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建
上海尧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江南地区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传统居民建筑以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为主,在空间环境的构建上,凸显出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生态观。本文首先介绍了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现状,然后分析了空间环境处理方法,最后阐述了居民建筑的未来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江南;居民建筑;空间环境;发展建议
江南指的是我国苏南、浙北、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的特点,传统居民建筑风格简约质朴,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国特色民居建筑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荒废、资源失衡现象加重,居民建筑千村一面,丧失了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以下结合案例进行探讨。
1.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现状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古代民居建筑,特点表现为空间多样、布局自然、构造简单、适度装饰,该类建筑存在问题如下[1]:①建筑超负荷使用,功能不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多数建筑成为危房;②基础设施只是为了满足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因此缺少水电、煤气、通信、卫生等设施,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现代自建建筑,是居民按照个人喜好建设的,少数建筑遵循了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装饰风格,多数建筑则是抄袭城市建筑风格,在规模、样式上均失去了传统建筑的特色,影响江南传统民居的风貌。三是政府修建民居,由政府牵头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型居民住宅,最大特点是工艺技术明显进步,能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同时采用城市建设模式,只是模仿传统民居的简单符号,因此千篇一律,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也没有凸显出建筑文化精髓。
2.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的空间环境处理方法
2.1 建筑选址方法
依据风水学理论,建筑选址是选择生态、气候、水土均适合居住的地方。以“背山面水”为例,山是自然屏障,不仅遮挡风沙、抵御外敌,也是木材生长的必备条件;水和气相互化生,既能调节局部气候条件,又能提供灌溉和饮水[2]。因此,按照现代建筑理论,背山面水具有开阔视野,象征着安定、安宁。江南传统居民建筑中,大多遵循风水学理论,以浙江乌镇、江苏苏州为例,均采用高墙窄巷、小桥流水的格局,将建筑、街道、河道有机结合,形成街道—民居—河道、民居—街道—民居、民居—河道—民居等多种布局类型。如此处理空间环境,将万物的盛衰、空间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悲喜相结合,建筑内外空间阴阳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2.2 建筑用材方法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一方面具有亲水性,房屋正门临街,背面则直接临水或隔街临水;另一方面具有亲地性,建筑平面顺着地面铺陈开来,一般是一层或两层高度,不会向高处发展,注重地面山水环境的交互搭配。从内部装饰上来看,木质构件上的纹样采用写实的植物,经组合凸显出一定寓意,例如步步登高、连年有余。此外,建筑用材以木材为主,外观采用白墙、黑瓦、青砖,和栗色或褐色的木质构架相配合;门窗、回廊、格栅等,均采用木材制作而成,具有可再生、可消解、可回收利用的特点。在同一个建筑中,选用的木材来源于同一山域,且根据生长位置和朝向,来决定木材的使用部位和功能;表面装饰则以清漆为主,用来凸显木材的本色,一般不会进行彩绘。
2.3 群组铺陈方法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群在铺陈上,遵循了礼序特征,具有层次性和秩序性。以前堂后室为例,按照长幼有序、内外不共井的秩序进行设计;从主屋到厢房,会设计独立的进出通道。祠堂是江南传统居民建筑中对于礼序的特殊表达,是家族祭奠祖先的场所,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具象体现[3]。以浙江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为例,主要包括门厅、中庭、庑廊、享堂、钟鼓楼等,建筑的序列和层次性非常明显。其中门窗栏杆等部位均精细雕刻,形成局部景观;中庭采用四根合抱大柱,由松、柏、桐、椿木料制作而成,寓意家族世代兴旺。
2.4 艺术处理方法
在艺术处理上,主要是注重色彩环境和光环境。其一,在色彩环境上,不同色彩产生的温度感、距离感、性格感也不同,继而影响建筑空间氛围。例如绿色能带来稳重感、舒适感,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蓝色比较严肃,同时使人产生遐想。江南居民建筑在色彩环境处理上,可以大胆采用黄色和红色,能带来满足和希望。其二,在光环境上,冷光源可以呈现出建筑空间的风骨,暖色调能加强空间的层次感。如果建筑空间较大,可以尝试低辐射光源,配合隐藏式的装修方案,在虚实交互、错落有致的光影下,既能丰富建筑空间,还会产生和谐统一的氛围。
2.5 空间表达方法
江南传统居民建筑在内外空间布局上,突出人文特色,具有精致紧凑的特点。以临水建筑为例,一般前面是街道、背面是河道,采用比肩紧凑的铺陈布局,户户之间利用马头墙作为分隔、防火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临街面的下层是商铺,上层则是住房,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分为2-3组,包括厅堂、厢房、后院、天井等。此外,建筑注重造园造景,空间美感以院落和园林为核心,采用隔景、透景、借景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建筑群里的天井和院落,是亲近自然的好地方,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是现代城市建筑不可比拟的。
