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农村金融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6: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12-0020-07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组织在经济效益、技术绩效、资源配置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绩效、技术绩效和资源配置绩效三个方面[1]。综合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对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微观的市场绩效通常用该市场中各个企业的绩效来评价,具体到金融组织,多数研究者采用利润率、费用率、资产质量指标或它们的综合来评价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绩效;宏观的市场绩效通常用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规模效益、X效率等来描述。
一、文献回顾
对于如何评价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绩效,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做了不少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从国际范围来看,权威机构和个人对于农村金融绩效评估的框架比较详细的分析以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雅荣、本杰明、皮普雷科,2002)为代表,该报告总结了1992年提出的农村金融业绩评估的分析框架,其标准包括覆盖面和持续性两个部分。“覆盖面”和“机构可持续性”自提出以来,成为国际农村金融研究领域中用以评价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组织绩效的通用标准。亚隆·雅各布认为对农村金融组织的评价应主要基于:(1)农村金融组织的自我持续能力(self- sustainability);(2)农村金融组织的服务边界(Outreach)。
国内对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进行研究的代表有:范静、孙立城采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性3个衡量标准对农村金融体制运行绩效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村金融体制尚不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2]。王双正从市场总量和覆盖面来评价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绩效,认为中国农村现有的信贷投放机构在资金配置环节上是低效率的[3]。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以甘孜州为案例,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抑制程度、农村金融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贫弱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绩效进行了考察,认为无论从农户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体现出来的资源配置效果,还是从信贷市场分割、利率管制下的金融抑制以及农村信用社财务上的不可持续等所体现出来的农村金融组织激励和约束的缺乏来看,贫弱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绩效是堪忧的[4]。
综上所述,目前尚未形成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统一界定和相对一致的计算方法。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微观层面的市场绩效。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分析,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构造和建立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包括产权在内等因素对农村金融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实证分析
根据金融组织经营的核心是效率的思路[5],下面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的选择
金融效率的评价方法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其出发点都是构建一个生产前沿面,某企业与该前沿面的距离就是这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或称前沿效率。前沿效率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样本组、不同定义及计算方法都可能得出不同的效率值。通常使用较多的前沿效率分析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自由处置包(FDH)方法和随机前沿(SFA)方法、厚前沿方法(TFA)及自由分布法(DFA)等五种方法,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率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自1978年将DEA模型用于评价相同单位的有效性以来,DEA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运用,诸如资源配置、金融投资等各个领域。本文选用DEA是基于如下考虑:DEA法是以运筹学中的优化思想为基础,对若干同类型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与效益比较的复杂的系统分析方法。从本质上,它是“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表达,该方法从投入产出角度定量地比较相同类型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无效性,针对无效决策单元分析规模效益递增或递减,并计算出在当前产出条件下的最佳投入状态或者在当前投入条件下的最佳产出状态。
(二)样本的选取与评价指标的设定
1.样本的选取。基于农业发展银行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邮政储蓄机构虽然一直在农村存款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但其贷款业务才开始,小额贷款公司才刚刚起步,故本文主要选取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要分析样本。为了突出样本的区域特征,本文依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样本划分为四大区域,即东北、东部、中部、西部①,采集四大区域的县域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全国不同区域农村金融组织的不同情况。
2.投入产出要素的设定。用DEA法评价效率的关键在于选择投入和产出指标。国外对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主要有生产法、中介法、资产法、用户成本法、价值附加值法等。本文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业务的特点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见表1。
表3中:(1)效率评价值的范围是[0,1];(2)技术效率用以度量固定规模收益技术条件下生产相同产出可以缩减投入的比例,体现了企业的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3)纯技术效率用以度量可变规模收益技术条件下生产相同产出可以缩减投入的比例,反映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规模效率是由技术效率值除以纯技术效率值而得到的,反映了两种技术条件下的效率差异,体现了规模效率变动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
(三)效率实证分析结果
1.分机构看,不同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表现层次不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效率明显高于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1)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有较高的技术效率值和纯技术效率值,表明经过改革后产权清晰的金融机构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农村合作银行规模收益由2004年递增到2006年实现规模收益最佳,表明规模扩张有利于其效率的发挥。(2)农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与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相差不大;农业银行规模效率值在2004年之后基本都实现了规模收益最佳,表明农业银行经过规模适度收缩后,其规模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农村信用社的技术效率值和纯技术效率值均呈现下降态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则呈现上升趋势,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则相对稳定。
