农群众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所以,“政治应该是人民的事”[3](P175),必须通过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懂得政治,能够参与政治生活和进行政治管理。另外,列宁指出:我们过去主要是从事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1](P308),因而,我们“应该重新教育群众,……应该首先使群众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建设联系起来”[1](P309-310)。要使教学工作的性质适应向和平建设的转变。其次,列宁认为,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很早的时候就曾指出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7](P461)十月革命后,列宁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党的纲领。他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中规定了如下条文:“对未满16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各主要生产部门)”;“把教育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4](P744)。根据列宁的思想和党纲的有关规定,苏维埃俄国一直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学方针的一部分。最后,列宁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8](P77),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4](P726)。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人,既要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又要掌握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列宁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1](P288)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只学共产主义的法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样是建立不了共产主义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P285)。

第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除了大力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要注重业余的社会教育的开展。1919年12月,列宁签署了《关于扫除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居民间的文盲》的法令,要求“共和国全体居民年龄从8岁到50岁,凡不能读不能写的,必须学习识字”。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全俄扫盲工作非常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这项工作,在城乡各界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识字学校,在红军中也成立了扫盲大学。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从各方面帮助工人和劳动农民自学自修(建立图书馆、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电影院、艺术工作室等等)。”[4](P726)列宁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曾经批评职业教育总局的工作,“远非一切都是从首先发展我国青工教育并使这种教育有具体方向这一合理愿意出发的”[1](P764)。列宁也非常关注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他曾提出要组织教师下农村去做“争取农民”的工作,也要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还可以使党的城市支部与农村支部结成帮扶对子,使城市工人支部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场合,来满足农村支部的“各种文化需求”[1](P764-766)。

第三,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出资办学。他说:“没有国家政权机关,没有物质和财政上的帮助,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开展起来。”[3](P175)当时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状况还很困难,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拨款还不够多。列宁一再强调要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保证国民教育的经费。1921年9月2日,当列宁看到财政人民委员部的汇报信中,说到剧院的经费支出达290亿,而高等学校的经费仅170亿时,就着重把这些数字标了出来,并写了“岂有此理”的批评[9](P348)。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分配。1922年1月,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列宁提议削减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大剧院的经费,“从这样节约的几十亿中至少拨出一半来用于扫盲和建立阅览室”[10](P11)。1923年初,在《日记摘录》一文中,列宁又强调说:我们不应当光讲重视发展教育这个不容争辩的但过于理论化的道理,而应当在最近修改我国季度预算的时候,实际着手干起来。在各方面资金都很紧张以至于不得不对某些方面的开支进行削减的时候,“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1](P763)。他还提议在教育人民委员部里也要精简过分庞大的、臃肿的和形同虚设的编制,以便节省更多的经费,“发展国民识字教育”[1](P764)。列宁除了强调要依靠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来发展教育事业外,还主张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他曾指出:“要让本地居民、特别是农民也负担学校的部分费用。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绝对急需的。”[9](P378)俄共(布)中央政治局1922年3月16日在给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批示中也指出,要用多种形式来办学,例如在地方预算中规定百分之几的拨款,或把学校附属于工业企业,以及实行群众自愿捐助制度等等。

第四,要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苏维埃政权刚建立后,新教师还没有被培养出来的时候,列宁非常强调对原有教师做争取、教育和改造工作。他在拟定俄共(布)纲领草案时,指出: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师骨干”;同时,“要把全体教师彻底争取过来”[4](P726,P744)。列宁说:“教师群众接受了资本主义文化遗产,全身沾染了这种文化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是共产主义教师,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吸收他们参加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因为他们有知识,而没有知识我们就达不到我们的目的。”[1](P306-307)1923年春,列宁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国民教育的发展状况时说:为了推动旧的教师们前进,吸引他们来执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经常不断地坚持不懈地工作,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1](P763,P76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发挥教师的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地位。列宁把这一点看作是发展国民教育的“主要的事情”,并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鉴于这种情况,列宁指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1](P764)

列宁认为: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1](P764)。由于战争的破坏,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困难状况,全国人民处于饥饿中。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也是特别关照改善学校的状况和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他在1921年就直接起草和签署了诸如《关于农村学校的伙食安排》、《关于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按其专业归队》、《关于文教单位的房舍保证》、《关于改善学校和其他文教单位的供应措施》等许多关于改进办学条件的法令。在这些法令中要求:政府和工厂应解决附设的学校的房舍、燃料、照明以及粮食供应问题,在农村要建立居民自动缴纳实物和燃料供给学校的制度,要拨一部分地方税款给学校等。在1923年初,列宁又明确提出:“在今年这个粮食供应还比较不错的年份,不要再舍不得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了。”[1](P763)