3.江南居民建筑空间环境处理的建议
3.1 突出地域文化
现代江南民居建筑的设计建设,应该继承发扬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考虑到当地的地址和气候特点,遵循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原则,既突出明朗开敞的空间感,又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一,选址时依河道而建,依山傍水适应周边环境;布局上可临水、可面水、可跨水,体现出淳朴敦厚的乡土气息。第二,空间环境的处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5]:①和谐,注重人与自然、场地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②平静,将风土特色和历史文化相融合,避免精神文化失调;③人本,从居民的生产生活出发,不会形成阻碍。第三,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要继承形体,还要弘扬内在精神。针对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老建筑,应该进行保护和再次利用,将地域文化和市井文化相结合,拓展江南居民建筑的文化脉络。
3.2 创新建筑形式
对于建筑形式的创新,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筑功能,根据居民人口数量多少,确定相应的建筑规模,保证布局自由、空间多变。使用功能应该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通过细化设计,融入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和日常生活习惯,完善各项功能设施。二是建筑形式,从传统居民建筑中进行提炼、归纳,辅助现代设计手法,衍生出新型的建筑形式。举例来说,可以保留黑白灰传统色彩,承袭秀美轻巧的风格,形成新的经典建筑。三是建造技术,应该保留木质结构为主的建造技术,挖掘本土建筑材料的潜能;对于工艺复杂、成本高的技术,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取代,实现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过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注重绿色环保和经济适用,既满足建设需求,又实现节约目标[6]。
4.建筑案例分析
4.1 建筑概况
以苏州三山岛为例,位于苏州城南东山太湖中,建筑面积约有1.6km2。该湖岛景致特殊,动静结合,是观赏山水和太湖景色的最佳区域。湖岛内的5个自然村,采用沿河布局,或分布在山脚下,减少了台风带来的危害。由于区域内交通条件落后,因此人
们出行不便,同时传统的建筑空间特色得以保留,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居民建筑密度不大,由于四面环水,居民大多从事渔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农家乐、果园、旅游采摘为代表,既能传承文化传统,又能避免人口外流,不断增强外界吸引力。
4.2 空间环境处理方法
第一,在空间结构上,村落街巷的布局依据山体走势和河流走向,道路按照东北-西南方向和西北-东南方向布设,房屋排列能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由于最初道路设计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房屋建设也是居民自发行为,因此街巷曲折多变,反而增添了乐趣和情调。在街巷两侧的建筑物,高度以一层为主,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余场地,则用来饲养家禽、种植果树,或者作为娱乐场地使用,形成一幅鲜活的街巷生活画面。
第二,在空间节点上,三山岛内并没有大型的活动场地,人流聚集区主要是码头和祠堂。受限于自然环境,自然村内没有建设大型广场,但在建筑空余场所,成为人们自发性聚集活动的主要场地;河道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但池塘刻意留在房屋周围,一方面为了饲养鱼类,另一方面满足风水理论需求,增强日常生活气息[4]。另外,池塘和河道的存在,改善了村落的局部气候,成为居民聚集场所,人们在洗衣洗菜的同时,也在互相交谈交流。
第三,在居住空间特征上,村落内居民的居住空间,大多采用前屋后塘、前屋后园的形式,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态模式。随着工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原始生产模式也在渗透现代化技术。在平面布局上均带有院子,院子有大有小,可以解决房屋采光和通风问题,而且有利于晾晒衣服,及时排出积水。房屋建造模式不规则,如果建筑规模小,以大厅为核心配置厨房和卧室;如果建筑规模大,则采用前堂后室的形式,并在庭院两侧设置厢房。在建筑方式上,为了适应大风、多雨、潮湿的特点,特意抬高基础、加厚墙体,并降低烟囱高度;砌筑墙体时,在空心墙体内部参杂碎石沙土,能起到有效的保温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江南传统居民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建筑选址、建筑用材、群组铺陈、艺术处理、空间表达五个方面,介绍了空间环境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对空间结构、空间节点、居住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未来发展应该注重营造地域文化、不断创新建筑形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瑞乐.江南民居中室内生态可持续理念的借鉴[J].现代园艺,2012,(15):46-47.
[2] 陈怡.江南传统水乡村落更新改造的设计手法初探--以文昌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3):204-205.
[3] 黄晟.临水而筑——江南水乡中的建筑与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4] 侯征.江南都会建筑设计在美学中的体现[J].艺术品鉴,2014,(12):11-11.
[5] 唐坚梅.浅谈江南水乡建筑的感悟[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498-499.
[6] 杨彬.传统江南建筑元素的现代视觉符号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6,(2):87.
论文作者:程新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建筑论文; 江南论文; 居民论文; 传统论文; 空间论文; 民居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