2.分区域看,农村金融组织在不同区域的效率不同。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李建英的观点:农村信贷水平与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农村金融机构个数关系并不完全相关,主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运营的农村信用社是低效的[6]。(1)总体上看,农村金融组织的技术效率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本文表4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农村金融组织技术效率的发挥与所在的经济区域密切相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基本与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2)从单家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来看,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银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农村信用社仅在经济发达区域效率发挥比较充分。纯技术效率在各区域的对比结果显示,农业银行纯技术效率在除西部以外的区域有较高的纯技术效率,表明农业银行纯技术效率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发挥的较好;农村信用社纯技术效率仅在东部地区有效,表明农村信用社不同区域的效率差异较大。
三、产权形式对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影响
在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下,建国以来,国家一直保有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控制。考虑到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形式的差异受到“国家干预”的力度不同,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来研究产权形式对于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影响。
(一)实证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择用Panel Data模型来反映影响金融组织效率发挥的主要因素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等都是面板数据,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先决条件;(2)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可以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也可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这有助于提高模型估计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二)模型中相关变量的选取
将上述四家农村金融组织归结为: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国有银行、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合作类金融机构、以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新兴金融机构。以农村金融组织的DEA效率评价值作为农村金融组织市场绩效的变量,实证模型的目的是研究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间接反映“国家干预”程度)对农村金融组织效率的影响程度。
对模型的具体说明如下:(1)因变量。因变量分别为前文运用DEA方法测定出的2004-2006年中国四大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农村金融组织各自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2)自变量。本节的研究重点在考察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结构以及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绩效的影响,故选择这两个变量为主要自变量。模型中用市场结构变量具体采用金融组织的资产市场份额(AR)和贷款市场份额(LR)进行表征,产权类型则采用虚拟变量(PR)(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0,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1)。(3)控制变量。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除了与产权形式、市场结构两个变量有关外,还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等其他因素有关,本文在模型中加入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反映资产配置能力的贷存比指标(LR)也可能对效率产生较重要的影响,故将该变量也纳入回归方程式。
(三)Panel- Data模型的建立
1.模型形式的检验。根据相关检验和数据的特点,将模型的形式设定为混合回归模型更加合理。设模型的形式如下:将分为四大区域的四家农村金融组织(混合样本)2004~2006年效率值的面板数据输入如下回归模型:
上式中,E可以依次表示TE、PTE和SE,i=1,2,3,4,t=2004,…,2006
2.Panel- Data模型的建立与检验。运用Eviews5.0软件,建立的回归模型以及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1)自变量中的贷款市场份额(LR)以及产权虚拟变量(PR)对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整体的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正效应。结果表明,产权形式对于农村金融组织的总效率的发挥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印证了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权形式,而合作类金融组织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其效率的发挥。前面的分析也表明,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后,产权形式更加清晰和多元化,因此绩效有大幅提升。(2)自变量中的金融组织的资产份额(AR)和控制变量贷存比指标(LR)对农村金融组织整体的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负效应。结果显示,规模越大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绩效越不尽如人意。
进一步验证,表6中的数据显示,在各个区域中的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但其技术效率值却是最低;而农村合作银行在市场份额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其技术效率值却是最高。
综合上述分析,资产的市场占比情况对于新兴类金融机构的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主要原因是改革后的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经营上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的优化管理而提升效率,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是凭借寡头垄断的地位并通过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提升经营绩效。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经过一系列改革后,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模式更加适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其经营绩效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产权形式对于农村金融组织的总效率的发挥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农村金融组织的效率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明晰产权,继续深化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所有制改革。产权改革后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经营上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的优化管理而提升效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并不是适宜于所有的农村地区,在经济较为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业贷款需求比较少的地区较为适用。农村合作银行通过设置投资股,较之传统合作制的农村信用社扩大了股本金的来源,壮大了资金实力,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在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慢的地区可以多加考虑[7]。(2)发展农村金融组织的标准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规模的盲目扩大。因而,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层次不宜过高,经营规模不能过大,必须落户于直接面向三农的层次。(3)在不同区域应突出发展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组织。本文分析显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银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农村信用社仅在经济发达区域效率发挥比较充分,因而在欠发达地区,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更加迫切和任重道远。
收稿日期:2008-09-10
注释:
①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标签: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