列宁还强调: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还要在工作上信任他们,要把优秀者提拨到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担负一定的国民教育管理的负责工作。在列宁起草的《中央委员会给教育人民委员部党员工作者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对于具有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知识的教育家,教育人民委员部必须“有计划地吸收他们担任地方的特别是中央的负责工作”,并强调说:“没有这些专家的评审意见,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参加,不得实施任何一项重大措施。”[6](P326)列宁还指出:“衡量国民教育部门(和机关)党员的工作成绩,首先应当看他吸收专家的这项工作做得如何,是否善于发现他们,善于使用他们,善于实现教育专家和党员领导者的合作。”[6](P330)。当时担任苏俄教育人民委员的卢那察尔斯基在后来回忆列宁的文章中也谈到,列宁经常劝告他们:要在教师中“选拔积极分子,帮助他们上进,经常注意合理提拔教师到领导岗位上去,把积极的、最有文化修养的教育工作者当作自己的支柱”[11](P211)。列宁的这些论述对发展国民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联系而孤立的进行,恰恰相反,它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为自己的发展所用。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文化。”[1](P299)对于资产阶级文化,也绝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虚无主义态度。

第一,要善于改造、利用俄国资本主义文化。当时,苏俄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曾宣称要把过去的一切文化统统抛弃。针对这种对人类文化遗产采取的虚无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态度,列宁给予了尖锐批判。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P285)列宁阐明了继承、吸收资本主义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指出:“资本主义把文化只给予少数人。而我们必须用这个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我们没有别的材料。我们要立刻用资本主义昨天留下来可供我们今天用的那些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12](P48)当然,列宁也指出: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文化中的腐朽没落的东西,必须清除,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创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1](P285)。

与能否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文化相联系,还有一个能否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旧知识分子的问题。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可是,当时具有各类知识和技术的专家大多是旧社会培养起来的、不同程度的“浸透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旧专家。真正投身革命的、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觉悟的专家是极少的。在苏俄初创时期,“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从我们的党员中培养专家”,因此,对于现有的资产阶级专家,就要“把他们全部用起来”[8](P395)。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社会主义建设将无法进行。对此,列宁一再强调说:“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4](P482)

列宁对资产阶级专家作了客观的政治分析。他说:“对于专家,我们不应当采取吹毛求疵的政策。这些专家不是剥削者的仆役,而是有文化的工作者。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为资产阶级服务,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都说过,这些人在无产阶级社会里是会为我们服务的。”[4](P768)对资产阶级专家所应采取的正确政策是:首先,除了对旧专家中极少数反抗苏维埃政权和破坏新社会建设的反动分子要依法惩处以外,对其他大多数专家,要以珍视、爱护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列宁指出:“应该珍视每一个专家,把他们看作技术和文化的唯一财富,没有这份财富,什么共产主义也不可能实现。”[3](P242)他要求一切领导机关,都应“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1](P628)。其次,在物质生活中要给予专家特殊照顾。列宁说:“应当使他们有比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好的工作条件”,“应当尽可能地使他们有较好的生活条件。”[4](P767)最后,要在政治上团结、教育旧专家,使他们转变观念,接受社会主义新思想。列宁指出:共产党员对待资产阶级专家和学者要“少玩弄些行政手段”,“完全不要发号施令”,而应当“采取异常慎重和灵活的态度”,“帮助他们扩大眼界”,使各方面的专家“通过自己那门科学所达到的成果”、“循着自己的途径”来承认共产主义[1](P441-442)。逐步把旧专家教育改造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意识的新社会的建设者。

第二,要努力学习借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曾经为社会主义概括的一个著名公式上,即:“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13](P520)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具备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但经济文化还很落后,尚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文化条件。因此,苏维埃俄国必须向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把它在经济发展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学过来。列宁在讲到美国实行的“泰罗制”时曾指出:泰罗制是资本主义进行生产管理的“最新成就”。它“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应该在俄国组织对泰罗制的研究和传授,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使之适用”[4](P492)。

列宁还阐述过无产阶级先锋队掌握和运用资本主义托拉斯生产本领的必要性,他把否定这种必要性的观点称之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他说:“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4](P536)列宁也曾号召共产党员都应学会经商,要具备“做文明商人的本领”,而要能成为一个“文明商人”,“就得按欧洲方式做买卖”[1](P770)。在这方面也应该向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列宁晚年在讲到国家机关的改革时,也提出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要求。他特别强调要提高国家机关的质量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就要组织关于国家机关问题的基本理论、管理科学、办文制度等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考试。要学习就要有这方面的书籍,列宁指出:“争取写出两本或更多的关于组织一般劳动、特别是管理方面的劳动的教科书。”他要求说: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应当“派几个有学问的切实可靠的人到德国或英国去搜集图书和研究这个问题”[1](P789)。

列宁指出:对于那些认识不到学习、借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必要性的人,要进行说服教育,但是决不容许有人对此进行阻挠和破坏。列宁甚至特别强调说: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加紧仿效,甚于当年的彼得,他曾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4](P526)。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是立足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根据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但它也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因而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我国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认真吸取列宁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

收稿日期:2003-11-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概述--纪念列宁逝世80周年_苏维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